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廣州最美老街永慶坊,簡直靚爆鏡!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廣東要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註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註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報告提出,要建設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城鄉環境,加強城中村綜合治理,加大“三舊”改造力度。

公眾齊參與,老城換新姿。被稱為“廣州最美騎樓街”的恩寧路改造項目成立廣州舊城更新首個公眾參與平臺,將有限的空間改造與促進產業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傳承歷史文化相結合,探索實現從推動“城市增長”向“城市成長”的跨越式轉變。

老城永慶 粵韻芳華

陽光斜著身子從青磚房的屋頂滑落,鋪滿光滑的麻石小道,慵懶的小貓愜意享受靜好歲月;滿洲窗、趟櫳門、油紙傘……恍惚間,西關小姐搖著錦扇從眼前款款走過——這裡是永慶坊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微改造後的永慶坊煥發新的活力。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航拍永慶坊。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 攝

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恩寧路“永慶大街”在微改造後變身“永慶坊”,這是一次不動聲色卻徹底的轉身。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永慶坊的老建築有了新生命。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子良 攝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永慶坊,李小龍祖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老建築換了新顏更被注入了新的生命,歷史和現實在這裡交匯碰撞;咖啡館、茶室、手工藝術品店、餐廳、服裝店、民宿和諧相處。

和永慶坊緊挨著的是粵劇藝術博物館,博物館沿茘灣湧南、北兩岸佈局,最終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組別院的院落格局。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粵劇藝術博物館內的建築和園林,構建出一個非常精緻和諧的空間。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粵劇藝術博物館建築吸取嶺南庭院“連房廣廈”式佈局的精髓。南岸園林建築總體佈局沿“十”字軸骨架排布,環繞中心晚沙湖,邊界上的建築採用合院式佈局,錯落“別院聲歌、普天嘆曲、梨園種聲、鑾輿載樂、吉慶別館、瓊花暢曲”六組院落空間。中心庭園引荔灣湧水進入場地,佔總用地面積12.8%,廣闊的水面使建築群沉浸於一片氤氳水氣之中,猶臨仙境。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粵劇藝術博物館廣福臺的粵劇表演。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攝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同時西園之內各個園林小院,水畔、山石間、曲徑迴廊、湧邊、橋頭、榕樹下都可以作為粵劇私夥局的表演場地,整座博物館為粵劇傳承營造出最大可能的戲曲空間。

到永慶坊,來粵劇藝術博物館,進行一次時空的穿行,讓當下、歷史和未來靜靜對話。

古街微改造 小巷大人文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成立廣州舊城更新首個公眾參與平臺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聽“老西關”講述恩寧路的改造和保護之路。

案例聚焦: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

成立共同締造委員會

已經退休的湯惠英在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住了十幾年,她笑稱自己是傳統的西關小姐。由於祖輩在恩寧路的老屋被拆遷,2004年湯惠英搬到多寶街、緊鄰荔枝灣湧的9層高回遷房。說起街區的更新改造,湯惠英感觸頗深:“荔枝灣湧未揭蓋復湧前就是一條被覆蓋著的臭水溝,湧邊還有不少居民亂搭建的房子,根本沒地方散步。”

改造:臭水溝變成小橋流水

恩寧路素有廣州“最美騎樓街”之稱,以西關特色濃厚、騎樓形態優美而聞名。但起始於2006年的恩寧路改造至今仍未完成,直到2016年粵劇藝術博物館的落成、永慶坊的開業為古老的恩寧路帶來了新氣象。

湯惠英說:“過去的臭水溝變成了小橋流水,坑坑窪窪的路面全部鋪上了平整的麻石;穿過一座石橋,步行兩三分鐘就能到粵劇博物館和永慶坊了,散散步、飲杯茶,日子過得舒適愜意。你看,住在一樓的街坊還種上了百香果,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

共建:每週召集居民代表開會

街區的變化不只是生活環境的改善,居民對更新改造的參與度也在極大提高。今年9月,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共同締造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廣州舊城更新首個公眾參與平臺,該委員會在廣州市城市更新局、荔灣區委區政府和國規部門的指導下,由多寶街牽頭,區城市更新局及區國規局配合,統籌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社區規劃師、居民代表、商戶代表、媒體代表、專家顧問等成員共同參與。

委員會旨在完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培育“美好恩寧”的社區精神。協調居民、業主及運營方等各利益相關方參與、探討建築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方案,並協調和監督更新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在湯惠英看來,現在當地居民與政府、開發商溝通的渠道更加暢通:“街道每週五都會召集居民代表們開會,討論一下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據悉,共同締造委員會從9月7日成立至今的一個多月裡召集了三次會議和一次入戶調查,居民們不僅依據自身的歷史記憶提供了改造方案上的好素材,還提供了關於建設用地和相關規範的建設性意見。

例如,有老街坊查詢史料發現,很多年前的恩寧路地段有不少跨湧橋,儘管早就已經沒有痕跡了,但如果未來要恢復老西關水系時史料將會起到作用。此外還有街坊建議,粵劇博物館的地下停車場應該對社會開放,實現資源共享;還有街坊建議,街區內應該完善殘疾人通道等設施,夜間照明問題也需要改進。

未來:二期內完成整個片區更新

去年12月,廣州被列入住建部第一批10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恩寧路改造正是試點項目之一;今年,恩寧路改造二期工程開始進行,其範圍包括了東至寶華路,北至多寶路,西南至恩寧路,用地總面積11.37公頃。這意味著,始於2006年的恩寧路改造,繼2016年一期永慶坊項目之後,將在二期內完成整個片區的更新。

對於正在進行的恩寧路二期改造,湯惠英充滿期待:“過去西關非常繁華,河道縱橫。聽父輩們說,貨船從現在的西堤碼頭可以一直進到恩寧路。”在湯惠英看來,西關的粵劇文化、騎樓文化、商貿文化等都彌足珍貴,應該好好保護和發揚,“西關過去就是繁華的商業街,更新改造後要吸引更多的人重回西關,首先要解決停車難問題,遊客多了周邊商鋪才會旺,本地居民的收入才能增加。”

基層思考:

讓老社區潮起來 讓年輕人搬回來

對於剛成立不久的共同締造委員會,荔灣區城市更新局調研員江偉輝表示:“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共同締造委員會辦公室,可以讓居民在這裡很輕鬆地聊天喝茶,共同品讀舊時城市記憶,建設成一處本地居民可以駐足交流的場所,而不是呆板嚴肅地圍在一起開會,這樣很多想法、訴求才能真實表達。”

江偉輝全程參與了恩寧路十幾年來的更新改造進程,他表示,2006年開始做方案時更多地考慮經濟上的平衡,“當時密集地做了6輪方案,基本上都是大拆大建,只保留恩寧路上的騎樓街,但即便這樣,要想做到經濟平衡還是不得不建高層,對老城風貌的破壞比較大。”

到了亞運會前後,恩寧路改造的思路開始轉變,既然做不到經濟上平衡,就以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保持歷史街區的肌理為主。在江偉輝看來,2011年《恩寧路舊城改造更新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導則更改》在廣州市規委會上獲得通過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這是一個做‘減法’的規劃,不增加街區的建設量和容積率,還對綠地率、建築密度等規劃指標、設計規範進行了突破;同時明確提出了‘紅線避讓紫線’的要求,保持了歷史街區的肌理。”正是這一規劃奠定了今天恩寧路更新改造的大格局。

这里是广州最美老街永庆坊,简直靓爆镜!

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恩寧路永慶大街華麗變身為永慶坊,成為吸引年輕人群重回老西關的“打卡地”。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攝

江偉輝表示,永慶坊項目收穫不少讚譽,為老城帶來了新鮮的活力。正在進行的恩寧路改造二期工程引入了對歷史文化街區有豐富經驗和成功案例的上海新天地設計團隊,在建築設計水平、保護街區風貌、產業導入等方面都將進行優化。

江偉輝表示:“恩寧路二期改造項目中居住仍然是重要內容,我們希望體現舊城社區的多樣性與複雜性,打造高品質複合型社區。”江偉輝透露,除保留了部分不拆遷的原有居民住宅外,還考慮用一些已經徵收的地塊建低層的長租公寓,吸引更多有活力、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群重回西關,不只是做物質形態的更新,更要做人口結構、社區文化的更新。

他表示,社會經濟經過長時間的高速發展後已經進入轉型期,城市更新需要走精細化、品質化的道路,“恩寧路改造二期項目至少需要3年以上,街區的大格局才會得以呈現,而涉及私房的更新、精細化提升等更是一個長期的、滾動的過程,更新應該是可持續進行的。”

專家點評:

城市更新改造 要體現對人的關懷

廣州市城市更新規劃研究院院長駱建雲表示,過去的三舊改造是以盤活資源、提高效率為目標,通過對存量空間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挖掘低效益潛力,尤其是城市中心區的“價值窪地”,重新配置新的土地和空間載體,從而實現經濟的增速發展。這是城市更新的第一階段,也是城市發展面臨土地資源不可能持續增加時的必然選擇。

同時,當城市的發展不再像過去那樣高速度、大踏步前進時,城市發展方式就必然面對轉型的探索,城市作為資源要素的集聚平臺,最終是要靠人的參與來實現創新和創造。而吸引人才、吸引創新產業集群的能力取決於城市的各方面條件。因此城市更新將被賦予更重要的意義,也就是以更新改造作為推動力,來不斷提升城市在文化價值、生活條件、環境風貌等各方面的宜居水平,體現對人的生存、生活、工作及發展的關懷,提高居民生活、工作的幸福感,強化和維持對各類要素的吸引力,從而提高和保持城市的競爭力,以實現發展的可持續。

在這樣的背景下,微改造成為廣州打造宜居環境、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工作,這是廣州城市更新工作的第二階段,是三舊改造的衍生和重要補充,更是廣州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體現。

駱建雲表示,城市的歷史文脈是城市發展的一部文明史,也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內涵和價值目標。廣州的歷史城區是廣州城市文化的根源,最能體現廣州獨特城市風貌和城市文化,是展現廣州城市品位、城市精神、城市形象與活力的重要區域。通過城市更新保護復興舊城、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文化才能真正在全球城市競爭中塑造獨具魅力的廣州特色,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軟實力。

數說更新:

廣州推進改造696個老舊小區

◆截至今年上半年,廣州全市已批城市更新項目1090個,改造面積106.5平方公里。全市更新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9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9.7%。更新項目實際投資524億。預計未來三年將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約1800億元。

◆截至目前,廣州已推進改造696個老舊小區,投入市財政資金16.4億元,新增綠化2.6萬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築2.5萬平方米,修繕歷史建築901平方米。

◆廣州城市更新過程中堅持將社區改造與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強化黨建引領,推進共同締造。在全市成立94個社區建管委員會,“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充分尊重居民意願。

◆廣州連續兩年舉辦老舊小區微改造規劃設計方案競賽,面向社會無門檻徵集改造方案,吸納民間智慧;以藝術設計為切入點成立兩個社區工作坊,提升社區文化氛圍;選聘社區設計師近200人,為改造提供第一手專業指導。

記者觀察:

老城復興迎來新機遇

舊城改造難,是大家的共識。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史城區面積20.39平方公里,列入保護規劃範圍的騎樓街有60條,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

但對於生活在老城裡的街坊來說,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下水道是否暢通、下雨天是否會水浸,有沒有飯後散步的地方、有沒有配套的學校醫院。俗話說,故土難離,街坊們不願意離開老城,老城也離不開老街坊。如何提升老城區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老城品質成為關鍵所在。

2011年《恩寧路舊城改造更新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導則更改》在市規委會上獲得全票通過時,記者有幸旁聽,社會各界都為此感到由衷的高興。時任市規劃局局長王東說:“該方案獲得全票通過,有些意外,也很高興,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未來的舊城改造要以傳承文化為第一目的,此外就是改善老城區的生活環境,經濟平衡不是前提條件。”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重要內容,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視前所未有;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城鎮化的一大重要抓手,政府、發展商、市民對舊城更新的熱情不斷增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舊城更新也找到了新的方向,老城復興也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專題統籌:畢徵、湯新穎

文: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杜娟、王楚涵、陸勇 通訊員 穗更新宣

視頻拍攝: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蘇韻樺、莊小龍

視頻剪輯: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鄭洪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