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明朝人说,历史上只有三位贤主,明朝之后还有吗?

朱国桢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也是《国史实录》总裁。他说过一句话:“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孝宗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历史上那么多的好皇帝,也都很有作为,但在朱国桢的眼里,为什么只有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才可以称为“贤主”?我们在这里不妨一起说说。

这位明朝人说,历史上只有三位贤主,明朝之后还有吗?

汉文帝

汉文帝(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朝第五位皇帝。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汉文帝治国讲的是“德”。针对当时存在的诸侯王国势力过大等问题,他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而在个人道德方面,他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稳定了汉初封建统治秩序,开创了“文景之治”。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他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给他的评价是:“‘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他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可见,宋仁宗治国讲的是“仁”。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1505年),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明朝第九位皇帝。他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他以“孝”治天下,曾经定下了为宪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鸣钟鼓,不受朝贺,朔望宫中素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视司法,轻徭薄赋,言路大开,扭转朝政腐败状况,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史称“弘治中兴”。

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到朱国桢所说的“贤主”中的“德”、“仁”、“孝”这三个字,但在查阅这三个皇帝的史料时,忽然发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共同点,即是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都将帝位传给了非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甚至旁系宗亲。

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但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就将刘启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史家将他们父子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他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宝元二年(1039年)豫王赵昕出生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然而,赵昕又早夭,晚年无子的赵祯,最终只得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赵宗实为皇子。

朱祐樘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子嗣,只好迎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朱祐樘的侄子朱厚熜为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这位明朝人说,历史上只有三位贤主,明朝之后还有吗?

宋仁宗

这是历史的一个巧合,朱国桢所说的“贤主”里的“贤”当然不包括这层意思。但是,几千年来为了皇位的争夺,人们常常不惜兵戎相见,因为这个天下成了皇帝个人家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黄炎培先生总结的国家兴亡的历史怪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天下都是皇帝自家的,代代相传,虽然偶然改朝,但依旧是换汤不换药,也就跳不出这怪圈了。

所以,就朱国桢所说的“贤主”而言,我们今人应该看到真正的“贤”不应该是单纯的“德”、“仁”、“孝”等,大贤应该上“让”、“禅让”,让有能力者、无私心者上,这才是贤的境界。因此,朱国桢“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而在于“三代以下”,即三代人,也不就是一百年的事情。他的意思可能是,一个人“好”或者“坏”,要在百年之后去评价他,而不是当下。

百年之后历史自有评说。明朝朱国桢已经总结出了三位,明之后还有吗?(文/蜗牛情感)

这位明朝人说,历史上只有三位贤主,明朝之后还有吗?

明孝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