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地理|鐵觀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

1985年,國家宣佈放開茶葉收購,茶葉“統購統銷”的時代結束,中國茶葉迎來市場的生機。

90年代,

機械帶來了工藝的改進,而奮進的的安溪茶商也帶著鐵觀音“走南闖北”,不斷擴大鐵觀音的銷售範圍,使得它紅極一時,成為很多人嚐到的除家鄉茶以外的第一種茶,打開了人們對於茶的審美性口感。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傳統工藝鐵觀音

沒過幾年,安溪縣感德鎮引進空調做青技術,“鮮爽高香、湯色清淡、湯水細膩,大受傳統綠茶消費區消費者的歡迎,銷路一下子就打開了。”

從此有了清香型、濃香型鐵觀音之分。鐵觀音的“綠茶化”之路在感德被打開,火熱的程度讓當地乃至整個安溪的茶農驚喜不已,也飽嘗甜頭。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感德清香型鐵觀音茶湯

“一到茶葉季節,感德茶市通宵達旦,燈火通明,人頭攢動,水洩不通,別說擠不進茶市裡了,你根本就進不了感德。”

“我這邊在做茶,旁邊站著好幾個廣東的茶商,都在等著茶。他出一斤一千,另一個人就說我出一千二,最後我說都別吵了,這茶我給誰都不是,做出來有多少你們平均分。”

“你看,這些樓房,這些小汽車,都是茶葉換來的。但他們都不住這裡,都到安溪縣城去廈門買房子去了。”

……

村裡的農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轉向做茶葉生意,擴大茶山面積,批量製作輕發酵工藝的清香型鐵觀音,以迎合市場。安溪縣祥華鎮也搭上了清香型鐵觀音這趟列車,依靠茶產業摘去了省級貧困鄉的標籤。

茶葉自由市場發展時間不長,人們認識鐵觀音的時間更短,然而清香型鐵觀音一出現便已壓倒性佔據市場,以致於消費者都還不知曉鐵觀音的傳統滋味,就以為清香型便是它的原貌。而茶產區也在這一路上迅猛直衝,過快過急,使得問題漸漸出現。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在茶源地,“不少老茶樹被挖掉改種單一品種”;在茶品上,“約從2010年開始,這股熱潮開始降溫,伴隨而來的還有 ‘土壤破壞’等負面聲音”,然而大量非安溪產的“安溪鐵觀音”充斥市場,產值甚至超過安溪產量的4倍。福建三和茶業董事長吳榮山分析:“一旦跳出安溪的範圍,這些地方的鐵觀音能否按照安溪的標準生產?噴灑農藥、工藝不過關,這些都影響著安溪鐵觀音的名聲。”

慶幸的是,問題被看見,

有人在堅守,有人在迴歸。

在鐵觀音的發源地西坪鎮,王志團兄弟是為數不多的還在做茶的年輕人。“讓父母欣慰的是,2015年兄弟倆便做出好評連連的‘本山王’,堅持傳統工藝製作的紅心鐵觀音、用梔子花窨制的梔子烏龍都受到客戶的肯定” 。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在21世紀才成規模開發茶園的龍涓鎮,“劉金龍在2008年帶領舉源村的一些茶農成立了舉源合作社,以流轉、租賃和入股等形式整合茶園,從茶園管理到茶葉生產都有統一指導……他一心要打造可複製、高效益的自然農耕生態茶園模式”。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在這裡我們才是外人,是我們來打擾它們。”面對著茶園裡的野生動物,來自安溪官橋鎮的陳育鑫說。2008年,一直在做茶葉生意的陳育鑫決定回安溪尋找山場做基地,幾乎走遍了內安溪的所有茶區,最終在竹園村找到了符合有機茶生產基地標準的300畝茶地。

……

除了種茶人、做茶人的努力,還有安溪縣政府在積極彌補過去對鐵觀音市場缺失的引導,企業如八馬茶業、三和茶業、華祥苑、日春茶業都在應市場需求,尋找符合自身的健康發展之路。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安溪的經歷,像是一場緩緩回落的戲劇,但這只是序幕,不是結局,安溪經歷過的,很多產區或許也正在經歷。在茶產業中如何迴歸和堅守,終究都落在如何在索取中追求平衡的方式方法上,以及如何在發展中保持敬畏之心。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茶源地理 安溪》

攝影:林可欣

來和茶道君約茶吧

茶源地理|铁观音的近代史,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

▼點擊閱讀原文,精《茶源地理》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