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紅樓夢》中秦可卿「檣木」棺木的象徵意義

秦可卿的隆重葬禮影射的歷史人物是明光宗朱常洛。我們再從秦可卿的棺木角度,揭秘秦可卿“檣木”棺木的象徵意義。

揭秘《紅樓夢》中秦可卿“檣木”棺木的象徵意義

我們來重溫一下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的描寫:

賈珍見父親不管,亦發恣意奢華。看板時,幾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來弔問,因見賈珍尋好板,便說道:“我們木店裡有一副,叫做什麼檣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現今還封在店裡,也沒人出價敢買。你若要,就抬來罷了。”賈珍聽了,喜之不禁,即命人抬來。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大家都奇異稱賞。賈珍笑道:“價值幾何?”薛蟠笑道:“拿一千兩銀子來,只怕也沒處買去。什麼價不價,賞他們幾兩工銀就是了。”賈珍聽說,忙謝不盡,即命解鋸糊漆。賈政因勸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殮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此時賈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這話如何肯聽。

從這段情節可知,賈珍為選擇秦可卿的棺木絞盡了腦汁,杉木是普通的木材,賈珍自然看不上。薛蟠說他那裡有一副“檣木”,“作了棺材,萬年不壞”,原來是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能用了。可見這個木材特別貴重,義忠親王老千歲不能用,普通人再有錢也不敢要,所以薛蟠才說“沒人出價敢買”。“檣木”的貴重從賈政口中進一步得到證實,賈政說:“此物恐非常人可享。”在古代,人在世分三六九等,人死後喪葬也是分等級的,不可逾制。這個“檣木”究竟有多貴重?我們可以參照清朝皇族的喪葬規定來定位。據乾隆《清會典則例》卷一百六十三《內務府·掌儀司》記載:清代帝后“梓宮,以楠木為之”,“床以杉木之”;“皇太子金棺,以楠木為之”;“皇子採棺,以杉木為之”。《清會典則例》嚴格規定了皇家棺槨使用的等級制度。普天之下,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子三人可使用楠木為棺,其他則視為逾制。

揭秘《紅樓夢》中秦可卿“檣木”棺木的象徵意義

那麼這個“檣木”是什麼材質?書中簡略描述:“大家看時,只見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檳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這麼貴重的木材,裁成“幫底皆厚八寸”的棺木,說明這種樹木要生長上千年。“紋若檳榔”是說這個木材的表面紋理呈放射狀,有環紋,就好像檳榔的橫斷面。“味若檀麝”是說這個木材散發著檀香和麝香的味道,這就透露了它的材質不是楠木而是紫檀之類。楠木的新料是清淡的藥香,老料一般是幽香。紫檀的檀香味主要是其內部油脂散發出來的,所以那些油性充足陳年老紫檀香味特別好聞。而在紫檀中,小葉紫檀是最奇缺最貴重的。因此可以推斷秦可卿的棺槨所用“檣木”的材質是小葉紫檀,又稱“檀香紫檀”,因為這種木材上千年成材,木質堅硬緻密,所以“以手扣之,玎璫如金玉。”

中國古代最早關於“檀”的記載,始見於《詩經·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明朝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論》中記述紫檀:“紫檀木出交趾、廣西、湖廣,性堅好,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溼浸之,色能染物,作冠子最妙。”紫檀木主要產自熱帶地區,在中國生長不多,由於這種木材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極難得到,且木質堅硬緻密,適於雕刻各種精美的花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尤其是它的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而美觀,故被視為木中極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美譽。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宮廷中最早使用紫檀是在唐朝。武則天曾打造紫檀棺材葬鸚鵡。此後的元明時期,更是用紫檀建造宮殿和製作傢俱。明朝末年,南洋各地的優質木材尤其是紫檀木,幾乎全被捆載而去,當時世界所產紫檀木絕大多數盡彙集於中國。清代所用紫檀木全部為明代所採,有史料記載,清代也曾派人到南洋採過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握,曲節不直,根本無法使用。這是因為紫檀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被明代採伐殆盡,清時新的紫檀尚未成材,來源枯竭。

秦可卿所用棺槨材質堪比帝王,難怪賈政說“此物恐非常人可享。”甲戌本在此處有批語:“政老有深意存焉。”我們還懷疑秦可卿所影射歷史人物的地位嗎?

揭秘《紅樓夢》中秦可卿“檣木”棺木的象徵意義

用小葉紫檀做成的檣木是船的桅杆。甲戌本批語也說:“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嘆!”關於“檣木”還有一個典故。據明朝大書法家祝允明的《野記》載:“太祖初渡江,御舟瀕危,得一檣以免,令樹此檣於一舟而祭之,遂為常制。今在京城清涼門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歲修祀,給一兵世守之,居舟旁,免其餘役。或雲即當時操舟兵之後也。”

祝允明生於天順四年1461年,逝於嘉靖五年1526年。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著名書法家。《野記》是他1511正德六年撰寫的。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至1511年過去了143年,故祝允明說“已逾百四十年”。在《紅樓夢》第二回賈雨村正邪兩賦論中提到祝允明,《野記》中檣木的故事說的是朱元璋採石渡江之戰。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為打破元軍的久圍,果敢地發動採石渡江戰役。以千艘戰船,自和縣東渡大江,搶登採石,面對士蜂紛湧的義軍,元兵潰不成軍。奪取採石後,朱元璋即揮師南下,直取太平,元軍全軍覆滅。朱元璋在採石和太平粉碎元軍的水陸兩路進攻後,得以集中精力攻打集慶(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攻下集慶,改為應天府,在此稱帝建明。

檣木助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渡江戰役成功,被朱元璋視為神木,不但祭祀它,還派一兵士專職守衛。可以說檣木也是明朝開國“功臣”,是明朝立國的象徵物。如今這個神木被《紅樓夢》作者當做了秦可卿的棺木一起埋葬,也就象徵著明朝氣數將盡了。因此,秦可卿的葬禮如此奢華隆重,四王八公或者代表來了,十二屬相到齊了,寓意天下人都來參加葬禮,這豈不是象徵著一個朝代結束了嗎?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紅樓夢》作者只能是明遺民,在淪為清人的奴才後才會如此悲痛祭奠華夏江山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