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徵文」山鄉巨變

我的老家是江夏區龍泉山北麓流芳的一個小山村,她有一個很美的名字——泉崗村照山王(現由東湖高新區託管)。我們灣子山下有一眼泉水井,據資料記載:“斯泉無涯亦無流,其色碧流,其味甘美。烹茗香,浣衣潔,洗目明,濯膚澤,不與凡水類……”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夏酷暑,鄉親們用保溫瓶或水壺打滿泉水消暑解渴或在灣子後百年皂莢樹下談天說地,拉家常話桑麻。

但這只是我記憶深處的值得回味美好片斷。

從我有記憶起,感覺生活的不易和交通的不便。

由於村裡大部分農田處在梁子湖水系邊,每過幾年淹一次水,大部分莊稼顆粒無收,家鄉父老守著幾畝薄田薄地,勉強維持生計。很多年份,甚至連燒火做飯的柴火都成問題,要花很大力氣走好幾裡彎彎曲曲的小路去後山樑找熟人或親戚砍些茅柴回,曬枯後留到過年過節或辦喜事用。為了家人溫飽,父老鄉親付出了非一般的辛勞。

童年最喜歡是過春節,但最不願過的春節是遇上下雨或下雪,雖說要去拜年的親戚大都居住在周邊村,我們灣通往村外沒有一條好路無論大路小路都是泥土路,晴天坑窪不平,雨天泥濘難行。記得幾年春節出門時天晴回時下雨,自行車無法騎行,最後是父親渾身泥濘不堪揹著自行車回家的。 1979年剛讀一年級那會,與一個灣的同學一起抬著家裡的廢鐵和玻璃瓶去流芳街上賣廢品買本字典。因小路兩人並排難行,就改道大路從佛祖嶺去,那知道走了兩個多小時還沒有走過一半的路程。因年紀太小實在走不動,我倆已商議準備扔掉廢品回家。幸虧這時遇到同村一位大哥騎車經過,他用車馱著竹籃我們跟著一路小跑,又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算是把廢品送到收購站,才買到心儀的新華字典。

上中學時因路途較遠,中間還要過幾道沒有橋樑的港渠,當遇到春夏之交的暴雨時,洪水暴漲,跨港過渠現在想起來都後怕,有幾次同學沒有跨過去,雖沒被洪水沖走,但渾身溼透回家換衣服又耽誤了不少的學習。所以初中幾年,每年老師都要組織我們在雨季來臨之前,整理加固溝渠上必經的平臺,方便雨季時學生們更安全地跨過去。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幾乎家家糧食豐收但往外賣糧往回買化肥也不容易,每次都要等太陽把馬路曬乾可以行駛拖拉機才行。而這個時候鄉親們都會祈禱,在自家賣糧時千萬別遇上雨天!每當這時看見父母望著陰沉天空緊皺的眉頭,年幼的我們也跟著一起揪心!

鄉親們更盼望有一條晴雨都能通往集鎮上的道路!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鄉親們的生活逐漸發生了轉機!

隨著湖北首條高速武黃公路的建設,流芳鎮充分利用毗鄰洪山關山的優勢,鄉鎮企業、鎮域經濟蓬勃發展。沐浴改革發展的春風裡,家鄉一步步發生了變化,一些先富起來的鄉親在鎮上建起了樓房安家落戶,過上了忙時務農閒時進城(鎮上)的生活,這讓很多鄉親嚮往!

九十年初期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及武漢聯接線開始施工,滬蓉高速從村邊擦肩而過,隨即流芳鎮政府又下穿高速路建設龍泉大道,家鄉的交通狀況發生徹底的變化,北至流芳集鎮去關山魯巷,南經龍泉山風景區到縣城紙坊都極為便利。

邁入新世紀,隨著東湖高新區對江夏區“五村一委”和流芳、豹澥、龍泉、大屋陳的託管,我們村也一併納入東湖高新區高速發展的版圖。縱橫交錯的光谷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和高新一路、二路、三路、四路,象變戲法展現在人們面前,富士康等一批批知名的企業紛紛在高新區落戶,一棟棟高樓鱗次櫛比。東湖高新保稅區、自貿區也先後建成,鄉親們也搭上了東湖高新區發展的快車。為支持東湖高新區的建設,我家的眾多親戚和鄉親們一道搬入了全市最大的還建社區——佛祖嶺社區,開始享受著城市生活的便利。按他們的話說:不光住上了電梯房,出門就是幼兒園和小學,初中高中距離不過兩站路,省人民醫院光谷醫院就在小區旁,2號地鐵南延線今年底就要通到家門口,日常賣東西、出門不曉得幾方便,就是要嚐嚐進口食品到自貿區的免稅店也是近在咫尺,這在原來想都不敢想,哈哈哈!

歡快的笑聲、幸福和滿足綻放在飽經滄桑的臉上!

悠悠歲月四十年,時間長河一瞬間!出行方便,住上樓房,生活小康,鄉親們曾經的夢想,朝思暮想!

今天,終於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