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乘「雲」而上 借「數」轉型

新華社貴陽10月24日電(記者潘德鑫、吳斯洋)位於貴陽市互聯網金融特區大廈裡的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在貴陽大數據產業發展歷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目前,交易所在全國有近4000家會員企業,已接入225家優質數據源,經過脫敏脫密,150PB的數據、涵蓋30多個領域的近20000個數據產品可在此定價交易。

2013年以來,作為國家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核心區的貴陽市,搶抓大數據發展機遇,積極培育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和衍生業態,深入挖掘大數據應用價值,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乘‘雲’而上、借‘數’轉型”的發展新路。

投石問路 破局築夢

“沒有能摸著過河的‘石頭’,只能‘投石問路’。”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市場總監唐琛介紹,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大數據交易所,沒有任何交易模式和交易規則可借鑑,只能先行先試,“剛起步時,外界很關注,但質疑也不少”。

和交易所一樣,在貴陽大數據發展初期,“為什麼”“憑什麼”的困惑和質疑也同樣存在。

長期以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貴陽享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美名,但卻“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2013年,貴陽市GDP、人均GDP分別僅為西部省會城市平均水平的67%和47.1%,經濟結構不優、實體經濟不強、轉型升級任務重。

面對“生態要保護,發展要提速”的現實,環境承載能力弱、產業基礎薄弱的貴陽該如何破局?可供選擇的路徑似乎只有一條——創新驅動。

“互聯網時代給了貴陽一個難得的機會,大數據為貴陽生態保護提供了最好的條件。”貴陽市委市政府認為,大數據是高科技產業,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對自然資源、工業基礎、物流條件依賴較小,對環境負面影響較小,由此可直奔信息化最前沿,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而欠發達的貴陽“搶跑”大數據也有先天優勢:穩定的地質構造、涼爽的氣候、充沛的電力都有利於大型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

認準了方向就堅決往前走,2013年以來,貴陽創新機制舉措,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出臺多項政策法規,搭平臺引人才,不僅創造了中國大數據領域的多個第一,也吸引了英特爾、戴爾、阿里巴巴、華為、京東等世界500強與中國500強企業投資興業,催生了滿幫、朗瑪信息、東方世紀、易鯨捷等一大批本地優強企業。

深耕應用 落地生根

“您最近有去測量血壓嗎?有按時吃降壓藥嗎?”貴州(貴陽)互聯網醫院的專職全科醫生劉才華點開屏幕上的“接診”選項,打開攝像頭開始對隨機匹配到的62歲的華國林進行問診。

“醫院2015年建立以來,累計問診總量突破300萬人次。”朗瑪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健介紹,該醫院藉助基層的遠程醫療視頻設備或者手機APP,由全科醫生通過遠程視頻為用戶提供常見病、多發病首診以及慢性病健康諮詢服務。公司也可藉此積累的慢性疾病醫學數據開展基於智能穿戴設備的慢性病管理服務。

朗瑪信息的互聯網醫療是貴陽大數據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近年來,貴陽圍繞大數據的“聚通用”,著力挖掘大數據的政用、商用、民用價值,讓大數據這棵“智慧樹”在各行各業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例如,貴陽的“一企一策”線上服務系統已為工業企業提交轉型升級方案411個,助推貴州輪胎、詹陽動力等10家企業成為國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大數據綜合治稅”平臺通過整合採集35個部門的涉稅數據,累計查補稅款5.54億元。

中國數谷 行在路上

“大數據成為推動貴陽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強大引擎。”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晏介紹,2017年,貴陽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43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8.3%。2013到2017年,貴陽市地區生產總值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3.1%,經濟增速連續5年排名全國省會城市第一。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了保護。貴陽森林覆蓋率從2013年的44.2%提高到2017年的48.66%,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5.1%,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位居第9位。

為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層推動大數據戰略行動,貴陽市在2017年底出臺了《關於加快建成“中國數谷”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大數據產業高度聚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中國數谷”。

屆時,貴陽將形成1EB海量數據存儲能力,培育10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商業影響力的大數據品牌,推出100個以上大數據應用場景,形成1500億元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聚集10000家以上大數據市場主體。

“力爭在2020年成為全國大數據創新策源地。”陳晏告訴記者,貴陽將聚焦數字經濟戰略、數字鄉村戰略、數字政務戰略、數字民生戰略,以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中國數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