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不少中国学者也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对吗?

国产第一艘航空母舰


最近在读《柏拉图文集》,虽然内容实在无趣,但其中反映出来的东西方思维模式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先说哲学,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首推希腊三贤,三贤之首只能是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而这个“智慧”在《柏拉图文集》里被讨论过多次,结果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苏格拉底为了说明什么是智慧,将其与美德、勇气、正义等品质一一区分开来,采用了辩论的方式一层一层的推理,当然最终结果我也没怎么看明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流行于古希腊的这种推理的哲学方式,首先给出一个名词,然后将其与相近的词语分开,阐述它的各种性质,在各个角度上辨明它,这就是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

那么中国有没有哲学?我认为是有的。但中国的哲学思维模式和西方不同。首先是中国的思维模式不经常去考证一个词,而是从现实中思考,概括整个世界的面貌,比如诸子百家各自的“道”,而且基本上中国的哲人都自成一个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定义世界的方式,而且基本上都是寻找一个基本点,以此出发,解释全世界,比如老子的“道”,孔子的“礼”等等,这是中国的思维模式。

而类似西方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在中国比较少见,名家和纵横家姑且算吧,但很显然不能与古希腊相比,朱熹阐述“理”的逻辑思辨是比较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但和西方不同的是,朱熹的“理”没有成为被讨论的对象,而是成了一尊泥塑,以至于对后世没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贻害无穷。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让东方的智慧结晶不能用西方的“哲学”去定义,西方的“哲学”有着特殊的语境,即使现代是西方占据话语权的时代,也不能拿西方的尺子去衡量一切事物。


解儒


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很难的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不一定对,但肯定是看得懂的大白话。

首先我要说,黑格尔说得没错,他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就像一个中国人说德国没有正宗的甜豆花一样,完全是大实话。因为哲学是古希腊传下来的一套特殊的思维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欧洲得以继承、保存和延续。同样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套思维体系没有在中国产生,如果不是外部的冲击,也不大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

但是,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语气里颇有轻蔑的意味,这就有些没道理了。中国没有哲学,并不等于中国没有思想,没有智慧。黑格尔不假思索地把哲学与思想和智慧划等号,简直跟庸人无异。这一点,古希腊人搞得很清楚。他们明白,哲学不是智慧,而是“智慧之友”,是接近智慧的手段和工具。当年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俩拼命用“哲人”的概念反对“智者”,依据就是这个——搞哲学的人必须谦虚,不能像那些智者,老是自诩真理在手舍我其谁。

可是,仍然有些人对黑格尔的话耿耿于怀,偏要争辩中国有中国哲学,印度有印度哲学,日本有日本哲学,印第安人有印第安哲学,诸如此类。他们中有人说,哲学最讲逻辑,而我们古代的“名学”不就是逻辑学吗?那说明中国哲学古已有之。我觉得有些好笑。逻辑只是哲学的一个特征,不是整体概括。又有人说,儒家最讲伦理,而伦理学正是哲学的一大研究内容,可见儒学就是哲学。我只能说,这些论辩都很片面,不得要领。东方的思想自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跟套不套上哲学的假发没任何关系。

至于晚近中国的哲学,那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即便在西方,哲学也不是永恒的,它有中断,有遗失,也有消亡。尤其是现当代,哲学早已不是各种知识的母亲,相反,它正在成为科学的奴婢。请注意,我没有半点幸灾乐祸的意思,事实就是如此。传统的哲学研究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本体论,它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研究事物的存在与本质;二是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三是认识论,研究人的感知,包括经验、直觉、信念以及知识。但是我们会发现,物理学正在取代本体论,认知科学正在取代认识论,只有伦理学这一块儿还在勉强支撑。

不但如此,现在的哲学家对以往的哲学家也是非常不客气。比如黑格尔的哲学,在另外一些哲学家,譬如维特根斯坦、伯林、罗蒂等人看来也是垃圾。哲学的前途实在是不妙得很。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如今全世界都没有真正的哲学——哲学在19世纪乃至18世纪晚期已经蜕变成管理学了。当然,要详细阐述这一结论,不是几百字能说清楚的。


西闪


中国哲学始终都存在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这方面的讨论日本开始的比中国要早,但是结论是同样的,如果我们限定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来看,在中国,或者说东亚,确实没有

西方意义上的哲学

大家通常会说,哲学是爱智之学,这是比较宽泛的字面义。但是如果我们从哲学的成立来看,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产生最根本的影响的是苏格拉底,那么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一个最关键的行为就是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哲学的生活,而这种哲学的生活又导致他自己主动选择了死亡。苏格拉底这一事件并不能完全从悲剧性一面来认识,因为他强调一切美德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当他知道德尔婓的神谕认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后,那么他就要努力证明这个神谕是错的,于是他去寻找那些有智慧的人,却发现他们的智慧都是假的。从这里苏格拉底推论出来,他的智慧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无知。于是最后他导出“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故此后世才有所谓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说法。因为哲学的确是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但是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是建立在个体存在的基础上的,然而假如把个体存在作为哲学的先决条件的话,那么对于生活的体认和省察对哲学家个人而言,就变成第二位的了。第一位将让位给延续个体的存在,也就是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来延续个体的生命。所以苏格拉底不能只受制于肉身的存在与否,而无视哲学本身的使命。所以如果无法理解生死问题在哲学中的矛盾与张力,是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说哲学是练习死亡。同样也就无法去看清真正的智慧与代表生存经验的小聪明之间的分别。

我们回到中国思想。孔子也好,老庄也罢,他们当然也具有智慧,甚至孔子也表达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说法,这一说法与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在一定程度上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我们的确无法感受到那种鲜明的张力。这就决定了东方智慧与西方的哲学从根子上来说就不完全是一回事。这就类似东西方都有宗教,但是基督教就是一神的,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就会呈现出多神的倾向。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西方有基督教而就要把道教改头换面成中国基督教。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西哲的概念来理解和分析我们的传统思想,从现实层面上来看,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黑格尔说的对与不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哲学以后到底要走哪一条路。究竟是变成为哲学提供中国的素材的一个课题,还是在理解自身与哲学的界限为何的情况下,回归文化本位?这是未来每一个关注人文领域的人们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pku小动物


当黑格尔放了一个响屁,便有一群蛆虫闻风而来!

硩学起源于中国,最有引影力的,是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冲满硩理: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硩理论证世界万物,它的深奥与博大精深,岂是黑格尔所能理解的,不仅是《道德经》象《易经》,《论语》等等。

而在当代,中国照样有硩学成在,

《毛泽东选集》,则是一本冲满硩理的书,一共五巻,文章以唯物主义的辨证法,对世界与未来进行硩理性的分析,而毛主席也是位伟大的硩学家。

至于有不少中国学者,也说中国没有硩学,这并不奇怪,粪便虽臭,蛆虫却喜欢,在他们眼里,外国的月亮,永远比中国圆。


陈老七12


关于第一个问题,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

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中国哲学有个特点,即在过程中缺少思辨和逻辑,比较注重顿悟和灵感,观点零散结构上缺少体系,很多时候直接给你抛出一个观点,虽然很多观点今天看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多观点非常了不起。

说到前瞻性,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的“无中生有”是不是和霍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的这个假说不谋而合,再如,孟子曾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似乎是最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西方国家的环保概念则是在20世纪的一系列生态灾难中才出现的。中国古代像这样今天看起来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观点还非常多,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而说到儒家,黑格尔对于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是很看重的,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孔子时,认为孔子没有“思辨哲学”,认为《论语》:

“只有一些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儒家的伦理道德内容十分广,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但是儒家的学说的确结构很零散,更多是一事一议,更没有形成体系化,也很少涉及到逻辑推论和辩论,更多只是孔子对学生的说教。孔子告诉人如何做,很少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思辨过程很少看到。

而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则非常注重伦理学的思想体系和辩证哲学,黑格尔的责备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一是对中国哲学还是知之甚少的。二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学的问题(也就是黑格尔所谓的“常识道德”)自然是备受哲人们关注的。而且,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形式也不同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论理”去推导,而是靠感情的打动和突发的感悟,达到既定的目的和结果。同样的研究道德伦理的荷兰有一位与黑格尔差不多同时期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著的《伦理学》,他的哲学著作仿佛就是阅读一本数学著作,因为他的著作,是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来严谨的论述哲学问题的。黑格尔更看好的是这一类的学说。

像孔子这样的解决回答问题的方式故不能被严谨的黑格尔看好,因为,西方哲学即使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运用研究自然的方法,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的理智思辨。比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诸如此类的话,确实是常识,不能算做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所处的时期,哲学有着一种严密的逻辑和思辨特点,像是数学做证明题一样,容不得任何步骤打马虎眼。当然,说儒学没有哲学思辨也并没有贬低其价值,就比如说毕加索不是科学家,这并非贬低,某些国人不必内心不适。

不仅仅是早期的儒家学说确实思辨特点,尤其是到了先秦以后,儒家也很少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了,后代的大儒们几乎是在孔孟画的圈圈里原地踏步。哪怕是到了2千多年后的今天,国学大师们对《易经》、《道德经》的继承和发扬也没有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缺少严密的论和逻辑。仍然在原著道德观点上原地踏步,仍然对原著不敢质疑,不愿意批判性的继承。

我们的先贤们很少有告诉人们他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即具体怎么推导出来的(当然,有的不排除是灵感和顿悟出来的),尤其是孔子的儒家给人感觉是说教,直接叫你应当如何如何做,比如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中生有”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老子没有讲论证推导过程,儒家的著作中更不用说,完全给人一种说教感觉。观点缺少逻辑和思辨过程,就好比老师直接告诉你答案,不教你怎么推导出答案的过程,大家想想这会带来什么问题?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与孔子同时期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之间则特别注重和盛行辩论,往往为了一个观点反复切磋和讨论,不管是师徒之间还是同伴之间,经常为了和各自观点争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并没有影响师生关系,比如亚里士多德他曾作诗赞美过自己的老师柏拉图,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和传统,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这难免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追求真理和尊重老师并不冲突。亚里士多德的做法在孔子看来,哪怕是今天的中国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在中国“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品质。

而在整个论语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孔子和他的弟子辩论过,质疑过孔子(哪怕是到了今天,由于师生的不平等关系,也很少有哪个大学生敢对老师辩论、质疑,毕竟我们几千年来更喜欢“听话”的学生,不喜欢有个性特点的人),论语全篇几乎都是孔子教他的弟子该如何如何做,有个学生向孔子请教鬼神之事,还被孔子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顿。虽然先秦时期也有公孙龙这样的名家,当时很已经涉足逻辑学了,可惜这个以辩论擅长的名家后来没落了,中国的逻辑学基本停止发展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一种质疑和批判精神,更多我们看到的是对前人及其权威的崇拜。

▲ 网友评论“孙家洲事件”,大家自己百度事件详细过程


权威当道,盲目崇拜,个性打压,过多的说教,缺少理性、平等、批判、怀疑、思辨特点的孔子的伦理哲学就这样很难被西方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认同。


第二个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问题,其实是个关于哲学的定义问题。

要搞清楚中国有没有哲学,前提条件我们是不是得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其实,关于哲学的定义,先不说在东方众说纷纭(不要总提高中课本上的定义),单单就是西方也至今也一直没有一个明确且公认的标准定义。为什么哲学的定义不明呢?因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明,哲学按照知识分类的话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类,人文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各种概念定义不是很明确,很容易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况且是哲学研究的不是具体的事物,就更难以有公认的定义了,这也正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点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的定义其实就是没有定义。

哲学各种定义特点没有自然科学类的中各个学科那么精确清晰是因为物理、化学、生物等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的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在德国的莱茵河水分子的结构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难道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长江的水分子的结构就和莱茵河的不一样吗?

如果我们退一步讲,就算按照近代西方哲学的那一套特点,中国古代也还是有哲学的。老子说:“有”(存在)“无”(思维)同出谓之玄。用今天的话说:老子的玄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直到19世纪才成为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所谓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其实翻译问题也是原因之一。那么中国的哲学是什么?——玄学是也。所以,西方的philosophy一词比较准确的对应的应当是中国的玄学一词。

不少国人对西方哲学了解的甚少,毕竟课堂上我们接触到的哲学只有马哲,而且书本把马哲以外的哲学全部否定掉了,课本上这种搞法我不评论。老马在哲学上也不过是集大成者,记得高中老师曾经开玩笑的说,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其实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拼接到一起后搞出来搞出来了一个唯物辩证法。

最后,关于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哲学,不过是个定义问题和翻译问题罢了。关键在于怎么看,按什么定义看,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我想,但凡真正爱好哲学,了解哲学的人,是不会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维的)。


哲思之辩


黑格尔认为孔子的伦理道德缺乏哲学思辨,不少中国学者也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我认为说的没错!

孔子的伦理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这些都缺乏辩证思辨。简单来说就是,过分强调忠君爱国,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虽然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如汉朝等,可以迅速凝聚人心。但是,在封建王朝的后期如明朝等王朝,儒家的思想就变成了很多所谓大儒的工具,他们可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比如南明时期著名的大儒钱谦益,口头上一直宣称要与满清决战到底,为明朝献身。但是事到临头,他却嫌水凉而退缩了。他的出生于青楼的小妾柳如是,实在看不下去,自己跳河自尽了。而此后,钱谦益还接受了满清的高官厚禄!

所以,回过头来看,儒家思想不要说与古希腊相比缺乏哲学思辨,甚至与道家学说相比,哲学思辨方面也差远了。比如儒家一直试图证明只要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就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事实上,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不要说改造它很费劲,就是认识它也没那么容易。因此道家才会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才一种哲学思辨。而很多答主,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为一谈,甚至以道家思想的哲学思辨来为儒家开脱,这都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知耻而后勇,发扬扬弃精神才能进步!


地震博士


严格地说,东西方的哲学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偏重人文,一个确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不容质疑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如果从这方面来讲,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是稍逊风采。

但是,我看到这么多回答,我更想问题主,这句话真的是黑格尔说的吗?请问题主从那里看到的这句话,翻译的作者是谁,又翻译什么语种的哲学著作,你是否读的是原著。因为这个非常重要,衍生品会误导一大批人陷入口水战。建议你以后标明此话的出处,译者为谁,翻译的何种语言的版本,翻译的版本不同,意思也不同,而且你没有看到原著,最好自己学会思辨之后再提问。

因为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文化水平不一样,思辨能力也是存在差别的,翻译的作品必有出入。所以我想问你是否确定此话真出自黑格尔之口?你是否确定不是伪作?你是否确定不是译者弄偏了原作者的本意?如果你不能确定此话的真实出处,请不要再此道听途说,三人成虎知道什么意思吗?这便是东方哲学思辨!

菲儿随笔2018年7月31日11:46


水寒雅芙


黑格尔在《哲学演讲录》里谈到孔子时说:《论语》里没有思辨哲学,只有一些常识性的道德说教,而这些说教在哪个民族里都能找到。那么中国古代真的没有“思辨哲学”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易经》是我国四千年前一部古典哲学著作,也是我国“思辨哲学”的最早起源。照后世的说法,《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最早的伏羲画八卦开始,到周文王,再到孔子,《易经》的思辨哲学是一脉相承的。而根据古籍的记载,《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夏朝的《易》曰《连山》,商朝的《易》曰《归藏》,周朝的《易》曰《周易》,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

《易经》有三大理论,三大法则和三大原则。三大理论是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任何事物都分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转化统一;五行生化制克理论,金木水火土相互制约生成;天人合一理论,人和宇宙是和谐统一的。三大法则既理、象、数。理既易理,探讨宇宙及人生的变与不变。象也就是卦象、爻象,用以表示世界生成的现象,并从中寻找出规律。数也就是数理,相当于现在的“大数据”,从中寻找出前因后果以及未来的演化趋势。三大原则既简易、不易、变易。世间万事万物原本是简单的,所谓的“大道至简”是也;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发展和自我否定中;但不管怎样变化,本质性的东西永远不变,也就说客观规律仍然是被人所掌握的!

数千年来,《易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思辨哲学从一开始出现就已经达到顶峰,所以后世无论怎样都无法逃出《易经》的范畴。一如孔子所赞叹的那样:“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着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乐天知命,故不忧。”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作为“天地”之中的“最贵者”——人——就只有积极地推行事业才是正道!

作为中华古国的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不仅对于儒家影响重大,对于道家乃至诸子百家的影响都很大。毫不夸张地说,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发源于《易经》。这同样也就意味着:《易经》是儒家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是儒家的思辨哲学!尤其还要看到的一点是,思辨哲学在先秦最重要的发展还要看墨家和名家——当然墨家和名家不属于儒家,但它们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名家所讨论的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逻辑学”。“离坚白”,“合同异”,“无厚”,“白马非马”……“实”是相对的、变化的,“名”是绝对的、不变的,这已经与西方的“理念”和“共相”等概念毫无二致。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邓析等。《墨子》里的《经上》《经下》《大取》《小取》《经说上》《经说下》等六篇,更具有逻辑学的重要意义。比如墨子把知识的来源分为三类:一是亲身体验所得;二是来自于权威的阐释;三是来自于推论。推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逻辑推理”,“故。所得而后成。”一个原因是由另一个原因作用而来的,“故”有“大故”、“小故”之分,“小故”就是现代逻辑学的“必要原因”,“大故”则是现代逻辑学的“必要充足原因”。非但如此,墨子还研究了中国最早的光学理论、物理学理论、机械制造学理论、力学理论、数学理论,小孔成像理论,墨子被称为“科圣”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准确了解。西方人创造的学问我们也开创了,西方人没有开创的学问我们也开创了。以黑格尔为例,他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清朝,但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逻辑学就已经很完备,并且其丰富性不低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尤其是墨家,在春秋时代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儒墨相争成为当时一种风气,有“非儒即墨”之说。

只不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墨家和名家的学说称之为一种“诡辩术”,随后墨子的学说被掩埋2000年。《墨子》大部分篇章隐藏在道家的《道藏》里才流传下来,直到清朝才揭开神秘面纱。曾国藩在看过《墨子》后非常佩服,给自己的立身处世定了规矩:“以儒为衣,以道为体,以墨为用!”后来梁启超胡适等人读过墨子的著作后,惊为“极具现代化的理论”。随后,墨家的“辩学”与古希腊的逻辑学,古印度的因明学,并称为世界三大“思辨哲学”!怎么能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呢?


雪舞冰蓝2014


哲学,中国人是祖宗。但是都夭折了,或是胎死腹中,没有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哲学上的大树。至今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大哲学家,可惜至极!幸亏没有问为什么!这一点得谢谢提问者。黑格尔说的没有错,孔子伦理道德就是缺乏哲学辩思;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

孔子是不是哲学家,我们从其主要贡献谈起。孔子作为教育家,其教育观点是世界级别的,至今为止没有人可以超越。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和“礼”。这是对人的品德本性与品德行为的主张。孔子的“礼”说,要求人们说话办事都要合乎礼节,与对错无关,反正要讲“礼”,而不是讲理!这些与哲学无关,哲学家往往率性而为,行为艺术极多。而且哲学往往一是一,二是二,冷冰冰没有什么仁义道德上的一星半点。其礼数倒是合封建统治者的胃口: 不讲道理,只看谁按照礼数排在前面,谁在前面谁就是无比的正确,排在后面的说什么都是错误的,除非排在后面的迎合了排在前面的那个人的意思。女讲师,你可好?这种思想离哲学十万八千里。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法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也叫“ 德治”或“ 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庶民截然区分治者与被治者。《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看看谁排在前面谁就是尊者,而为尊者讳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就是说不用讲道理,谁尊贵,谁就是对的。所以赵高就指鹿为马了。那位大红大紫的女讲师,你近况可好?孔子的等级思想消除没有呢?这依然与直来直去的哲学无关,哲学只认道理,不认人!哪怕你是天王老子,错了就是错了!孔子在晚年时期推崇最“ 大同”思想,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爱天下人。这是和“理想国”“乌邦托”的想法差不多了。这个理论发展到现在就是社会主义的最终阶段共产主义。这一点比较柔和一点,毕竟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意思就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等因素把一些人排除在校外! 不管学生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这个在当时确实比较伟大!到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义务教育就是这种思想的延伸。没有谁会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吧?所以孔子那么早就提出这个思想,是伟大的!孔子还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知识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虽然只是讲之乎者也,但是老百姓毕竟可以断文识字了。

因材施教:这个更加可贵,根据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就是现在听起来,也是做梦都能笑醒来的!孔子不主张不分青红皂白的填鸭式教育。教什么东西,得看清楚孩子是哪方面的材料,孩子哪方面有特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可以生搬硬喂,摧残孩子本来就有的天分。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温故而知新”,“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主张“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就会毕业就失业。你看看孔子的伟大!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孔子教育思想虽然伟大,但是依然与哲学无关。

我复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说明,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鲁迅就在这个时期提出不要看中国书,赶紧看看外国书籍),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19世纪世界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诞生了。本段括弧里面的话是小编加的。


我国在这个时期干什么呢?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义和团,乱七糟八的。差点把鲁迅气死,他很可能就是被气死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我删除。


哥不猜想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

先说黑格尔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确实评价过中国哲学,包括孔子、周易、老子等。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不足为据,可以忽略不计。

黑格尔全名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从1830年起短暂担任过柏林大学(现在的柏林洪堡大学)校长。他在自己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的东方哲学部分,把中国哲学作为第一章,讲述了三节的内容——孔子、周易、老子。第二章是印度哲学。

关于孔子思想,黑格尔总体上是一种很不屑的态度。认为孔子的理论,只是一般性的道德要求,而且属于“国家哲学”——即反映国家治理要求的道德伦理思想。

关于周易,黑格尔倒是表示了惊讶。他说:“第二件(指第二节,编者注)须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并认为《周易》是这类思想的基础。他认为,《易经》的卦爻符号,“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并补充说“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阶段”,“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层面。”

关于老子和道教。在第三节,黑格尔表现出对老子思想的重视,专门讨论了《老子》的“道”和“无”的范畴。他把老子的“道”视为与他所主张的“绝对精神”一致或接近的概念,当然,认为“道”的概念是不清晰、不成熟的。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包括对孔子、周易、老子的上述评价,不足为据——这是因为,他从没有研究过(更不用说认真研究)中国哲学。我国的学者,曾经当面询问过德国研究黑格尔的顶级专家,得到的答复是,黑格尔不懂中文,也没有直接研究过孔子、周易和老子的著作。

那么,黑格尔对中国哲学(包括孔子、周易、老子)的了解从何而来呢?实际情况是,他只是参考了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又译雷缪萨)的相关著作。

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出版了《孔子著作(四书)》、《中庸》、部分翻译了《老子》、介绍了周易。仅此而已。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了解,对孔子、周易、老子的了解,完全来自雷慕沙的上述译作和介绍——都是“二手”。应该承认,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尖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因为黑格尔的理论兼具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发展的可能,因此,他的哲学也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但是,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的评价,是极不严谨的,是违背最基本的治学原则的。

首先,他对于孔子的评价非常之不准确。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一个在他生活的年代非常不得志的学者,他的主张几乎没有被春秋各国的任何君主所重视并接受,把他的思想定位于“国家哲学”纯属胡扯。其实,在当时确有一些可称得上“国家哲学”的思想,如春秋韩国田齐时期的思想。不过,黑格尔连听说也没听说过。

其次,他对于周易的评价,过于浅薄。雷慕沙对周易只有介绍,没有译作。因此,黑格尔只见到了八卦图形。他的惊叹,仔细琢磨就可以发现,完全是一种酸葡萄心理——除了德国,中国有可能有这么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哲学思维吗?所以接着,他就把周易贬低为“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层面”。由于黑格尔的浅尝辄止,他也根本无法明白,早于他3000年的周易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早于了德国任何出名的哲学家有贡献的思想2000年。周易所使用的象数思维,是一种更能抓住抽象本质同时又能囊括更加丰富博大内涵的方式,直到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尚可同日而语。

再次,他对于老子的评价,完全基于“为我所用”的立场,且把最基本的事实张冠李戴了。黑格尔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他把对“绝对精神”从发展,到外化,到否定之否定构建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其对老子的赞赏,很可能是发现在遥远的东方,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朦胧觑见了他所称之为的“绝对真理”。当然,他认为老子是小儿科,最终的发现者是黑格尔。他对老子的“道”和“无”的解释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最关键的是,他认为老子创立了道教,还主张羽化成仙。他把老子学说和道教完全混淆了,这源于他对老子没有做过任何的研究,仅仅凭道听途说便信以为真而已。

我们承认黑格尔的成就,但是也不必因为他不遵循学术的最基本的原则而得出的结论而顶礼膜拜(惶且不论他那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对于他对中国哲学的上述评价,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好像还有人在传,黑格尔对易经是多么崇拜,后悔没能仔细研究云云。就此,专家们也向德国权威学者查询过,最后证明,这只能算是造谣者的意淫吧。

再来说咱们的某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本人仍然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在最基本的认识上还拎不清,也可以完全忽略不计。

哲学是什么?

英语的哲学是:Philosophy,其来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基本含义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词源的含义是“爱智慧”。

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他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认为爱智者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他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后来。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是日本的外来语。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字“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来渐渐被人们接受并使用。

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里,到现在为止,对于哲学一词始终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定义。被普遍接受的有一条,那就是预见不到对哲学定义达成一致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轻易断言中国没有哲学岂不可笑?这个判断所依据的标准是哪个?难道不成仅仅因为听了黑格尔或别的哪个外国大学者的评判?此种国内“学者”的意见确实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还要继续。我们对哲学的通常理解——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另外,我们不妨仍然按黑格尔所说的“抽象”的、“理智”的标准来考量一下中国有无“哲学”。

先说孔子,孔子确实谈论了许多伦理的话题。别忘了,伦理自古希腊开始(约与孔子同时代),即把伦理学归入了哲学范畴。直到现在,不仅中国,还有很多国家,仍然把伦理学归入高等院校哲学院系(哲学同时包括的还有逻辑学、美学等等)。

再说老子(生卒不详,应该大于孔子,孔子曾称其老师并向其问道),他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弱胜刚强”等等,这些论述,早于黑格尔2500年已经揭示了他的辩证法的精髓。

然后是周易。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周易博大精深,总结了天文、生产、战争、婚姻等等诸多方面的经验,确立了事物发展是由于内部原因;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事物必然发展变化;事物可以观物取象等等根本的原则,成为后世汲取不尽,也争论不休的源泉。

还可以说到庄子(约前369-前286),其也是被黑格尔所推崇的(之所以说黑格尔没对中国哲学做过研究,也因为他对庄子是谁并不了解,甚至认为老庄是一个人)。庄子可以谈到的很多。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可以看作是最早对发现分子、原子的预言,也可以看作是对微积分“求无限小”的猜想。庄子最著名的是他的不可知论,即“庄周梦蝶”,说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他比欧洲著名的不可知论哲学家大卫.休谟早了2500年。由劳伦斯.奥利佛和琼.芳登主演的希区柯克的电影翻译为《蝴蝶梦》再精妙、恰当不过。

不能不提到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子兵法也存在),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一系列的军事谋略,不仅包括了战术、战役、战略的精辟见解,而且被世界公认为是卓越的军事哲学著作。

以上所举,皆为中国公元前的一些思想家的论述。无疑,其精彩程度绝不逊于当时的古希腊哲学(德国那个时候,基本还处于茹毛饮血阶段,这丝毫不是对德国人民的不敬,而仅是对黑格尔莫名其妙傲慢的一点儿回敬)。

后来的中国,还有过东汉的王充,南北朝的范缜,宋代的二程和朱熹、王守仁(字阳明)等等一系列的思想家,不去讨论他们具体理论的对错,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是足可以写上一笔的。他们的思辨程度都不差。

其实,东西方文化确实是有差异的。的确,在近代以来,西方各方面的发展更快。但是,对于哲学,必须要说到东西方语境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以西方的或者以东方的语境作为单一标准,是不够科学的。

拉拉杂杂说了许多,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尊重黑格尔,但他对中国哲学的评价不足取;我们的学者说中国没有哲学更是不知所云(如果真有人这么说的话)。说到底,中国有没有黑格尔他们认为的哲学很重要么?没有又怎样!中国现在已经走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正确道路上,我们义无反顾地向前大步走比什么都重要——这其中,也包含着不断发展中国历久传承的哲学。大家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