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學習經典?經典能開人的慧眼,教人分辨是非、善惡、邪正


為什麼要學習經典?經典能開人的慧眼,教人分辨是非、善惡、邪正


《朱子治家格言》告誡後人,子孫哪怕比較愚鈍一點,但是經書不可以不讀。在《了凡四訓》當中,有提到行善要“護持正法”,經典就是正法。《了凡四訓》裡說到,“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就是經典裡這些真理就像人的眼睛一樣,能夠開人的慧眼,才能夠分辨是非、善惡、邪正。

這一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冷靜來體會一下。請問大家,現在讀到博士,懂不懂得是非善惡?不一定,他是學歷高,不代表他有智慧,不代表他明理。比方有一個現象,高學歷高離婚率。離婚是不理智的,學歷那麼高,怎麼連這麼做對自己、對後代、對家庭有什麼影響,都分析不了?

我們四五千年的教育,其實都沒有變過。因為在堯帝的時候,這些聖王就體恤到人心的狀況,“飽食暖衣”,一個人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每天過得很安逸而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故“聖人有憂之”。我們這一兩代人福報都挺大的,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餓死、凍死?沒有。只是聽說人家都買名牌衣服而已,沒有聽說人家凍死的,“飽食暖衣”。而且下一代沒有人生目標,好像什麼事都不關他的事,家裡這些家務他也不去分擔,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因為他的目標就是慾望的滿足。現在年輕人,可能你給他多少錢,他很快就把它花掉了。甚至於他假如受到一些媒體色情的誘惑,可能會十幾歲就做出很多不好的行為。

所以人不能不接受教育。重點是,現在這個時代,初中畢業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更高,是吧?可是不懂做人的人非常多。但是古代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這是值得我們去體會的地方。以前的人一字不識,可是他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懂五倫八德。現在呢?學歷很高,這些東西可能都沒有觀念、沒有概念。所以古代的教育,內容就是教五倫八德,就是教倫常。

教育的目標也不一樣。古代的目標,在《朱子治家格言》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讀書志在聖賢”。請問諸位長輩、朋友,這一生讀書,從小受教育心裡就清楚,我讀書就是要做聖賢的,請舉手?好,我也不能舉手,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人知道,下一代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怎麼會幾千年來都知道的道理,到我們這一代全部沒有人知道?“讀書志在聖賢” 這一句經句影響了幾百年的人,可是到我們這一代,哪一個科系賺的錢多,我就讀哪個科系。讀書志在賺錢,讀書志在考高分,讀書志在拿學歷證書,整個社會風氣就偏掉了。

——選自《朱子治家格言講記》(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治家之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