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后,项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之战后,项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卷土重来未可知?

古人论项羽乌江不渡,总以为“乌江不是无船渡”,所以有人批评他“小不忍”,不能“包羞忍辱”,不然,“卷土重来未可知”。

当时江东根本就不具备建立一个与中原王朝相抗衡割据政权的条件,而且垓下战后的形势发展也很快使项羽退守江东的希望化为泡影。理由如下其一,地理条件的局限。长江犹如一条巨龙,上游为首,中游为身,下游为尾。谁占据了长江中上游,谁就掌握了整个长江的制江权。从历史上看,除春秋战国和五代十国这两大分裂割据时期之外,凡立国江左者,必须全据长江,奄有江南,至少也要占据三峡以下,方能屏藩江东,与中原相抗衡。如果仅孤守江东,一旦敌军顺流而下,马上就会出现“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局面。

垓下之战后,项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卷土重来未可知?

秦汉之际,江东的局势很复杂。秦龙川令赵佗乘秦末大乱自立为南越王,占有龙川、桂林、象郡。与此同时,闽中郡的越人首领无诸和摇也率越人“从诸侯灭秦”。后来项羽主命分封,“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史记·东越列传》)。

另外,垓下战前,彭城和东海郡已被汉军攻占,楚大司马周殷也举九江兵叛楚归汉。这样以来,所谓割据江东也仅限于会稽一郡面环海,三面受敌,很难偏安目守其二,经济因素的制约。江东的自然条件虽然比较优越,但开发较晚。《禹贡》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它根据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程度把全国各地的田地分为九等,其中扬州属下下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火耕而水縣…·无积聚而贫。”

垓下之战后,项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说明直到西汉江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仍处在火耕水舞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财富贫乏,是个经挤落后,地广人稀的偏僻之地,经济水平还不足以与中央王朝相抗衡其三,包括江东在内,项羽在楚地的群众基础已经丧失。项氏叔侄初起时,在楚地确实很有号召力,但项羽后来的所作所为则令楚人大失所望。且不说项羽在反秦过程中如何以暴易暴,戏下定封时他居然把楚国一分为四,接着又逐杀义帝,这岂不是大大挫伤了楚人强烈的复国情绪?长达四五年的楚汉战争实际上不过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战争,它带给楚人的只有战争苦难。因此,楚人已对项羽失望、冷漠乃至愤怒。垓下战前已有不少将领叛离项羽,垓下战后更是众叛亲离。他率八百余骑自垓下突围南逃,过淮之后仅剩百余人。当时汉军尚未追及,那六七百人不大可能是战斗减员。“项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田父之举,反映了民心的向背。王安石《乌江亭》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也断定江东子弟是不叮能再帮项羽卷土重来的。

其四,垓下之战前后,江东情况有变,项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这说明会稽郡也有不少越人。楚汉之争中,既然无诸和摇率越人佐汉反楚,会稻郡的越人不会不受影响,尤其是到项羽节节败退之时。还有一条史料与项羽乌江不渡大有关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陈婴“以自定东阳为将,属项梁,为楚柱上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侯,千八百户”。梁玉绳认为:“壮息,人姓名,壮即庄。其时僭为王,据像章、浙江之地,而都于渐,陈婴击定之也。渐即浙江。”(《史记志疑》)把壮息解释为人名太牵强,因为“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壮息”分明是三个承接分句,其主语应为陈要,因承前而省略。再者,项羽明明死于汉五年十二月,而此处却说“四岁,项羽死”,显然有误。笔者认为此节文字可能有错简,壮息是称号,不是姓名。陈婴自立为王的时间不在项羽死后,而在顶羽死前。当然,他从攻略豫章、浙江到自立为王总要有个过程,但不会迟于垓下之战。当时项羽远在千里之外,又忙于应付刘邦的围追堵截,对江东的形势变化并不了解。当他逃到乌江岸边时,江东不仅有越人造反,连上柱国陈要也叛楚自立了。这样一来,即使他渡汇而东,哪还有重整旗鼓的希望呢?

垓下之战后,项羽已不可能渡江而王,卷土重来未可知?

结论笔者认为,项羽不是不想渡江而王,也不是因着见江东父老而不肯东渡乌江。他之所以冒死从垓下溃围南逃,目的就是到江东寻一线生机。然而,当他逃到乌江岸边时,对岸的形势变化令他大失所望。越人佐汉,陈婴反叛,他退守江东重整旗鼓的希望彻底破灭了。这时数千汉骑穷追不舍,而他身边仅剩26员残兵败将。在前无出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这位西楚霸王为保全名节,免受被擒而斩的羞辱,他只有选择自杀这条路。当然,他毕竟不服气,不甘心,所以在拔剑自刎之前,他要斩将刈旗,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以此来证明自己“非战之罪也”。最后他又以割头赠友的惊人之举,把自己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滴尽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