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李贄的離經叛道:

  • 明朝後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同時江南一帶的市民工商業者已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那時候,社會吏治腐敗,奸賊當道。道學家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聖。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贄,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場的汙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願與他們同流,形成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他自稱為異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準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標準。
  • 李贄大膽地向正統思想發出挑戰。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他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去空談仁義道德。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 李贄(1527—1602)

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

  • 黃宗羲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後,投入抗清鬥爭。抗清失敗後,致力於著學講學。黃宗羲從明忘的歷史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 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力。
  • 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 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統治者日益腐敗,朝廷混亂。面對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顧炎武放棄科舉,開始探索挽救國家危亡的途徑。
  • 顧炎武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瞭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他到過許多州縣,進行實地考察,寫成鉅著《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 顧炎武(1613—1682)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 與黃宗羲、顧炎武同時代的王夫之,也是一位進步思想家。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以發展。
  • 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現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
  •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