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一個「狀元縣」的人口窘境

甘肅會寧:一個“狀元縣”的人口窘境

甘肅會寧:一個“狀元縣”的人口窘境
漂亮女人的秘密都在這裡!甘肅會寧:一個“狀元縣”的人口窘境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狀元縣”的悲哀,是整個中國農村的縮影。

正解局出品

農村正在陷入一個漩渦。

1949年後的幾十年裡,中國鄉村付出極大代價促進了全國工業化,並給自己留下一個“三農問題”纏身的“病體”。

時至今日,我們提出振興鄉村,但卻不得不面臨一個窘境:教育或許能改變個人命運、民族命運,現在卻正成在加劇農村地區的凋零。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一個地區教育越成功,優秀人才就越會離開鄉村,而不是留在鄉村、滋養鄉村,導致鄉村建設後繼乏人,鄉村依然貧困。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甘肅省會寧縣。

01

甘肅會寧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會寧是名副其實的窮。

會寧,地處甘肅省會蘭州東南約150公里,總人口58.3萬,其中農業人口55.8萬,是典型的農業縣。

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曾評價“隴中苦瘠甲天下”,其中,就包括會寧。

會寧,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像中國西北很多地方一樣,會寧面臨著一個嚴重問題:乾旱、缺水。

會寧年平均降水僅370毫米,像2016年等極端年份甚至只有267.1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達1800毫米。相比之下,地處東部的杭州,一個春天降水就超過300毫米。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會寧十年九旱,水資源極為短缺,人力挑水,或者用牲口拉水是很多會寧人一天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至今超過85%的農村人依然靠水窖集雨來解決飲水問題。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也導致會寧極度貧困,早在1986年就被列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6975元。

但就在這樣貧困縣,卻誕生了一個教育奇蹟。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據會寧教育部門統計,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會寧已累計向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11萬多名,其中,碩士5500餘名、博士1100餘名。

會寧這份高考成績恐怕會讓絕大多數地方汗顏。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僅2018年,會寧就有13名學子考入清華、北大這兩所中國最高學府。而40年來,有據可查,考上清華北大的會寧考生至少有122名。

所以,會寧這樣一個貧困縣也贏得了“狀元縣”、“博士之鄉”的美譽,與湖北黃岡、江蘇南通並稱為“全國高考三大特區”。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02

教育改變命運,在會寧是一種信仰。會寧人自己說,他們就喜歡說兩個事,“一是什麼時候下雨,二是誰家孩子考上大學。”

這背後,會寧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付出可謂巨大。

有人概括,會寧高考成功的秘訣就在“三苦精神”:家長苦供,教師苦教,學生苦學。

2016年,會寧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7億多元,其中,將近80%靠上級補貼,但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接近10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25.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左右。

會寧曾投入2.1億元用於會寧二中的搬遷新址。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會寧二中)

而家長為了供養孩子上學也傾盡所有。不少家庭的生活狀態是,男人在外打工賺錢,女人租房陪讀。

會寧縣房價已經達到3880元/平方米,而其中原因,就是城裡光學生就有5萬人左右,陪讀人口占了總人口1/3。

在央視紀錄片《走出大山》中,會寧一中一位老師說的,會寧的父母願意把家裡一切押在孩子求學上。

會寧縣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累計發放人數超過5萬人,發放金額為近7億元。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而會寧的孩子也學得非常苦,從早上5點半直到深夜。

03

但尷尬的是,即便教育改變命運在會寧被奉為圭臬,而且會寧教育也成果斐然,但是,時至今日會寧卻依然貧困。

1983年,被列為“三西”農業區域建設重點縣。

1986年,被列為國扶貧困縣。

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0年,被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納入傾斜性政策支持範圍。

2011年,被國家確定為六盤山特殊困難片區縣。

2017年,被列為全省深度貧困縣。

而更嚴重的,會寧走出了10多萬知識青年,自己最拿得出手、最寶貴的資源流向了城市。

首先,最為直觀的就是會寧總人口呈現出現下降趨勢。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與此相關,在白銀市(會寧縣屬於白銀市)中,會寧縣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略微低於白銀市區(白銀區),高於其他幾個區縣。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到現在,會寧縣將近八成財政收入靠中央及省市補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0%,人均GDP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30%。

04

會寧對教育不可謂不重視。

2014年以來,會寧在“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上投入4.6億多元,現在全縣小學生生均建築面積達到11.67平方米,比國家標準生均5.66平方米多出6.01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築面積為20.63平方米,比國家標準6.66平方米多出13.97平方米。

但教育卻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會寧貧困的面貌,甚至教育致貧才是問題的根本。

一方面,大量的教育投入擠佔了其他行業投入,比如某些年份會寧的教育投入竟然能達到工業投資的一半,從而制約了整體經濟的發展。

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失。

“我的理想就是要考上大學,以後到城市去生活,去一個有水的地方”。這是記者在採訪會寧一個學生時得到的答覆。

這對於每一個會寧年輕學生來說無可厚非,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

甘肃会宁:一个“状元县”的人口窘境

但這種個體理性選擇的後果就是會寧的災難。

會寧在教育上投入的越多,教育越成功,就會把越多的年輕人送到城市,並且一去不復返。

這可能是,當前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面臨的共同尷尬:教育正以一種隱蔽的形式,掏走鄉村最後的財富——有才華的年輕人。有數據顯示,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比例僅為1%左右。

這彷彿是個惡性循環:原本不那麼現代的農村無法吸引年輕人,而正因為年輕人流失反過來加劇了農村的凋零。

十幾年,幾十年後,到哪兒去尋找我們的鄉土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