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新零售

玉者,石也

非具金之堅,鑽之華

人中之龍鳳亦如玉之誠矣

蓋心之偶感矣,獨聊以自醒爾

王玉,一個混跡在玉石圈的互聯網愛好者

感謝各位掌櫃的持續關注在此拜謝今天王玉想和大家探討一下玉雕新零售


最近,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互聯網 ”的概念,大意指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各種商業運作模式,不過加號後面才是重點,“互聯網工作室”。當然,沒有了前面的互聯網,一切似乎又重回上個世紀的老套。中國當代玉雕是否適應這種“互聯網 ”模式?我們來剖析一下玉雕市場的生產消費鏈條。


玉雕新零售


首先,在網絡上購買玉雕作品存在很大的侷限性。玉雕作品,從視覺的美感到觸覺的舒適都不能忽視,一些把玩的作品更是如此,互聯網雖然是零距離,但並沒有真正感覺的零距離,比如觸覺。展示可以在網上完成,但手感和心靈的呼應是無法完成的。就算是視覺也存在嚴重瑕疵,因為無法看到實物,只能看照片展示,照片的拍攝存在光線、角度等誤差,色差很難避免,而那些經過處理的照片與“素顏”照對比,真實性已經不在,根本看不出準確的白度、脂份和細度。同時,購買玉雕作品需要上手,如果不上手,作品的潤度、老熟度和瑕疵等體驗不出來,於是3D的變成二維的,玉雕作品缺乏基本的判定要素,如何估價交易呢?


玉雕新零售


“工作室+互聯網”和“互聯網+工作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工作室強調的是,在工作室運營的基礎上融合互聯網元素助力工作室發展,而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風口去盲目追捧互聯網。過去一段時間,“實體店不行了”傳言不絕於耳。事實如何呢?在電商的衝擊下,仍有很多工作室強大的生命力證明其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他們越來越重視作品賦予的個性表達、群體歸屬和情感認同等價值。這要求工作室要擯棄原先傳統的運營觀念,不斷地靠近用戶,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


玉雕新零售


好多工作室都有自己的網站和電商、如果你細心就能發現那些做的風生水起的工作室的網站只起宣傳作用,不做交易。在激烈的電商環境下,由於玉雕產業的特性,作品不上手,很難區別作品的微小差異,往往就是這微小的差異造成作品價格相差懸殊。考慮到藏家在網頁瀏覽工作室作品的時候,常常貨比三家,由於沒有上手,對作品價格的把握產生嚴重的偏差,導致說某某人的作品貴啊,等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對於多數工作室而言,在線上與精細化的電商競爭存在弱勢,與其與同行打價格戰,與其為他人做嫁衣,不如干脆就只做宣傳,不做交易。


玉雕新零售


工作室做線上宣傳但不做交易的“高冷”背後是對品牌的精準定位。現在很多工作室已經意識到打通線上渠道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分析,到底是革誰的命都沒弄清,錢燒了大把,結果線上不但不能助力下線,反而成了累贅。所以,工作室要清楚自身定位,明確目標,切忌浮躁跟風所謂的互聯網。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工作室+互聯網”模式。


玉雕新零售



不論我們曾經多少次調侃實體店“廉頗老矣”。不可否認的是,實體店,目前仍是中國消費渠道的主流。實體店不是真的不行了,是時代的飛快發展要求,它要在以更快地速度實現迭代。所謂的“關店潮”,淘汰的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留下是市場生命力更強的“精銳奇兵”。

說了這麼多,做了這麼多鋪墊,大家有沒有想過玉雕+新零售的模式?下一期我們繼續討論。


感謝各位掌櫃的觀看

下週同一時間

恭迎各位掌櫃的駕臨

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