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一提到揚州,大家就會想起“陽春三月下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揚州因詩而名,揚州是明媚的,是迷朦的煙花,揚州的夜是皓月當空,月光灑在二十四橋上,印象中揚州總是和詩在一起,清澈明媚,迷濛溫婉。揚州不但有詩賦詞牌,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有無數尋常巷子,揚州有淮揚菜,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2017揚州好家風“兩點一片”自媒體大咖公益採風行活動正式啟動。十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自媒體達人、大咖、微博紅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多名自媒體達人、大咖、微博紅人, 以阮元家廟為起點,開始了“揚州好家風”的主題公益採風之行,邊行走邊直播,感受著一代名儒阮元、一門四傑的吳氏以及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家風文化展示點所留下的家風、家規、家訓文化,用鏡頭記錄並傳遞這座城市歷史悠久並傳承至今的精神文明。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

“江北煙光裡,淮南勝事多。”被譽為淮左名都、東南重鎮的揚州,有舉不勝舉的風流人物,有層出不窮的繁華景象,阮元便是這風流人物之一。他有“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的極高讚譽,身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宦跡多地,政績斐然。為官之餘,藝術造詣卓然有成,做學問博而深厚,詩、書、文、畫、史俱佳,被尊為一代文宗。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在日理萬機督撫軍政任上,在不廢學問著書立說時,阮元對子孫的教育也十分重視,有不少倡德行德的典範供人效法,比如:德行於“孝”中,阮元將愛子阮福引入系統的治學之途,就是從共同研究《孝經》開始;在“官批阮氏義產章程”中,他把子弟的德行寫於其中,“家塾課族中子弟讀書,如有行不端不孝不弟者尊長傳至祠廟分別懲處第八代以下小宗子弟延師亦如之”,以此教化子孫清白家風不可敗壞,世代相傳。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身為大儒的阮元訓教子孫,以家規寄情;儉廉教子,修身固本;以子論學,精心育才。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他不止以口,更是身體力行——“阮元避壽”就是一個典範。阮元從四十歲就開始避壽,一直避到八十六歲,從未慶過一次生日,未收過絲毫禮品。四十歲生日這天,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到海塘工地視察;五十歲生日時,他身為漕運總督,在運米船上度過;七十歲時,他任雲貴總督,生日那天,一個人到船上煮茶、賞雪景,並作《隱山銘》:“士高能隱,山靜乃壽。”他不僅自己不做壽,也不給夫人做生日,不借機斂財。“避壽”是一件平常之事,但在阮元看來,就是不起眼的事,才有教化的源頭,才是讓子弟最感得知的身教,可謂用心良苦。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阮元治家,清肅家風,嚴格家規。此外,阮氏訓教子孫中最突出的是“大愛情懷”。阮元將愛國愛民歸結於“仁”,他曾作過一個通俗的比喻:“‘仁’字,二人者,意在人之間的互助,特別是我對他人的幫助。”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今見阮元的一些家書,字裡行間頗多隸屬於家規家訓範疇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一是要求家屬嚴格管教子弟,不許與壞人來往;二是嚴馭家人,及時懲治家人仗勢違法亂紀的行跡;三是嚴格義莊經濟收入管理、入賬情況,意在保證家祠、家廟及其他族中公益事的開銷;四是關愛家族中諸子弟、親屬的工作、生活情況。另外還有許多關注社會問題,如水患、義冢等事。追溯阮玉堂、阮承信、阮元、阮常生、阮恩海等阮氏家族五世代表人物的事蹟、操行,一脈相承,足見其家風之清、家規之嚴、家訓之誠實。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阮元在清代中期的政治舞臺上活躍了近半個世紀,不僅政治卓越,彪炳千秋,還是一位睿智的學者。他於官跡所到之處提倡經學,獎掖人才,整理典籍,刊刻圖書,編輯了大量的書籍,【清史稿】稱其身“歷乾隆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斗焉”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嘉慶九年,阮元奉父親之命,尊清代之制,於揚州立家廟。“毓賢”也因阮元而得名。如今,回望故人身,已是百年寂寥。幸有這修繕後的家廟,在靜好的歲月裡續寫著阮氏的傳奇……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

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目前揚州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這裡,不僅能感受到古街區的歷史魅力,還能深刻體會家風文化的傳承。這裡,幾乎每條老街深巷都有著清廉齊家的家風故事,歷代聖賢的家訓在這裡得以傳承,富商巨賈的家規在這裡彰顯,當代百姓的家風在這裡發揚。隨處可見用牌匾展示的歷代先賢的家訓家規、現代普通百姓家訓、家風教育傳承基地、廉字巷、家風口袋公園、家風傳承示範家庭等,形成了南河下一道獨特的家風文化風景線。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在南河下,有明確家風家訓的家庭達千餘戶,從這裡走出去的博士、碩士就有一百多名,這與南河下濃郁的家風文化密不可分。“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家風文化手繪地圖”上,從丁家灣牌坊走進老街深巷,0.55平方公里內就有37處家風展示點,沿途的家族故居,就足以彰顯舊時賢官、世家、名門的優秀家風。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百年“何氏家訓”,原文長達數千字,包含十一則內容:孝敬親長、隆師親友、鞠育教養、節義勤儉、讀書寫字、出處進退、待人接物、飲食服御、量度權衡、撐持門戶、保守身家,十一則下,或又分為若干條,其內容大體涵括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內容。何氏家族,精英滿門,出現了“祖孫翰林”(何俊 何聲灝)、“兄弟博士”(何世楨 何世枚)、“父女畫家”(何適齋 何怡如)、“姐弟院士”(王承書 何祚庥)等代代有出息的兒孫,這些都與其奉行嚴格而完善的《何氏家訓》密不可分。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清末鹽商許氏,家業傳至第五代,因善於經營,在清末民初的揚州鹽商中居然藏鏘百萬,儼然巨擘。但許氏重道德修養,嚴情操品性;扶正義,斥邪惡;且樂善好施。在揚州開設“半濟堂”施藥,開粥廠救濟、辦育嬰堂,捐資修橋築路。在許氏後裔中,由商而學頗有建樹的很多,其中就有值得一提的“夫妻院士”——許國志和蔣麗金(許蓉楫的孫子和孫媳)。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小盤谷周氏,小盤谷為工商界“五老”之一週叔弢的故居,由周叔弢祖父、兩廣總督周馥於光緒30年所建。宣統元年(1909),周馥為教誡諸孫撰寫了一部家訓《負暄閒語》,從讀書、處事、待人、治家、延師、婚娶等12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議,以此約束子孫的行為,也成為周氏子孫的家訓寶典。周馥去世後,周家子孫又為周馥彙編了《周慤慎公全集》一書,書中有周馥生前寫給子孫的“家訓六條”和“家規十八條”。周氏家族自周馥始,第一代人做官,第二代人經商,第三代人經商兼做學問,第四、五代人多是大學問家,真正實現了“家學淵源,代有人出”的傳統理想。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晚清風雲人物張亮基與張氏,張亮基曾擔任雲貴總督,是晚清時期的風雲人物,不僅政績斐然,而且治家有道,他有家訓三句話:為善勿動心,為邪不動念。食畢碗中無粒米。衣潔素,勿奢華。言簡意賅,樸實無華,皇帝為了表彰他,親賜了御匾,如今這塊匾還珍藏在張氏老屋。他的第七代孫張功遂,提起祖輩,自豪地說:“祖上給我們留下的最大財富就是好的家風”。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吳道臺宅第

在揚州古城東,悠悠運河邊,一座青色院落深藏於磚刻雕花門樓之中:吳道臺宅第。匆匆行人很少知道,這座宅子和杭州胡雪巖故居、無錫薛福成故居並稱為“晚清江南三大名宅”。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吳道臺宅第由晚清浙江寧紹臺道道員(俗稱道臺)吳引孫出資,表兄周穎孝監造,仿造寧紹臺道衙署,結合揚州建築風格建設而成。推開吳道臺宅第厚重的宅門,不禁被兼收寧波、揚州兩地特色的傳統建築風格所吸引。這群號稱“99間半”的大型私人宅第建築,呈四方形,原有五條軸線,現存的第二條軸線至第五條軸線均為住宅部分,建築有大門廳、測海樓、小洋樓、觀音堂、大仙堂、愛日軒、轎廳、儀門、照壁等,結構精巧,規模宏大,雕工精緻,保存完好,為揚州古建築中獨具一格的住宅建築群。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吳氏祖籍安徽歙縣梅村,乾隆年間到揚州經商並定居揚州。道光年間,吳元植棄商應考得中秀才,開啟了吳氏的書香世家之門。吳元植的兒子吳引孫、吳筠孫二人四五歲即開蒙讀書。哥哥吳引孫17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弟弟吳筠孫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4歲中進士,並且獲得殿試第四名“傳臚”的佳績,成為家族的驕傲,也為吳氏後人讀書上進樹立了榜樣。此後歷經一百多年風雨滄桑,讀書報國,始終是這戶人家永恆的主題,從這裡,走出了一位又一位卓越的讀書人。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吳宅裡,有一座當年享譽宇內的藏書樓——測海樓。測海二字,出自《漢書-東方朔傳》,意為“學深似海,登斯樓讀書,無異於以蠹測海”,蠹指貝殼,用作舀水的工具,以貝殼舀水,其難可想而知。吳引孫以此激勵子弟不畏艱險,努力讀書。吳氏家風“處事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而吳引孫的可貴不僅教子讀書,更在於讓孩子明理憂國。將“讀書”與“憂國”的因果關係挑明,明確傳示兒孫首先要明確讀書目的,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而是放眼世界,心憂天下。正所謂:

成才未可忘憂國;

有福方能坐讀書。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難能可貴的是,吳家一改女子不得進藏書樓的陋習,吳氏的女眷,也可以登樓讀書。關於吳家的女性,有兩位不得不提,一位是吳氏兄弟的母親吳周氏,在丈夫早逝之後,她擔起家庭重任,節衣縮食,只為兒子們讀書進學;為了選擇更好的老師教導兒子,她甚至不惜把家從城裡搬到鄉下。正是她的辛勞堅忍和鼓勵敦促,才有了吳引孫、吳筠孫兄弟科舉之路的成功。科舉考試宣告結束、吳氏家道日漸衰敗之際,吳家再次出現了一位有見地的女性:吳筠孫的長媳劉鍾璇。她勉力親為,教識字、背唐詩,成為兒子們最初的老師。在讀書求學上,劉鍾璇時時以《中庸》中的治學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規範孩子們。她眼光獨到,將孩子們一個個送入洋學堂接受現代教育, 鼓勵孩子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得益於劉鍾璇的悉心培養,吳門走出了“四傑”:戲劇家吳徵鑄(吳白匋),寄生蟲學專家吳徵鑑,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專家吳徵鎧,中科院院士、植物學家吳徵鎰。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吳門四傑改變了祖輩“讀書做官”的人生價值觀,他們選擇了以學術報國的人生道路。今天的吳道臺宅第,已經成為揚州的院士博物館,講述著這座城市更多的讀書報國的故事。當代,代表中國學術最高成就的兩院院士,有70多人出自揚州,他們是當代揚州人的驕傲,也是揚州書香之城的證明,他們為吳氏家族讀書報國的精神內核尋找到了文化源頭。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揚州不但有詞牌詩賦,青磚小瓦馬頭牆,揚州還有家風文化傳承

此篇遊記約有3983文字,40張美圖

發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