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法則―古建築梁架和斗栱關係

幾種特殊樣式斗栱:

1、把頭絞項造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把頭絞項造外視圖

最大的特點是簡單,沒有出跳。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把頭絞項造後視圖

把頭絞項造是一種特殊的柱樑結合方式(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斗栱),沒有出跳。具體做法是將內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頭或者耍頭或昂的形式,與泥道栱直接相交於柱頂的櫨鬥上。泥道栱上再置兩個散鬥和一個齊心鬥(類似於清的一斗三升),然後直接承接撩簷枋、簷檁等。該種形制出現較早,在唐宋前就有出現,宋元后基本沒有出現。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山西晉城西溪二仙廟東梳妝樓一樓廊柱斗栱(金)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山西博物院藏品屋形石龕(北魏)

2、鬥口跳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鬥口跳正視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鬥口跳側視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鬥口跳後側視

這是一種特殊的斗栱樣式,鬥口跳,即櫨鬥口內向外出一抄(華栱)出跳,跳頭上置交互鬥以承撩簷枋。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華栱跳頭上置鬥,鬥內置替木以承撩風槫,實物見於山西平順王曲天台庵大殿(唐)。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平順龍門寺西配殿柱頭斗栱

最早的懸山頂木建築,五代,它的鬥口跳較特殊,櫨鬥內置實拍栱,上承華栱和泥道栱。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3、單鬥只替

是最簡單的斗栱,在柱頭櫨鬥上加一替木以承梁枋或槫。若為補間斗栱,亦用大斗一枚。目前遺存極為少見。實例僅見大雁塔門楣石線刻圖(唐)中,而河北定興義慈惠石柱(北齊)小殿斗栱為最早實物遺存。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北齊義慈惠石柱(河北省定興縣)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大雁塔門楣石線刻圖中的單鬥只替

4、斜栱

栱是水平放置的構件,一般沿進深方向水平放置(如華栱)或沿面闊方向水平放置,如令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等,斜栱就是既不沿進深方向也不沿面闊方向水平放置的栱,多與面闊方向呈45°或60°。初期斜栱內外多對稱,受力平衡,後期斜栱出現內外不對稱,(跟斗栱出跳一樣)多為外多里少。同時逐步由(遼金時期)結構件演變為(明清時期)裝飾件。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山西平順龍門寺天王殿外簷明間補間斗栱(金)

斜栱45°、60° 並用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北宋)當心間補間斗栱 內簷斜栱

這是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斜栱實例,呈45°,建於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個人觀點,認為轉角鋪作的角華栱不算真正的斜栱。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北宋)當心間補間斗栱 外簷斜栱

斜栱,作為古代木結構鋪作的一個構件,從未給出過明確的定義,《營造法式》中也未提及。但現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實物卻經常出現。“斜栱”是指:鋪作中的某些栱是水平斜置的,即與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呈非90°角度的栱,多為45°或60°。斜栱始於宋,鼎盛於遼金,金以後衰落,逐漸消亡於清。現存實物中,遼金時期是“斜栱”出現最頻繁、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時期,比宋時期出現的多,因而一般稱“斜栱”為“遼金斜栱”,我個人認為應為“(宋)遼金斜栱”。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宋)

“(宋)遼金斜栱”名稱形成的原因: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斜栱”1、最早出現在轉角鋪作中的實例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建於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2、最早出現在補間鋪作中的實例是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建於北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3、最早出現在柱頭鋪作中的實例是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建於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這其中,斜栱(確切說此處為角華栱)出現的最早時間是遼代,出現時間稍微的南吉祥寺中殿(北宋)是真正意義上斜栱的最早實例,而宋代的隆興寺雖然時代三者中最晚,但摩尼殿是轉角、柱頭和補間鋪作中全部出現了斜栱,因此最具代表性。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宋)

轉角、補間及柱頭鋪作均作斜栱,這是迄今唯一的遺存實例。

基於實際考察和綜合判斷,久之形成“(宋)遼金斜栱”的印象。迄今沒有發現更早的實例,我們基本可認定“宋遼之前沒有斜栱”。

在瞭解斗栱的基本知識後,我們再來學習斗栱計算和描述方法:

1、宋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為:幾鋪作幾抄幾下昂。

算法:每朵斗拱的鋪作數為出跳數加3。

即n(鋪作數)=m(出跳數)+3(常數項)。常數項可以理解為櫨鬥、耍頭和襯方頭。

2、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為:幾踩幾翹幾昂(以“單”、“重”表示一、二)。

算法:清式斗拱每拽架都有橫拱,故每攢斗拱裡外拽架數加正心上的一道正心拱枋,即每攢的踩數。

即n(踩數)=m(拽架數)×2(常數項,裡外的拽架)+1(常數項,一道正心拱枋)。

下面分別描述。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單抄雙昂六鋪作裡轉雙抄五鋪作

由此圖可以計算斗栱的鋪作數:

首先,判斷出跳數,出跳的部件只有華栱和昂,一般有幾個就出幾跳,數唄!注意昂式的耍頭不要計入,如上圖外跳一個華栱和兩個昂,則為出三跳;裡跳出兩華栱,則為出兩跳。斗栱每增高一層為一鋪。出一跳為四鋪作(至下而上層疊為櫨鬥、華栱、耍頭木、襯方頭共四鋪,故稱四鋪作)出兩跳為五鋪作、出三跳為六鋪作…以此類推;一般出跳數不超過六跳。

最後描述方式,出幾個華栱則為幾抄miǎo,出幾個昂則為幾昂,如上圖裡跳斗栱出兩跳,兩個華栱,則裡跳斗栱為雙抄五鋪作;外跳斗栱出三跳,一個華栱兩個昂,所以斗栱為單抄雙昂六鋪作。如果出跳的華栱上有瓜子栱(橫栱),則該跳為計心造;如果出跳的華栱上沒有橫栱,則該跳為偷心造。從目前遺存的唐代建築看,未發現唐代建築的斗栱使用全計心造的。這是宋式斗栱的算法,裡跳和外跳處理和出跳數多不一致,故里跳、外跳分別計算的。

而清式(包括明代)的斗栱基本從結構件,轉為裝飾件,且昂多為假昂,裡外出跳多一致,故清式的斗栱多用踩來描述,同宋式的一樣,出跳的也只有華栱和昂,不過清稱華栱為翹,斗栱一般描述為幾翹幾昂幾踩什麼科,出幾個翹(華栱)稱幾翹,出幾昂為幾昂,踩數=2m+1,m為拽架數也就是出跳數即總的出翹和出昂的數目。

如下圖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長治南宋玉皇觀玉皇殿 單翹五昂十三踩平身科 清

出六跳,其中出一翹,出五昂,補間斗栱,故名。踩數=2x6+1=13

這估計是目前發現遺存最多出跳的斗栱,一般斗栱出跳多在六跳之內,如果你發現出跳多餘六跳,恭喜你,你發現國寶了。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長子法興寺碑廊 單翹三踩斗栱

出跳數為1,僅出一翹(華栱)沒有昂。踩數=2x1+1=3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重昂五踩柱頭科

出兩跳,不出翹,出兩昂,假昂。踩數=2x2+1=5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凡構屋均以材為單位,也就是說一個建築修多大幾間那麼對於的材用幾等就決定了,同樣鬥口(斗栱)的大小也決定了。斗栱或素方用料的斷面尺寸為一材,高寬比為3:2。栔(音自zi)兩層栱之間填充的木件斷面尺寸,"一材一栔"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寬10分,栔高6分,寬4分;可見一足材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當於四個八等材。如柱徑大小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間。足材拱高21“分”,寬仍為10“分”。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營造法式》(宋)和《工部工程做法》(清),分別記載了用“材分”和“鬥口”為模數設計單體建築的方法。自梁思成、劉敦楨二位先生創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這一學科以來,數十年間,經過兩三代學者的研究,對這兩部書中所載模數制度已基本瞭解。但因這兩部書是為工程驗收而編著,詳於構件斷面尺寸,而對建築物的面闊、間廣、柱高等大的比例關係較少涉及。如在《營造法式》中只有“若副階、廊舍,下簷柱雖長,不越間之廣”一句,即柱高等於或小於間廣;《工部工程做法》則記載一般建築下簷柱高為0.8面闊,也是柱高小於間廣。但二者都屬於控制數宇,並未涉及更具體的比例關係。由於在古代典籍和建築專著中迄今尚未發現有關記述,我們要探討古代木構建築在外觀設計中大的比例關係問題,只能通過研究現存的實物來進行,這就需要對有精確實測圖或實測數據的建築物進行深人的分析,用綜合、歸納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逐步把它們反推出來。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欹qī, 傾斜,歪向一邊。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斗栱的栱上有內䫜則表示斗栱的年代不會晚,至遲不會晚於宋。䫜(凹的異體字,音義同)。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下昂前端通常製成尖嘴狀,宋人稱之為昂尖(清式稱“昂嘴”),是集結構功能與藝術造型為一體的特殊部位。歷史上各時代的昂尖體現出不同的時代風尚和藝術追求,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的東大殿柱頭鋪作中有國內現存已如最早的批竹昂實例,宋代建築除此之外還廣泛地使用琴面昂,元代出現象鼻形昂,但盛行於明清。明末清初盛行龍頭、象鼻形昂,後期又出現雲卷頭及各類雕花昂,是刻意追求華麗,片面強調裝飾的產物。

營造法則―古建築樑架和斗栱關係

昂的演變是從大至小、由簡至繁、由真變假,同時也從唐宋時的結構件演變到明清的裝飾件。自宋起,有將華栱栱頭做成昂式的,其結構作用與栱無異,此種昂稱為假昂,與上述真昂並用。元代起假昂漸居統治地位,清代則已全部用假昂。昂的外觀,又有批竹、琴面及象鼻多種。也有將耍頭作成昂狀的,稱昂式耍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