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沒有「口碑」?

外賣市場也終於驗證了互聯網的黑洞理論。

場上的玩家終於只剩下了AT兩家。只是相比於其他賽道,生活團購市場的這場攻堅戰顯得尤為慘烈。不過好在結果圓滿: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10月12日,在距離全民狂歡節雙11剩下僅有30天的檔口,餓了麼和口碑勝利會師。當天,阿里巴巴官微宣佈正式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由餓了麼與口碑兩大業務合併組成。

口碑沒有“口碑”?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件事坊間早有傳言,同時也是大勢所趨,團購市場終究還是變成了阿里和騰訊的爭奪戰,中小玩家再無機會。

相較於事件本身,人們更為關注的是場上的主角——餓了麼和口碑。

“補足口碑的線下流量短板,進行資源置換。”對此次合併,官方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餓了麼,毋庸置疑,作為和美團真刀實槍幹過架的玩家,基本的血性還是有的;但口碑這些年風風雨雨走過來,總讓人感覺差點意思。

要基因有基因,要地位有地位,要人才有人才,這個阿里的“親兒子”卻沒有打出真正的“口碑”。

樹大可招風,但著力點不對,一切怕終究都是空談。

一、起了個大早,幹了個晚集

對於口碑而言,風口並沒有錯過,只是淺嘗輒止的劣習慣卻貫穿著它的整個生涯。

起了個大早,幹了個晚集成了它的真實寫照。

2004年6月,口碑網正式成立。

阿里系一直有這個特點,即員工離開阿里之後一般都會選擇不同的賽道進行創業,作為母體阿里進行孵化主持,口碑網也不例外。

很少有人知道口碑網是房地產起家,在當時整合了易賃網的資源後,專門對標二手房市場,只是相較於現如今房地產的聚財效應,彼時的房地產並沒有資產的大量匯入,口碑網進行了第一次轉型。

在李國治創辦口碑之後的兩年裡,阿里爸爸的第一筆巨資就打到賬戶上來了。業務升級,重塑模式是必然,在阿里的支持下,口碑開始進行戰略升級,打造一體化的戰略服務平臺,即通過資源來為滿足人們不同的生活需求,從單一的房地產擴展到生活信息的方方面面,進而增強平臺屬性,建立生活平臺的大生態。

好景不長,在大眾點評拿到谷歌400萬美金的投資後,口碑網迎來了第二次轉型——進軍餐飲生活市場。

當時,根據媒體數據,口碑網在全國開通了2萬個小區,收集各類店鋪信息7萬條。日均200萬獨立訪客,1000多萬點擊量,分類信息上領先於58和趕集,雖然餐飲覆蓋率略低於大眾點評網,但創始人李治國在後來接受《財經天下》採訪時說道:“我當時估計一年半時間追上或趕超大眾點評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當時的一個超級風口,若是當時沒發生點戲劇性的轉變,怕是今天的美團根本不會出現。

這個時間點頗為巧妙,阿里正式開展了企業生涯中最“優秀”的收購之一—全資收購口碑,並與旗下雅虎進行合併,成立雅虎口碑。

對於當時來講,這種做法並沒錯,一個是聚合著當時最為優質的搜索引擎流量,一個意欲在餐飲行業大展身手,就行前端加後臺,雙方簡直是珠聯璧合,天作之合。

只可惜李國治並沒有想到,這場合並中雅虎才是阿里最想挽救的一方。

同床異夢,身處體制內的口碑不再具有獨立性,早期的流量加持也隨著內部人員的份派系化成為鏡花水月。

不到一年的時間,原本就內亂的雅虎口碑再一次面臨大動盪。2009年,阿里升級“大淘寶”戰略,口碑網被併入淘寶。頻繁的戰略調整,口碑網早已無力再消耗,不僅業務無法持續開展,人員也不斷流失。

2011年,只剩下一副空皮囊的口碑網宣佈停止一切推廣活動。

至此,口碑網正式從阿里的大版圖中消失。

口碑沒有“口碑”?

二、1+1大於2?

對於口碑而言,與餓了麼合併確實是當下最好的結果。

一方面餓了麼經過多年的市場驗證,其用戶交互程度已然非常完善,市場心智定位較強,通過合併,口碑將獲得餓了麼的另類賦能,進而提升自己的品牌定位,進一步佔領市場。

另一方面則是餓了麼能夠明顯補足口碑在前端生態的短板,也就是O2O的能力,利用後者強大的線下配送能力實現資源的整合調動。

基於此,阿里的本地生活平臺似乎沒有短板了?實則不然。

從口碑的起起伏伏中我們能夠得出結論,阿里並沒有O2O的基因,對於口碑的扶持儘管是紅旗招展,但實則有心無力。

在真正的機會面前,僅僅靠資金是很難截取到流量,這也是口碑的最大弊政所在。從最新的人事調動不難看出,接下來的雙方合理將以口碑元事業部為主,餓了麼保持原有調性的同時進行調動,然而對合並之後的口碑和餓了麼而言,確實仍然存在阿里基因的問題。

外人看風光無限,實則有苦難言。

餓了麼與口碑的合併能不能取得“1+1大於2”的效果,其本質還是看合併之後的事業部到底有沒有足夠的獨立性與自我調控能力,基於美團的拼殺堵截進行相應的策略轉化,而不再是依靠自身電商的原有基因進行聯動。

所以,從現在的局勢來看,新生的口碑能不能復活還是需要靠時間來判斷。

口碑沒有“口碑”?

三、自產自銷,自趕自賣

如果看美團的發展路徑,其策略很清晰,外界看到的是基於王興巨大的無邊界理論進行的頻繁擴張,但如果從本質來剖析其發展方向卻不是如此。

美團一方面基於各個方向進行自己的業務擴張,一方面根據自身的業務能力進行模式的複製,往往是佔領一個山頭之後再去利用自己的資源合縱性攻下另一個領域,模式相似,同時具備可複製性。

推陳出新者,方位上。

對於現在的口碑來說,本質的最大問題還是在於自身並沒有把線下的資源充分發揮到極致,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基因的短板,另一方面是這方面的意願不夠強烈,因此,在我看來,如果口碑想實現彎道超車,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應該在這兩方面著重發力:

1. 線下地推。對於美團而言,能夠真正發展起來的原因就是因為在早期的千團大戰中美團擁有了一支不可比擬、訓練有素的鐵軍,在接下來的對壘中佔據優勢。因此,對於口碑與餓了麼而言,應該強化自身短板,進行相應的業務側重,通過實戰與服務的方式進行相應的流量遷移。

2. 線上流量。作為自身優勢,口碑的線上流量是最大亮點,口碑可進行充分的賦能,對線上流量進行新一輪的定位和篩選,一方面解決根本的流量黑洞問題,一方面加強交互,增強平臺粘性。

口碑沒有“口碑”?

災難最可怕的不是本身,而是人心。

口碑同樣如此。

阿里的基因加持下,口碑擁有別人所不曾擁有的流量與扶持,但卻成成了其發展的掣肘。與餓了麼合併不是重點,重點是口能否走出自己的路,量體裁衣,實現彎道大超車,才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不過,張勇掛帥,這場戲或許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