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又在世界盃上撿垃圾了,爲什麼每次留下的都是他們?

早在2014年世界盃的時候,在一場日本對陣科特迪瓦的比賽後就有外國媒體拍下了當時日本球迷在賽後撿垃圾的照片並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中又有一名哥倫比亞的球迷拍下了日本球迷在撿垃圾的照片。為什麼日本人如此注重垃圾?難道國人就不能像他們一樣麼?

日本人又在世界盃上撿垃圾了,為什麼每次留下的都是他們?

在日本的垃圾分類方面可謂做到了極致,在很多外國人看來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許多到日本的留學生到了日本需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垃圾分類,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會有不同的分類標準,為此我還特意去日本的網站上找了相關的垃圾手冊,我找了京都的《家庭垃圾分類指南》,足足有32頁,看的我都快狗帶了。

日本人又在世界盃上撿垃圾了,為什麼每次留下的都是他們?

在日本為了讓市民瞭解垃圾分類的各種事項,每當你到一個新的市或是區當地都會給你分發各種小冊子。例如紙盒要疊放在一起當做可回收垃圾處理,吃完飯後盤子裡的食用油應當先用紙張擦拭過再洗,以此來減少排放到下水道里的油等,這些內容都會被寫的很細緻。並且小冊子上附有彩色的日曆,上面用不同顏色表明了每週幾可以丟的不同的垃圾種類。但是,也不是說到了丟垃圾的那一天任何時間都可以丟。在日本有很多烏鴉,所以會指定丟垃圾的時間以防止烏鴉把垃圾弄得到處都是。從丟垃圾這樣的小事也能看見日本社會的秩序。既是秩序,也可以說是已經形成的一種文化。而且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非常注重培養此類的生活習慣。

日本人又在世界盃上撿垃圾了,為什麼每次留下的都是他們?

反觀國內,總會在節假日看到一些“垃圾成山”的消息,正如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我國在教育方面往往很注重“私德”的教育,父母對於小孩的品德、修養、作風、個人習慣等也越來越重視,但是對於“公德”往往只停留在嘴上說說的階段,這邊剛教育小孩完不能亂丟垃圾,轉頭自己就把垃圾丟在了腳下,這種說法也許有些極端,但也是事實,尤其是現在很多小孩都是家中老人在帶,而老人在這方面往往更加容易疏忽,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公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公共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而那些違反社會公德的人,將被人們唾棄、恥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