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当孩子犯错时,除了一味的责骂,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你还能想到更好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某脑科学博士曾在微博上说:

有一次她坐高铁,后座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脚踢她的椅子,持续上百次都没有停。

她无奈地回过头,跟小朋友的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

这位妈妈却跟孩子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后来,博士特意分析了一下整件事情的经过:

“首先,我当时没有生气,其次就算我生气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原因。”

父母应该说:“不要踢别人的椅子,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父母把原因归结为别人生气了,孩子会误以为只要别人没有生气,那么他干什么都可以。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脑科学专家指出,婴幼儿期是神经发射的敏感期,大脑呈一片空白,它将毫无保留地吸收外界信息,信息一旦入脑,即刻印在脑结构中。

如果父母把孩子错误的行为归结到外人身上,而不是告诉孩子本身行为的错误之处,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行为处事方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父母总说:别……了,阿姨生气了!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父母应该做的是:

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错的,错误的原因要有客观的依据和准则。

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所以需要改正,他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而不是因为别人生气了等等。

这样孩子才会清晰地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

孩子会把错误归结在别人身上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每个孩子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养成责任感。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如果不能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简单粗暴地把原因归结为其他,那么孩子不仅不能从失败和错误中爬起来,反而会在以后摔得更惨。

只有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告诉孩子错误的真正原因,才会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不能做,为什么不能,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前一段时间,表妹告诉我说,表弟越来越沉迷于玩手机游戏,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了。

中考前一个月,数学老师因为车祸腿部骨折,学校临时换了老师,表弟中考落榜。

可表弟振振有词:“都怪数学老师,要不是他受伤,我也不会考这么惨。”小姑也附和说,“就是,学校临时换老师害得表弟考不好。”

久而久之,表弟做错了什么事情都赖外界的原因,反正不会是他自己的问题。

孩子会不断试探他人底线,易导致行为失控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周末的亲友聚会上,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拿着筷子不停地敲碗碟,小男孩的妈妈训斥他说:“快别敲了,再吵大家生气了!”。

他抬头看了一圈,发现大家表情上没有反对,一边大叫:“我就敲!”一边挥舞双手,把一堆碗碟全都推到地上去,彻底惊呆了现场所有人。

男孩妈妈以别人生气为界限,孩子当然会以为只要别人还没有表现出生气,自己的行为就没有错,从而不断地触犯他人的边界和底线。

那些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指责父母的孩子,大多是在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教育,而导致行为一再失控。


莫言:这句话可能误了孩子一生,你还在说吗?



作家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

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及时告诉孩子错误的正确原因,而不是归结到别人身上,孩子才会真的明白事理。

教育的责任是任重道远的,父母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