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科學「打」孩子

如何科學地打孩子?沒開玩笑,我很認真的啊。。。你小時候捱過爸媽的打嗎?反正像腦仁兒君這麼皮實的孩子從小就把竹筍炒肉之類的“硬菜”當飯吃~╮(╯_╰)╭~服氣麼!就腦仁兒君調查的身邊朋友的情況來看,大多是沒有留下來童年陰影的,畢竟父母一般都在虛張聲勢,不會真的狠心揍自己家的“小公舉”和“小王幾”噠~

不過話又說回來,古時候常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孝順的優秀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而當代教育又堅持“賞識教育”,多鼓勵,少責打。所以有很多家長就犯難了,這孩子到底能不能打了?這打了吧,怕留下心理陰影,在國外還犯法,不打吧,有些錯誤屢教屢犯,光靠訓的話也不頂用……嗯,有時候真的氣得直跳腳,要不先打一頓再說?

其實,“棍棒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左邊的小妹妹不要往腦仁兒君臉上丟雞蛋好嗎?那邊的小弟弟,放下手中的磚頭,我們有話好說…】

但是什麼樣的孩子能打,什麼樣的錯誤要打,什麼時候打,在什麼地方打,打幾下,打哪兒…(我真的是認真的)您清楚嗎?

您打孩子是因為他犯錯了,還是隻是他的行為讓您覺得丟臉,用打孩子來發洩情緒的?這些您考慮過嗎?

所以說,怎麼打孩子真的是一門大學問。今天腦仁兒君就來幫爸爸媽媽分析一下,這個“棍棒教育”裡究竟有哪些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道道兒。

1、 什麼樣的孩子不能打

有的家長會說了,孩子打就打了,分什麼能打不能打?這就是個很大的誤區,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打孩子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舉個例子吧,林黛玉和薛蟠,薛蟠可打,但是林黛玉不可打。為什麼?因為身體和性格的差異,林黛玉性格怯懦,身體虛弱,而薛蟠體健狂放。也就是說即使孩子已經養成了某些“不優秀”的習慣,想幫孩子改過來,也還要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比如薛蟠犯了錯,不打不足以使其改正,但若林妹妹違規,貿然實施“棍棒教育”,明顯不合適,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與複雜化,通過打孩子能否收到預期教育效果是決定是否採用“暴力手段”的唯一標準。

2、 在哪兒打

如果家長確定需要通過打孩子來解決某些問題的話,那麼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打,現場有哪些人就很關鍵。首先,不應該在孩子心情起伏大的時候,突然給予孩子責打,例如特別開心或特別悲痛的時候。這樣不但會讓孩子受到驚嚇,也容易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甚至性格會變得膽小、懦弱。其次,不能在公共場合有陌生人的地方打,在家裡打的時候也不能留親戚、鄰居等人圍觀,尤其是不能有孩子同齡的小夥伴在場。雖然孩子年紀小,但他們也有自尊心,也要“面子”,家長打孩子是為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為了撕碎他們小小的自尊心。

3、 打哪兒(腦仁兒真的是認真的)

之前新聞上也報道過,有的家長打孩子打得很,拿起“武器”就往孩子頭上打,或者當胸一腳把孩子踢到。看得人心有餘悸,腦仁兒君就想不明白了,這孩子到底是父母愛的結晶啊還是血海深仇的仇人啊?真的是往死裡打的感覺…打孩子呢,要避免頭、頸部。脊椎,內臟、關節等重要部位,因為我們是為了教育孩子,不是為了出氣、報仇,點到即止就行,真的沒有必要打得孩子遍體鱗傷、血肉模糊…

兩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對待傳統家教的問題上,這兩個標準也很實用。但不管是中國傳統的“棍棒出孝子”、“棍棒出才子”的教育方法,還是當代“賞識教育”等理念,都不能照搬到孩子身上使用,家長要學會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而予以揚棄。每一種教育方法的成功,都有其家庭條件、文化氛圍、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存在,不加分析而生搬硬套,可能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