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0000多元

马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多元

原標題:“投”出新格局 “聯”成新天地

——貴州正安縣馬鞍村探索“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路徑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和溪鎮馬鞍村山高坡陡,是出了名的貧困村。貴州省委宣傳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進駐馬鞍村幫扶以來,想方設法幫村裡發展,馬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的6521元增加到2017年的1萬多元。

2016年4月份,貴州省委宣傳部攜手省裡6家單位,深入正安縣25個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

如何破解馬鞍村發展難題?駐村工作隊走訪村裡的黨員、能人和貧困戶,與和溪鎮黨委、政府及馬鞍村村兩委反覆研究、四處求師,終於探索出了馬鞍村“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路徑。“脫貧攻堅,產業是支撐。”省委宣傳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和溪鎮馬鞍村第一書記李剛說,“兩投入三聯結”脫貧產業發展路徑,就是通過將國家或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進行分離,實現“集體投資、能人投力”的生產要素兩投入,並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集體、村民(貧困戶)、能人共同分紅的“利益共享三聯結”。從而形成發展脫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精準脫貧“三位一體”脫貧攻堅新格局。

正安縣養雞能人李家鎮每天都早早起來,因為他心裡記掛著林下養殖基地中的3萬羽血毛土雞。

“基地養殖規模3萬羽,總投入490萬元,集體投入296萬元,合作社投入194萬元,如今已銷售肉雞1.8萬羽,銷售收入126萬元。”李家鎮過去外出務工,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掌握了核桃種植和養雞技術,在政府“雁歸興貴”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引導下,返回家鄉成立了正安縣程豐達農民專業合作社,搞起了核桃林下養土雞的種植養殖產業。

我們養殖基地捆綁了75戶貧困戶328人。每戶貧困戶每年分紅1800元,村集體每年還可以分紅7.5萬元。”李家鎮說。

“兩投入三聯結”路徑既能防止“壘大戶”“套散戶”的情況發生,又有利於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這種‘兩投入三聯結’路徑,實踐證明是有生命力的,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百姓每年都能得到收益,我們合作社也快速壯大起來。”李家鎮說。

目前,在正安縣委、政府與和溪鎮的支持下,馬鞍村已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通過“兩投入三聯結”路徑建起了存欄6000只種兔的養殖基地、3萬羽林下土雞養殖基地、100頭生態肉牛養殖場。2017年3月份,馬鞍村又引進正安縣旭民公司發展種兔養殖基地。該公司技術人員蘇松介紹,除了提供就業崗位,對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基地將種兔發放到戶,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和保底回收;對無養殖能力的貧困戶,則由公司集中代養,實行保底分紅。目前,

馬鞍村種兔養殖基地已產仔兔5萬餘隻,實現產值100多萬元。

2017年,馬鞍村在種植養殖業、通組路建設、人居環境整治中,吸納當地群眾長期就近務工200餘人,實現勞務收入300多萬元。馬鞍村的236戶貧困戶已得到第一次分紅21.24萬元。

目前,馬鞍村還集中種植了3060畝核桃、辣椒、野木瓜、桃樹、卷丹百合等,又發動群眾新種植白茶1000畝,還打算建設一箇中型茶葉加工廠。貴州省委宣傳部新任馬鞍村第一書記伏效平告訴記者:“駐村工作隊為馬鞍村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超過50萬元,利益聯結周邊5個村的貧困戶575戶,每年可分紅100萬元以上。”

马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多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