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

馬蜂窩被捅之後,果斷“扎”起了捅它的某“有組織進行攻擊的”四人“大團隊”,下一條關於此事的推送,也許是上法庭的過程記錄了吧。

雖然實錘連連,真相(程度)也仍未可知,但回想事發經過,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小胸女與老大叔……”,毒害海南的某海鮮餐廳,而是那一句:“社區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你在揭發時就沒有想到嗎?”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人類的適應能力真強,強到社交網站的評論假貨氾濫,機器人比活人還多,也能當沒事發生過。不然呢?反正我們不過是無力的吃瓜群眾而已。

如果能看出來其中真假,尚能一笑而過,但是被假數據欺騙,導致嚴重損失的人絕不在少數。作者作為一個有貓的人(驕傲),看過無數軟萌的喵星人因為吃了垃圾罐頭生病甚至死亡,簡直要滾粗罵人,但是曝光黑心寵物用品店的文章卻連10w+都蹭不上。某寶的商品評論簡直成為了機器人的天堂,導致我買個罐頭都要戰戰兢兢地發到社群裡諮詢貓友的意見。

數據造假氾濫的社區,真的有意思嗎?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淘寶好評過萬的某品牌零食罐頭

有粉絲,有數據又有收益的地方,必定就有數據造假,但是當我翻看國外的曝光新聞時卻發現,國外的社交平臺機器人不僅品牌多,功能強大,而且不像國內的賣粉服務一樣“見光死”,他們打著“幫你輕鬆管理社交賬號”的名號,光明正大地做宣傳,夾道歡迎各位想買粉漲粉的“未來網紅”。

行情如此,類似馬蜂窩這樣的曝光事件卻鮮有發生,也許是人家沒有馬蜂窩那175億的融資和過人的臉皮與自信吧。畢竟人家早就知道玩這種把戲,會有什麼下場了。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隨搜隨有的評論機器人

曝光幾個ins數量造假大戶的事情,倒是有過一次,卻連熱點都算不上。這就要提到一個靠Ins發家致富買超跑和純金勞力士的中年大叔,以及2016年9月3日,Instagram對氾濫水軍的那次“大屠殺”。

和許多社交平臺一樣,Ins賬戶運營得當的話,就能成為一件賺錢的工具,賬號名WolfMillionaire的中年大叔,就是靠Ins白手起家的人之一。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國外讀大學成本之高,校園貸有多坑,許多人應該早有耳聞,連奧巴馬和米歇爾也是在40歲以後才還清自己的學費貸款。而這位大叔畢業的時候,已經背上了15萬美元的債務。

還錢的唯一辦法,就是瘋狂地工作:每天工作18到20小時,一週七天不帶休息,沒時間健身運動,曾經的年輕小夥變成了肥宅大叔。在這個公司他打拼了8年,換來的卻是突如其來地的辭退:“我們不需要這個崗位了。”

但是大叔畢竟是個實幹家,丟了工作後,一度花大量時間在Ins上“閒逛”,慢慢地,竟看出了運營的線索和套路。不買粉不用機器人,靠實踐倒騰策略,3年後,大叔賬號粉絲數從幾百人漲到了32萬。

看著不多?確實不多,大叔也就是靠Ins收入買了一輛邁凱倫超級跑車和一隻純金的勞力士而已。車就這麼一輛,表就這麼一隻,到哪都開,到哪都戴,真的不多。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大叔最主要的收入,並不是廣告費,而是Ins運營課程的費用。但是兩年多前,很多來找他的學員都開始吐槽好幾個大號,說他們的課程完全就是垃圾:如何漲10萬粉——買!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兩個大號詭異的漲粉趨勢

白手起家的大叔聽了之後相當不爽這種騙錢的行為,開始研究這些個賬號的性質,卻發現他們的粉絲之中絕大多數都是假粉:帖子數都在8個左右,所有帖子都是同一天發佈,粉絲數只有區區一兩百人(且大多數也是假粉),關注的人數卻高達幾百上千。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雖然如此,但是還是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說法,覺得他在惡意攻擊競品,直到Ins默默肅清殭屍粉的那天。

對於沒有買粉或者買粉數量不多的賬號來說,這次肅清的影響並不是巨大的,不買假粉,自然就不會掉假粉。但是大叔盯著的那些個百萬級大號,竟然在這一天掉了30多萬個粉絲。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一個堂堂運營大號,竟然有三分之一都是水軍?還不算那些沒有被發現和刪除的賬號?剩下那三分之二的吃瓜群眾平時到底都看了些啥玩意兒?

不過這就是現狀,內容固然重要,但是很多人點開別人的首頁時,第一眼看的不是簡介而是粉絲基礎:“這個號這麼多粉絲,肯定很棒棒吧!”

大叔怒懟的4個號裡,3個已經被封,雖有一個存活,卻也換了運營團隊。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不過興盛的“社交運營工具”裡,卻只有曾經紅紅火火的Instagress成功被封殺,其餘諸如FollowingLike和FollowLiker等等的工具依然盛行。它們不僅可以幫你關注特定領域的用戶,自動點贊,吸引回粉,甚至可以幫你自動評論,定時取關那些沒有給你回粉的賬號。

另一個社交運營團隊Hootsuite就把不同的漲粉工具坑都踩了一遍。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他們先建了一個空白賬號,然後花9塊9毛5美金買了1千粉絲(好貴!)。兩個小時之內就漲了412個粉絲,這時候他們決定發一個帖子。

400多個假粉,還真的一個看內容的都沒有。

第二天中午,粉絲數已經達到了1000,但是過了好幾個月,這個賬號的帖子依然無人問津,一個贊和評論都沒。不愧是假粉。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這樣買假粉恐怕是真的只能讓粉絲數看起來好看一點了,於是他們又去嘗試了當時還沒被封的Instagress,這次的工具更加適合用個人賬號測試,所以團隊的伊文小哥決定犧牲自己的個人賬號來做實驗(然後就後悔了)。

測試開始之前,小哥有338個粉絲,關注數也大概在300左右。而這個軟件的功能,就是在你選擇了制定的標籤(例如#畫畫)之後,幫你點贊和關注相關帖子與賬號,甚至可以幫你自動評論你預設好的文字。

嘿嘿,3天免費試用期,做測試剛好夠用,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許多同類競品都有這樣的試用期

為了看看交互性更強的機器人功效,小哥先測試了一下自動評論功能,關鍵詞用了#釣魚,#蒙特利爾,#加拿大,#溫哥華等,評論是以下這四句相當兼容的內容:

“贊!”

“臥槽!”

“超羨慕!”

“拍得比我好多了!”

但是這個功能還是相當雞肋,12個小時只增了6個粉絲,而且評論了一堆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比如在一位新娘的結婚照底下評論:“臥槽!”

一個大叔發帖嘲笑一幅很難看的畫,評論:“超羨慕!”

一箇中學生的自拍底下,評論:“拍得比我好多了!”(小哥自己好歹算半個攝影愛好者,這……)

理所當然,很多人給小哥的評論回覆是:???而他本人也表示:???

一個小測試活生生把小哥尬了一臉,哪個長臉的企業敢這麼玩?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小哥自己拍的照片

受不了自動評論功能之後,小哥又玩起了自動關注功能,三天之內就漲了250個粉絲,而且是會給你點贊和評論的那種,腳踏實地搞運營的小哥簡直都要心動了!

然而為了這200多個粉絲,機器人關注了1400多個賬號,小哥自己的Ins首頁湧入大量垃圾信息。

沒有分組顯示功能的Ins並不能讓你一邊瞎關注,一邊還能稱心如意地看你想看的內容,他原本精挑細選之下關注的優質賬號,已經埋沒在了茫茫大海里。效果大概就是微信裡突然出現500個微商的感覺吧。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但是這些工具,用起來真的太簡單,成本太低廉了。“用一下應該沒關係吧?”“我粉絲過千就夠了!”“反正隨時可以停的嘛,出事了就不用了唄。”

這麼一想,馬蜂窩還是更勝一籌:“被捅了,我就刪帖+打官司就可以啦,實在不行,把日期也改過來嘛。”

如果吃瓜群眾不為所動,那網絡怕不是早晚變成一座AI空城。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社區本來就應該靠交互來維持,機器人搭建的社交網只不過是弱不禁風的海市蜃樓罷了。分享生活和圍觀別人的生活,得到信息甚至進行互動才是刷微博刷微信刷大眾點評的奧義,如果你都分不清給你點讚的是真人還是機器,那社交網絡和人對著鏡子自言自語又有什麼區別?

Faking Instagram Comments Exposed

Fake Likes Exposed On Instagram

Instagram Deletes Fraud Accounts

I Tried Instagram Automation (So You Don’t Have To)

Want to Buy Instagram Followers?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Do

Instagram bots can ruin your brand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被捅的馬蜂窩,造假手段其實都是國外玩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