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聽黑科技來襲 助聽器千億市場待爆發

​​

骨聽黑科技來襲 助聽器千億市場待爆發

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悄無聲息改變人類生活,醫療行業各個細分領域將全面開啟智能化,可穿戴醫療市場或將迎來爆發增長。近日,記者從新三板上市公司福建太爾(830886)獲悉,從智能耳機到智能穿戴,太爾集團藉助骨傳導技術推出了14款骨聽設備高科技產品,目前全系列智能穿戴產品將在全國正式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智能穿戴不同的是,未來骨聽設備將接入傳感器,通過頭戴式設備監測使用者各項身體數據,為使用者搭建個人健康平臺,繼而構建大健康生態鏈。而這一長遠佈局,將使福建太爾面臨千億商機。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上市公司而言,藉助在可穿戴醫療設備技術的先發優勢以及資本優勢,成為可穿戴醫療產業鏈的整合者,開發移動醫療應用軟件、構建醫療監測大數據平臺、電子病歷區域化聯網等,未來成長空間極其巨大。

千億市場待爆發 “骨聽”設備有望彎道超車

賽迪顧問醫療器械分析師王寧認為,從縱向深度角度上講,應用“骨傳導”技術的“骨聽”設備在國內發展時間較短,市場潛力巨大,值得企業深耕。而從橫向廣度角度來看,智能穿戴設備發展大趨勢即是場景多樣化,現階段“骨聽”設備不僅可以應用於醫療領域,還可以應用在信息電子領域,同時適用於工作、生活、娛樂、運動等多種場景。

據悉,此次福建太爾新上市的14款產品中有7款為骨聽助聽設備,覆蓋不同年齡階段,包括眼鏡式、掛耳式、頭戴式等。另外7款為骨聽智能穿戴設備,可以應用於不同場景配戴。

福建太爾集團成立於2010年,2014年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骨聽”智能穿戴第一股,目前是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及省重點科技型企業。曾是三星耳機在中國市場的生產基地,目前公司的智能穿戴產品均由世界知名企業富士康代工生產,主營人工智能“骨聽”新品類,如藍牙耳機骨聽設備、智能眼鏡骨聽設備等智能穿戴系列產品。

W ind數據顯示,在2010年到2016年期間,我國助聽器銷量已從292.40萬個上升至761.90萬個,僅在2016年便增長了21.53%。在龐大體量的市場面前,本土產品市場佔有率卻表現欠佳。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助聽器進口數量已經達到3198200個,相較2016年增長8.95%。事實上,近5年來,助聽器進口數量呈持續攀升狀態,從不足百萬增多至目前300多萬。特別是在2017年,助聽器進口金額首次過億,達到11062.45萬美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4.65%。

據瞭解,現階段傳統氣傳導助聽器雖然應用廣泛,但仍存在一些弊端,諸如需要反覆驗配、入耳佩戴造成二次損害、誘發中耳炎、便利性及舒適感體驗不佳、潮溼環境下易影響使用等問題。

而“骨傳導”技術助聽設備則可以避免此類問題出現。具體來看,“骨傳導”助聽設備無需驗配即可使用,同時由於採用非入耳式佩戴方式,避免鼓膜等二次損傷,並且沒有堵塞感。也正因如此,國內外部分企業開始投入高成本研發,佈局“骨傳導”助聽設備。福建太爾是為數不多研發出“骨傳導”助聽設備的企業之一。

值得注意到,相較於其他骨傳導助聽器,太爾集團骨傳導助聽器已經實現接收、佩戴設備一體化。因骨聽助聽設備技術標準度高,產品研發投入較多,目前太爾僅研發成本就已投資近億元。

記者發現,諸如眼鏡式骨聽助聽設備,可以方便各個年齡段人群配驗花鏡、近視鏡等需求。而髮帶式等產品可以隱藏聽障缺陷,在工作、娛樂、運動、生活等多種場合均可使用。

“我國有2億多老年人、8500萬殘疾人,是世界上康復輔助器具需求人數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徐建中說,《國 務 院關於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意味著在國家層面首次將康復輔助器具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業態。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國內市場長期被國外產品佔據,但目前市場上的助聽器仍以氣傳導助聽器為主,骨傳導助聽器佔比較低。利用“骨傳導”技術或可幫助本土品牌實現彎道超車。太爾以骨聽設備切入這一細分領域,也將迎來新的增長機會。

技術助力實現多場景應用 橫縱空間發展廣闊

據瞭解,“骨聽”設備不僅可以應用在助聽設備領域還可應用於穿戴設備領域,而我國現階段可穿戴產品市場正處於發展上升期。IDC曾對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作出預測,預計到2022年我國可穿戴設備銷售規模將達11380萬臺左右,預計到2022年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達607億元左右。

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在對可穿戴設備有所瞭解的用戶中,有68.9%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購買可穿戴設備。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感興趣的功能在於運動健身和休閒娛樂,分別佔比59.5%、57.1%,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可期。

作為替代傳統入耳式耳機產品,骨聽穿戴設備消費端群體從聽障人士延伸到普通人。業內人士認為,由於骨傳導路徑短,不經過耳廓、外耳道、骨膜等結構,在聲音效果上更具優勢,同時不會損傷鼓膜。

以太爾集團骨聽穿戴設備為例,目前共有7款產品可應用於不同場景佩戴。有關專家表示,相較於傳統耳機,‘骨聽’設備最大的優勢在於接收音樂等聲音的同時仍可接收外界聲音,安全性更高。”

據悉,由於骨傳導技術的特殊性,骨聽設備應用場景也更為廣泛。無論是在喧鬧的廣場,還是在安靜的辦公區域內,正常使用骨聽設備均不影響聽覺效果,不存在地域使用侷限。同時,因其佩戴方式多樣化,甚至可以通過手指佩戴產品傳遞接收聲音,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而從資本角度來看,中國電子學會研究資訊中心主任李珽認為,對於創業企業來說,智能穿戴設備在資本層面有一定增值價值,只要找準流量入口和功能賣點,短期項目投資會有回報。

佈局智能穿戴領域 大健康產業前景可期

在李頲看來,醫療細分領域可能會成為智能穿戴設備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智能穿戴設備不但可以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還可以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如電離子透入貼片可以治療頭痛,智能眼鏡可以幫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喚起容易忘記的人和事,全程直播外科手術等。

相較而言,可穿戴移動健康設備從某種程度來說符合很多人的剛性需求,合理的健康管理,能夠避免看急診和住院治療,減少就醫次數,可以節約費用和人力成本。因此,醫療行業是可穿戴設備市場潛力更為確定。

正如李頲所言,未來各類智能穿戴產品必然都會走上採集人體數據、精準用戶畫像的道路,假定這些行為都是合法的,那麼智能穿戴設備或可以為將來創新和研發各類基於人體數據的新產品打好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以往助聽器或耳機產品,未來太爾集團生產的“骨聽”設備將添加傳感器,向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發展,實現健康數據實時監測。

“骨聽助聽設備佩戴者每次調試數據將會上傳至健康平臺,每次頻率、頻段調整數據隨即被記錄,這對監測聽障人士聽力損傷程度及是否出現惡化有幫助作用,骨聽設備屬於頭戴式設備,未來通過腦部監測各項健康指標,各方面數據更加直觀”太爾集團CEO李岑說。

對此,王寧認為,通過骨聽設備收集人體健康數據傳入醫院系統,可幫助醫生進行輔助診斷,為醫生、患者、家屬三方搭建溝通橋樑。此外,利用算法分析監測數據,搭建使用者自己的健康平臺,讓使用者對自己的健康情況及病情發展程度有更直觀的瞭解,發揮智能穿戴設備技術價值。

而在李頲看來,數字經濟是不可逆的趨勢,代表著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數字化正呈現出從被動到主動,從斷裂到連續,從分散到集成的轉變,人本身的數字化也是其中重要一環,各類用於醫療作用的智能穿戴設備正為人本身的數字化提供了工具和途徑。

同時,相比其他各類需求,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重視程度是實實在在的日漸提升,這部分的需求正在培育,而且具備被引導和被激發的可能性。對於整個大健康產業來說,智能穿戴設備的最重要作用,就在於通過消費者數據採集做出的大數據精準畫像,為後續其他服務和產品提供參考依據。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助聽器加上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千億,而未來與大健康關聯的生態鏈的建立與打通,將是智能穿戴設備生產廠商真正的的藍海。如何在佈局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同時,建立整個大健康生態鏈,則是企業佔領市場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