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華,門外漢辦起「鄔達克建築文化獎」


劉素華,門外漢辦起“鄔達克建築文化獎”


圖說:沉醉於鄔達克建築的劉素華 官方圖

“鄔達克建築文化獎”昨天下午在上海歷史博物館隆重頒出,上海金茂大廈、上海保利大劇院、非洲聯盟會議中心,三座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外國設計在中國城市建設的卓越建築項目和中國設計在國外建設的建築項目,得到六位評審的一致肯定,獲得金獎。

從無到有,辦起這樣一個專業的評獎;從無到有,辦起“2018鄔達克年”——劉素華從一個普通湖南商人,從一個建築門外漢,因為機緣巧合在番禺路買下一幢小房子,從此帶著對鄔達克、對上海的愛和責任,數年來致力於推廣和傳播建築美學和建築文化,讓建築學走向普羅大眾的故事,也幾乎創造了一個“傳奇”。她卻說:“我只是想為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添一塊磚。”

想要填補空缺


“長久以來,建築更多侷限於建築行業內部的專業交流,關注設計水準、營造質量等,因此建築行業有施工類魯班獎、白玉蘭獎等,建築設計類如國際普利茲克建築獎、梁思成獎等。但是卻沒有一個獎,探討建築與人的根本的關係,側重於建築的人文含量。”劉素華說,創設“鄔達克建築文化獎”的想法由來已久,幾乎是從她“偶爾”買下鄔達克舊居,開始著手修復的時候開始的,“那時候,我第一次知道鄔達克的故事,就被他留在上海的建築折服了。我想,百年前的鄔達克不自覺地成為了東西文明交流的使者。”成就鄔達克傳奇的是近代上海城市建築繁榮崛起的時代機遇,更是中國上海“海納百川” 的城市文化。


劉素華,門外漢辦起“鄔達克建築文化獎”


圖說:鄔達克為上海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藏 網絡圖

半個世紀之後,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每年竣工的建築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建築峻工面積之和。在此背景下,中國城市建設迎來了許多當代“鄔達克”,續寫著中外建築文化融合的新篇章。同時走出國門的中國設計、中國建造,打開了世界瞭解中國的一道道門,開啟了世界認知中國文化的一扇扇窗……劉素華說,創立“鄔達克建築文化獎”,想要表彰的並非是一個建築項目,一幢建築作品,一個機構或者一個建築設計師,更準確的說,獎項所希望承載的是以鄔達克為代表的中外文化交流先驅和典範,“也希望能夠填補建築類評獎中挖掘人文價值方面的不足。”

不易仍在堅持


昨天的頒獎現場,有很多人圍著劉素華。有的說,“當代鄔達克青出於藍”;有的說,“這獎太好了,一定要辦下去”;有的說,“三個金獎真的太少了”……但劉素華在接受晚報專訪時候忐忑地說:“頒獎前,我把‘首屆’兩個字拿了下來,真的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屆。”

關於籌辦的種種困難、不易,劉素華擺擺手說:“都不說了。但真的要謝謝很多人的支持。是這些鼓勵鞭策著我,把這件事,做了下來。”從最初有人非議用一個外國建築師來定名一箇中國建築獎,到以非常友情的評審費邀請到六位評審,分佈文藝評論、建築、寫作、對外交流等領域;從行業內部的推薦、篩選、評定,到昨日被市民幾乎“填”滿每一個角落的頒獎現場。劉素華說,建築是人的居所,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服務的,建築天然與普羅大眾有著日復一日的親密關聯,但建築學與上海市民還不足夠親近,“但這幾年,看到大家越來越認同建築的文化價值,越來越把建築師當作藝術家,我就很欣慰。”


劉素華,門外漢辦起“鄔達克建築文化獎”


圖說:鄔達克作品 網絡圖

其實,讓劉素華最為欣慰的,是每天鄔達克紀念館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幾年前,大家不知道番禺路有一座鄔達克舊居,幾年後,每天我們起碼要接待數百慕名而來的市民、遊客。他們與其說是來看一個匈牙利建築師的老房子,不如說是來看這座城市的魅力與美好。”她頗有感慨道,“無論是當年的窮途青年鄔達克,還是同樣作為外鄉人的我,其實都是‘海納百川’最好的註腳。只要你有才華,只要你夠勤奮,夠努力,這座城市就會接納你,包容你,甚至給你一方最廣闊的天地。”(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相關鏈接】

1918年10月26日,一戰前奧匈帝國的建築師鄔達克機緣巧合來到中國。鄔達克旅滬的29年,恰巧趕上了這座城市近代建築繁榮崛起的黃金時代,他將西方的建築理念和技術與中國上海城市文脈結合,留下超過百幢種類和分佈廣泛、風格多元、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建築遺產,創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築史上的一個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