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滅亡時場面有多慘?爲何十萬軍民集體投海殉國?

文史磚家


公元1278年四月,在顛沛流離中患病的宋端宗去世,年僅十歲。楊太妃在陸秀夫、張世傑等群臣建議下,立度宗遺子、時年八歲的趙昺為帝。此前,宋廷君臣本議定前往占城國(今越南南部)避難,且已派出陳宜中等重臣前往占城準備,但因宋端宗病體不愈,加之軍中不少將領對遠去異國他鄉也很不情願,故此遷延日久、耽擱了下來。

到了五月,廣西元軍阿里海牙部突進雷州,一舉控制了西去占城的咽喉——瓊州海峽,張世傑大驚,遣將張應科等攻打雷州,但兩戰皆敗,至此,宋廷欲西遷占城的計劃徹底破滅,張世傑只好率全軍東返廣東沿海,屯於崖山。此時,元世祖忽必烈派出的滅宋大軍,已在漢人張弘範和党項人李恆率領下,分兩路向崖山逼來。

崖山水域乃珠江出海口之一,通向大洋的出口僅一里左右,而裡面的港灣卻比較寬廣,可以屯住艦船,張世傑認為這裡適合扼險堅守,遂打造營壘行宮,準備長期駐守。另外,由於此前與元軍水師的幾次遭遇戰中,宋軍都未能取勝,因此,張世傑對部將士卒漸漸失去信心,為防止他們臨陣再次潰逃,下令鏈接戰船為陣,遇敵非死戰而不能退。但多年前,張世傑在焦山水戰中用過此招,結果被元軍用火攻擊敗過,所以軍中部將們對此頗有微詞,士氣出現動盪。

公元1279年正月13日,張弘範水軍到達崖山附近,見宋軍艦隊放棄外洋,龜縮於港灣,大感意外,遂泊於崖門外水域,堵住宋軍的出口。二十二日,李恆率一百二十艘戰船,沿珠江而來,與張弘範軍形成南北夾擊之態。

崖山屯住的南宋流亡宮廷和軍將,共達二十萬人之多,戰船一千餘艘,且大半為大型海船。而元軍方面,水師萬餘人,岸上步騎兵三萬餘人,大小戰船三百餘艘,其中一半左右為江河戰船,無法進入大洋作戰,且水手多為閩浙間的俘虜,心向宋軍。因此,綜合比較而言,宋軍在兵力上本佔有相當優勢,但張世傑剛愎自用,既放棄了外洋治海的控制,又結船自固於狹窄的港灣,被敵軍輕易封鎖於內,實在是作繭自縛的蠢招。



元軍首先從南北兩面進行了試探性的攻擊,因宋軍船陣高大堅固,元艦無功而返,有部將建議張世傑派出部分戰艦乘勝突擊,打破元軍封鎖,但張依然不為所動,下令固守不出,終成一味捱打的局面。而元軍張弘範,一面逼迫被俘的文天祥等人寫信去招降,一面派出小船進行火攻,但張世傑顯然已吸取了當年焦山之敗的教訓,船陣四周均抹上了溼泥,並懸掛很多水桶,致使元軍的火攻依然無效。

數戰無功的張弘範在仔細觀察宋營幾天後,終於找到了破綻,那就是宋軍的淡水供應,完全依賴於崖山西面山上的泉水,於是派出精騎步卒予以突襲,擊潰了守山宋軍,切斷了大營的淡水供應。以下連續幾天,宋軍派出的數次旨在奪回水源的攻擊,皆告失敗,全營陷入缺水狀態,這下試圖長期固守的南宋君臣們失去了戰役主動權。

在判定宋軍已完全因斷水而軍心浮動的情況下,張弘範認為決戰之機已到,有部屬建議在山上架炮轟擊宋軍船陣,可一舉破敵。但張弘範以為不可,“炮攻,敵必浮海四散,吾軍船少,分追非所利,不如聚留與我戰也”。副帥李恆建議,就以漲潮之機,全軍急攻,張弘範以為然,二月六日清晨,南北元軍分四路空營而出,對宋軍船陣進行破襲,宋軍雖倉促迎戰,但畢竟聲勢浩大,雙方鏖戰、殺聲震天。

午後,軍心不穩的宋軍漸漸不支,幾天缺水的士兵們疲憊不堪,多有降敵者。眼見形勢危急,陸秀夫等試圖保護小皇帝離開,但船隻相互連接,一時無法脫身,此時元軍已迫近中軍,護衛將領翟國秀、劉俊等先後降敵,皇帝的御船也已著火,陸秀夫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為了免遭被俘之辱,他下令將船中寶物投擲於海,仗劍逼妻子蹈海自盡,然後自己揹負娃娃天子,縱身投海。見此慘狀的後宮嬪妃、宮女、太監及侍衛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蹈海自盡。。。。眼見戰事終不可為,張世傑、蘇劉義等只好砍斷纜繩,率十幾艘戰船衝出重圍,逃向外洋。七日白天,元軍開始打撈戰利品,發現出沒于波濤中的浮屍,竟多達十餘萬人,其中發現一具身負玉璽的黃衣小孩屍體,取呈張弘範後,方知南宋末帝趙昺已投海而死,遂下令於崖山北面一巨石上書鐫“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後,班師北還。

張世傑等脫逃後,欲奉楊太后再尋趙氏之後擁立為帝,但楊太后已心如死灰,號啕大哭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 遂也投海自盡。張世傑將其安葬於海濱後,意欲西竄占城,但軍心已變,無人願往,只好再返廣東,五月初,張世傑等在躲避元將劉自立部追擊時,遭遇風暴,船伕、士卒紛紛逃散,張世傑船翻溺水而亡,至此,“嶺海間無復宋軍旗幟矣”。


史海悠遊閭春暉


雖然說天下沒有不亡之國,但等到一個朝代或帝國滅亡時刻真正到來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人能承受。比如南宋滅亡時的場景堪稱“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即使七百多年後,依然令人不忍卒讀。


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大軍包圍南宋行在臨安,太皇太后謝氏自知無力迴天,便以恭帝趙㬎的名義向敵軍統帥伯顏投降,至此,宋朝在實際上已經滅亡。但與此同時,不願降敵的大臣們以丞相文天祥、陳宜中、陸秀夫及大將張世傑為首,先後擁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為帝,並在閩粵一帶抗擊元軍,但在對方的猛攻下,卻只能接連敗退。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流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迎來最後一戰。



彼時,蒙元大將張弘範率軍2萬人、戰船400艘,對崖山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意在一舉殲滅殘宋軍隊。反觀宋軍,雖然號稱20萬人、船隻1000艘,但大部分都是官員、太監、宮女及士兵的家屬,真正用於作戰的士兵和戰船很少,所以在戰爭尚未打響之際,力量的天平便已經向蒙元傾斜。


戰爭開始前,面對不利的局面,有幕僚向主帥張世傑建議,應該先行佔據海灣的出海口,以便戰事萬一失利,可保護殘餘艦船向西撤退。然而張世傑考慮到一旦這樣做,被元軍嚇破膽的士兵可能會就此逃亡,所以堅拒此議。為了跟元軍背水一戰,張世傑下令將陸地上的建築物全部焚燬,又下令將全部船隻用鐵索連接在一起,以增強行動的穩定性,並將小皇帝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戰爭開始後,元軍用小船滿載茅草、膏脂等易燃物,乘風縱火衝向宋船,意在火燒宋軍船隊。然而宋軍早有提防,事先已在船上塗抹淤泥,並且在每條船上都橫放一根長木,以防止敵船靠近,由此使對方的火攻“流產”。張弘範見火攻不成,便封鎖海灣並命令路上元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意圖將宋軍渴死、餓死。與此同時,張弘範還三次派人招降張世傑,但都被對方嚴詞拒絕。


二月初六(3月19日),面對著愈發不利的局面,張世傑只能冒死出擊,希望能殺出一條血路。元軍多是驍勇善戰之人,等到兩軍一接觸,便在箭雨的掩護下猛攻對手,奪走敵船七艘,一路直撲宋軍正中央。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忽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停止了抵抗,其他戰船也紛紛效仿,自知大勢已去,便率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主帥既已逃遁,宋軍便形同“無頭蒼蠅”,只剩下被屠戮的份兒。此時,左丞相陸秀夫在龍舟上護衛小皇帝,見此時敵船漸漸逼近,自知已無出逃希望,為避免被俘後受辱,便決意勸說小皇帝殉國(此前,文天祥已在江西被俘,陳宜中逃至海外)。陸秀夫首先驅使自己的妻子、兒女投海自盡,隨即將玉璽系在腰間,背起八歲的趙昺奮身躍入大海,就此以身殉國。


在聽聞皇帝投海殉國的噩耗後,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頓時哭聲震天。在此絕望時刻,追隨小朝廷的十餘萬軍民,因為不願遭受蒙元的凌辱,便相繼跳海自殺,以最激烈的方式,來表明自己誓不做亡國奴的意志,其場面之悲壯,真可謂“天地同悲,日月同泣”。



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見《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


張世傑逃出包圍圈時,把小皇帝的養母、皇太后楊氏帶在身邊,希望小皇帝萬一遭遇不測後,還能侍奉太后繼續尋找皇室之後,以圖再舉。然而等到楊太后聽聞趙昺的死訊後,卻是萬念俱灰,對侍從們說:“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至此,就是為的保護趙氏一塊肉罷了,如今皇帝既已殉國,我還有什麼指望呢?”隨即,楊太后也投海自盡。



張世傑在草草掩埋楊太后之後,隨即也投海殉國(一說為遭遇風暴而落水溺死),立國319年的宋朝至此滅亡(“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引文同上)。



文史磚家


在崖山海戰之後,南宋政權徹底滅亡,但這次南宋的滅亡卻有其十分不同的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南宋滅亡,意味著漢人正統的大一統王朝第一次正式結束,北方遊牧民族開始了對中國的統治。這意味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中國的發展就遠遠比遊牧民族先進,所以國民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身為漢人的信仰。在南宋滅亡時,這種自豪感,這種信仰一下子破滅,再加上宋末帝蹈海身死,因此有無數軍民、內監、宮女跳海殉死,這或許就是哀莫大於心死吧。


史海品茗


因為就算自己不死,讓元軍抓去也是一死!與其死的悲催,不如死的偉大!再就是國家君主都敗了,國家政權滅亡了,他們是為了國家為了君主去殉葬了!都說崖山海戰之後無中華!大家說說多麼慘烈,十萬軍民雖死,但是他們的英靈永存!大家對崖山一戰有什麼看法呢,你覺得十萬軍民死的有骨氣嗎?請說出你的看法!謝謝!


翠樓看天下


這是一種信仰崩塌的結果。人的信仰一旦崩潰這種殉葬在所難免。就像如果明天中國毀滅。最少會有100萬人自殺為中國殉葬一樣。日本投降時最少有兩萬日本人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