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隆太后颇为难,手下人不顶事,扛下一切又遭怨,唁电:女中尧舜

裕隆太后颇为难,手下人不顶事,扛下一切又遭怨,唁电:女中尧舜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内养心殿东暖阁觐见裕隆太后,五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坐在太后的身后,奇怪的看着一个跪在红毡垫上的粗胖的老头,满脸泪痕的说着让什么太后很为难的话题,他不知道此人就是袁世凯。也就是在这次觐见的当天,袁世凯内阁全体成员联名上奏,请求清帝退位,裕隆太后接到奏折,17日、18日召开皇族御前会议,讨论应对办法,太后和大臣们愤愤不平,这袁世凯前不久还信誓旦旦地表达了对清室的耿耿忠心,说是绝不辜负孤儿寡母,怎么一下子就翻脸不认人了呢?太后抱着溥仪眼泪汪汪,“不追先帝早走,落得这般惨剧,在不同意逊位,恐怕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何况今日已是国无宁日,生灵涂炭,继续坚持旧制徒劳无益,于心何忍?”会上溥伦等赞成共和,但良弼等人坚决反对,29日,30日继续开会,王公大臣七嘴八舌,争得昏天黑地,依然无法达成共识,但总的趋势是坚持君主制度的声音越来越弱,主张与革命党打到底的顽固派,只是口头上硬,真要派谁出头领兵,一个个立马当了缩头乌龟。

裕隆太后颇为难,手下人不顶事,扛下一切又遭怨,唁电:女中尧舜

太后问光绪的胞弟、小叔子载涛:你管陆军,你知道我们的陆军能不能打呀?得到的回答是,奴才练过兵,没打过仗,不知道。赞成共和的奕劻撒手不管,干脆跑到天津享清福去了,坚决反对退出皇位的皇族要员组成“宗社党”,加紧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月26日同盟会员彭家珍在北京西城冒死投弹刺杀宗社党的首领良弼,不料弹片伤及自身,彭家珍当场牺牲,良弼一条腿被炸断,手术后正在恢复,却因喝了某老中医送来的止痛药酒而一命呜呼,原来这老中医早已被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所买通,主张硬抗的善耆、溥伟看到大势已去,一个跑到德国人占领的青岛,一个跑到日本人占领的旅顺,想出国避难。但是这时的列强已经决定抛弃朝廷,他们的梦想也泡了汤。

裕隆太后颇为难,手下人不顶事,扛下一切又遭怨,唁电:女中尧舜

皇帝少不更事,众大臣六神无主,除了痛骂袁世凯是当今曹操,诅咒革命党大逆不道,再也没有别的主意,袁世凯看朝廷久议不决,等得着急又心生一计,他派人带一份电报稿到前线交给部将段祺瑞,让他以前敌将领的名义一字不改的发给朝廷,电报说:实行共和国体可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为太后皇上赢得尧舜一般的美名,但是由于极少数王公的阻拦导致国体问题,迟迟不得解决,现在已是局势危机,四面楚歌,这都是极少数王公的过错,三年来皇族败坏大局,罪行累累,我们不忍心看到这种局面再继续下去,也不能坐视太后皇上处危难不管,我们将立即率领全体将士进京,找那些阻拦共和的王公问个道理。

裕隆太后颇为难,手下人不顶事,扛下一切又遭怨,唁电:女中尧舜

袁世凯接到自己搞的电报,假惺惺召集王公大臣开会,会上,电报一念,王公大臣个个吓得魂飞魄散,裕隆太后看到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自己拍板同意逊位,以换取对皇室的优待条件,1912年2月12日,裕隆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皇室退位,裕隆太后带着溥仪艰难度日,这种艰难当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一大半死硬派将皇权的丧失迁怒与裕隆太后,处处与她过不去。而同治、光绪年代进宫的嫔妃们,也不拿她这个太后当回事儿,为了节省宫内开支,裕隆太后不得不裁减了一大帮勤务人员,于是太监们也对她一肚子的意见。

1913年2月2日凌晨,裕隆太后病逝于长春,终年46岁,鉴于她促成了清帝退位,实现共和,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哀悼之情,袁世凯亲自配黑纱袖章,并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员服丧27天,还在太和殿举行国民哀悼大会。副总统黎元洪的唁电称她: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