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山高坡陡賴石旮,漏水跑肥力白花,土淺掛破好犁頭,巧婦無水難當家。” 這句順口溜曾經是羅平縣老廠鄉發新村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今年3月,羅謙作為年輕幹部從市紀委選派前往發新村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點贊!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初到發新村,羅謙瞭解到,發新村屬於羅平縣老廠鄉13個貧困村委會之一,轄5個自然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8戶399人。由於受自然地理條件、交通、水利等的制約和村民靠天吃飯傳統觀念的影響,全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經濟發展較為滯後,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讓他感覺“壓力山大”。

面對繁重的脫貧攻堅任務,到發新村的第一天晚上,羅謙失眠了,“在進村的第一天,我就開始盼望著駐村工作快點結束。”“怎麼辦?幹還是退縮。”他的內心一直“糾結”著。“翻來覆去,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最後做事認真,性格倔強的他暗下決心:既然來了,就要幹好!

為了快速轉變角色,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羅謙腳踏實地,虛心求教,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同工作隊其他成員、村社幹部以“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在風裡雨裡,在昏暗的手電筒光中,踏著泥濘的山路走村串戶搞調查,與村民交心交談、傾聽群眾的訴求,幫助群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

點贊!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做群眾搬遷的“貼心人”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也是“五個一批”精準扶貧工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但再硬的骨頭也熬不過真心實意。走進德克村,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鑲嵌在青山綠林間,村裡的水泥路乾淨整潔,各家各戶門前的小菜園內時令蔬菜長勢正旺。

以前的德克村有49戶225人,由於地處高寒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基礎設施落後,“一方水土已養不活一方人”,為了讓德克村的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羅平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德克村實施易地搬遷。

但遷址,在農村是天大的事。以前由於數十年村民們形成的故土情結,村民們對搬遷有牴觸情緒,認為搬遷要選好日子,不能隨便搬。為了讓村民們早日住進乾淨整潔的新房子,羅謙多次深入群眾家中,通過做思想工作及宣講政策,積極幫助群眾打消疑慮。“村裡人的故土情結很重,我們理解,為了做通群眾工作,我們一家一戶去做工作。”羅謙說。最終在羅謙的勸說下,不久,德克村的爆竹聲響徹山間,村民王衛軍給祖先磕頭:“咱德克村要發展脫貧了,今天給你們搬家了。”

點贊!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做群眾思想的“開導人”

走進老廠鄉發乃煙站,大補母朵村村民劉開華正在煙站內為收購的菸葉打包。可曾想他曾經是出了名的“懶漢”,由於懶惰導致貧窮,妻子離家出走,他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家庭經濟困難,孩子生病沒錢看,無能力建新房,住的土坯房屋頂多處大洞都能看到天空,下雨時屋裡到處漏水嚴重,屋裡也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

為激發劉開華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羅謙詳細瞭解和分析了他的情況,想幫他脫貧致富,可是多次上門,劉開華都拒絕了,他既不願意幹活也不想重建房子,日子混一天是一天。羅謙又多次做工作打算幫助他找工作和發展種植業提高收入,他也明確拒絕了。

但羅謙沒有放棄,與駐村工作隊其他隊員、村社幹部多次一起耐心地做劉開華的思想工作。最終劉開華感動了,再也不懶了,他每天早出晚歸,種植莊稼,鄉親們看到他是徹底變了,再也沒有當他的面說他懶了。“現在政府為我建了安居房,孩子看病花費1萬餘元政府給報銷了9000多,現在又讓我在煙站打工有7000多元的收入。我也不知道怎樣感謝你,感謝政府,請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勞動,不讓政府再為我操心。”劉開華拉著羅謙的手激動地說道。


點贊!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做群眾產業的“引路人”

“以前,家裡的地種包穀只有800多元的收入,現在我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植丹參,1畝能分紅800多元,土地流轉費有900多元,在種植基地裡打工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裡的生活是越過越好了。”走進老廠鄉丹參種植基地,發新村村民劉勇寬一邊查看丹參長勢一邊對記者說。

到底要不要入股丹參種植?曾經就這個問題劉勇寬很猶豫。劉勇寬一家有5口人,過去一家人外出打工、種玉米是主要經濟來源,一年下來日子過得緊巴巴。為增加群眾收入,羅平縣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提出了發展丹參、白芨等中藥材產業發展項目,但因種種因素,劉勇寬不敢輕易嘗試。

為打消劉勇寬的顧慮,羅謙一遍遍上門幫忙算賬:種玉米當年能見效益,但把種子、化肥、勞力費等成本算進去,辛苦一年也就就能苦個800多元;如果入股丹參種植,1畝就能分紅800多元,土地流轉費有900多元,在種植基地裡打工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多划算。

在羅謙勸說下,現在劉勇寬走上了致富路,住上了好房子,騎上了摩托車。

點贊!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粒沙同樣可以凝聚成塔底的基石。羅謙作為羅平5816名駐村工作隊中的一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如今走進發新村一座座、一排排新建的安居房格外醒目,還有修葺加固的民居白牆藍瓦,錯落有致;水泥路延伸到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道路兩旁的節能燈風扇悠悠地轉著,新栽的行道樹——香樟、桂花蒼翠挺秀。正如發新村副主任鍾培所說:“是市紀委及像羅謙這樣紮實的駐村隊員讓他們實現了跨越,快速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

點贊!他們離開城市長期駐紮在羅平農村……

來源|羅平縣記者站 盧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