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蜀汉时期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但一直不招诸葛亮待见。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一、诸葛亮为什么说魏延脑后长反骨?

(一)《三国演义》上的魏延简介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随诸葛亮北伐,期间多次建议诸葛亮由魏延自己率领一支兵马由子午道袭击关中,欲仿效韩信与诸葛亮会师潼关,但遭到诸葛亮的反对。魏延作战勇猛而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斗中失败,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魏延成为三国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这个案子的起因就是因为所谓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所谓的反骨,指的是枕骨突起,枕骨位于后脑,所以有这种面相的人被称为“脑后有反骨”,古人认为脑后有反骨的人靠不住,是不忠不义之人,容易叛变。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就是被罗贯中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差点被诸葛亮斩首示众。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二)魏延脑后长反骨之说

故事是这样描述的:《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当关羽引魏归来时,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诸葛亮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为什么诸葛亮一见面就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呢?黄忠和魏延一起投降,诸葛亮为什么不说黄忠脑后有反骨?真正的原因是魏延杀了顶头上司韩玄,关羽攻打长沙,太守韩玄命令黄忠射杀关羽,黄忠故意射偏,韩玄大怒,命令刀斧手把他推出去斩首,这时候魏延冲进来,手起刀落把韩玄杀了,救了黄忠一命。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但毕竟是顶头上司,要救黄忠可以想别的方法,比如把他绑起来交给刘备,魏延却二话不说,直接上前一刀毙命。诸葛亮认为这是不忠不义的行为,因此随口编了一个“脑后有反骨”的理由,要把魏延推出去斩首。要不是刘备拦着,魏延当场就被斩了,就这样一直过了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带上了魏延所部,二人重新有了交集,再加上还有心胸狭窄的杨仪、人品不好的费祎,也就没有后来所谓谋反的事了。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二、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谋?

所谓识人才而不能尽之所用,就是不能完全信任人才。所以人才的能力就不能完全施展,导致有些奇谋未能实现。魏延虽比不得关羽,其军事才能却也非常优秀,累建奇功,刘备汉中称王时就是“镇远将军”、刘备称帝后又被封为“镇北将军、都亭侯”。刘备死后,魏延对诸葛的军事指挥颇有微词,但也还算听从调遣,后来又是“迁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在每次北伐出祁山时,魏延曾多次向诸葛亮提出着名的“子午谷奇谋”,劝诸葛亮出奇兵攻取长安、潼关。魏延希望诸葛亮能委以重任,请要万人马独走一路,在潼关会合,尽管他其计划说的非常详细,但遭到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诸葛亮始终不允。魏延此谋似乎看来是十分危险。他说的异道,是指“直从褒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这条路是一条小路,路不是很好走,如果带万人从此路走出去直捣咸阳,是有比较长行军的长度,一旦被发现可以说基本上会全军覆没,再加上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所以该方案一直被诸葛亮否定。甚至宁愿用纸上谈兵的马谡、武功实力大为逊色的廖化,也不用魏延为先锋。因而魏延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曾经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老将对此怎会心静如水而能没有一点看法呢?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关系势同水火的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还被灭了三族。那么,魏延的这个方案真的不可以实行吗?下面我们试作分析。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三、魏延所出子午谷计谋的初步探析

子午谷奇谋万一成功了,那么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打下了长安其实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占领了长安周边的关卡(这些关卡包括潼关、武关等险要。长安可以成为西汉的都城,有很大的因素就是它周边的险要,外面人很难攻进来,切断了魏军的补给线,占领了他们的补给必经之地)。只要占领了这些关卡,那么曹魏的援军就无法从东方赶来(被拒之在武关之外),那么蜀汉军队就可以慢慢完成对雍凉地区的魏军的合围,到时吞下雍凉地区只是时间问题,况且雍凉地区的魏国守军其实并不多,当时的主要抵抗蜀汉军队的都是从中央调来的,打完仗之后,又马上回去了。因此,当雍凉守军听闻到自己已经与总部失去联系后,难免会军心动摇,偏偏诸葛亮还很会攻心之计,那么必然会有很多魏军投降。这样一来此计看似凶险,实则奇中有胜算。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关于这个奇,我国古代的军事鼻祖,大战略家孙子推崇“正合奇胜”的军争之道,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势篇》),认为作战总是以“正”兵来抵挡敌军,用“奇”兵去夺取胜利。战场上的“正合奇胜”可以以最小的牺牲赢得战争的胜利,而竞争中的“正合奇胜”则可以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另一位军事家孙膑继承并发展了孙子“正合奇胜”的军事思想,并在他撰写的兵书中,明确地对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做出了界定:“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孙膑兵法·奇正》)孙膑认为,用有形的东西去制伏有形的东西,就叫做“正”;而用无形的东西去制伏有形的东西,就叫做“奇”。而奇正之所以有无穷的组合,就在于可以对将士进行不同的组合与配置。可见,“正”是实力,“奇”则是机遇;“正”是方向感,“奇”则是分寸感;“正”是原则性,“奇”则是灵活性;“正”是常规打法,“奇”则是特殊打法;“正”是正面钳制,“奇”则是背后突袭;“正”是正规战,“奇”则是游击战;“正”是直线进攻,“奇”则是迂回包抄。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在此,我们不妨先作一个假设,诸葛亮同意采用魏延的计策,即由魏延带领5000军士出发进子午谷,由此推演下去。

(一)守备该地的魏军能否发现魏延率领的蜀军?

先要考虑的是,魏军真的会发现这支蜀军吗?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出箕谷,魏军一见诸葛亮出兵就收住箕谷,致使诸葛亮退兵,事实上这个方案也是成功的。所以,只要是诸葛亮为主帅,魏军应该不会发现蜀军的这个意图。世人都知道诸葛亮用兵以谨慎著称,在魏国人的眼里自然就会认为诸葛亮不会弃稳走险,所以基本上可以判断魏军应该是不会发现这队蜀军。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2)如果魏军发现了魏延率领的蜀军怎么办?

此时魏延所率军队也已是兵临城下。所以出子午谷这条计策,如果魏延打赢了,蜀军就占有了地盘,也就是有了一块前进基地。如果输了那对蜀国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损失,大不了再把五千人马撤回来就是。这也许是最奇妙而又最稳妥的方法。这一条也符合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中的“正合奇胜”。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3)以逸待劳的魏军与劳师远征的魏延率领的蜀军遭遇战谁会胜?

世间有一种普遍公认的说法,蜀汉国军队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战斗力很低。这就一定会输吗?可能要看这两支的带兵将领是谁?一只由狮子率领一群绵羊的军队,和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的军队,他们之间的战斗力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看潼关守将是谁再说,此时潼关的守将是夏侯楙,夏侯楙是谁?魏国名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惇的神勇不用笔者在此赘述了吧?虽说自古有言说“虎父无犬子”,但夏侯家却倒是个例外,不但缺乏勇敢和谋,而且生性怯弱。魏延乃蜀汉之名将,有勇有谋,文武兼备,得到消息的夏侯楙能做到不弃城而走就不错了。如果真的是要打起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边都是五千兵马,魏延和夏侯楙谁能赢呢?自然是魏延赢,夏侯楙赢不了。而这时魏军的守将和兵士面对蜀汉军队的布局是,前有诸葛亮,后有魏延。自然是不战军心自乱,如此,陇右之地便唾手可得。

若魏延领5000精兵由子午谷进袭魏国计谋被诸葛亮采纳结果如何?

以上也是笔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对魏延的不公正做法,我们要用一个人的手,就要用他整个的人,因为人和手总是在一起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即是让强将的手下各自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也纠正他们的缺点,让他们分奋发向上,让他们的缺点隐蔽于成功的背后。要说诸葛亮的确是很有谋略,是个文武全才,但至少不是罗贯中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很精彩:“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当然,此诸葛非彼诸葛也,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诸葛亮。看官您看完此文后,一笑了之又有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