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孩子挑選電子產品?

家長如何幫孩子挑選電子產品?

3歲以下的寶寶能少使用電子產品就儘量少使用,大寶寶一天能使用電子產品的上限也不要超過1小時。

研究表明,通過電子屏幕來學習的孩子,沒有在現實中真人教學的孩子要學得好。特別是對於3歲以下的小寶寶,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看視頻學習不如在現實中學習效果好,這叫視頻缺陷效應。因為他們的不成熟的記憶和注意力,嬰兒沒辦法從傳統數字媒體中學習,因為他們很難從這些二維屏幕裡將知識轉移到三維的、現實的體驗中去。

通過共同的注意力,2歲孩子在真人環境中學來的模仿能力,識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只通過電子產品學來的效果好。

家長如何幫孩子挑選電子產品?

選用電子產品的原則,就是怎樣才能避免電子產品的壞處,多利用電子產品的好處。電子產品的壞處除了傷害眼睛、減少身體運動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容易讓寶寶失去共同注意。

不是一刀切說就是不能給孩子看視頻,不管什麼類的產品,我希望它們符合下面3個原則。你們挑選產品的時候,儘量往這些原則上靠,滿足這些原則就可以讓孩子使用。第一個原則,多用互動性強的,少用被動輸入的;第二,多用創造性強的,少用簡單重複的;第三,要跟生活結合得比較緊的。下面我就分別來說一說。

家長如何幫孩子挑選電子產品?

第一,多用互動性強的,不要被動輸入的

你要選擇那些互動性強的電子產品,避免那些只是簡單地讓孩子被動接受輸入的產品。

比如一些讓孩子坐著不動,完全不用動腦子,純娛樂類的小視頻。比如長時間播放一些搞笑動畫片,或者一些重複性機械性強的小遊戲類App,這樣就相當於把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變成讓他大腦吃一堆垃圾食品的時間。

你可以選擇一些互動性強的產品,比如我鼓勵孩子用WII、XBOX這些設備玩體感遊戲,尤其是在北京經常霧霾的情況下,用這些電子遊戲設備,可以讓孩子也玩得又蹦又跳、大汗淋漓,使他不出門也能鍛鍊到身體。

另外還有一個電子產品的好用處,就是讓孩子和親人視頻對話,比如和姥姥奶奶視頻聊天。這就是利用了電子產品的好處,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它的壞處,因為它仍然是在和真人互動,隨時都可以抓住孩子的共同注意,還促進了親情。這種社會性的電子產品我是一直鼓勵我女兒使用的,包括有時候她在家裡想小朋友了,我們也會開啟一個視頻聊天。

這些活動都需要孩子和家人多方互動,就避免了只是讓他呆呆地坐在那裡,被電子產品單方面地灌輸信息。

家長如何幫孩子挑選電子產品?

第二,多用創造性強的,不要簡單重複的

在互動性的電子產品裡,也要儘量選擇那些輸出多、創造性比較強的產品,比如用平板電腦繪畫填色,模擬彈電子琴,而不是僅僅簡單重複的按鍵小遊戲。

比如說我會讓孩子直接使用手機,讓她自己去拍照,錄視頻,錄歌,或者搜索怎麼做手工。有時候我女兒還會自己要求拿過手機,打開裡面的語音助手,比如Siri,跟其對話,比賽誰說的話更莫名其妙,常常把她自己逗得哈哈大笑。這些用途就跳出了電子遊戲的範疇,變成孩子自己的創造性活動了。

除了需要孩子主動輸出的遊戲,孩子在使用一些輸出不多的產品時,你也可以想辦法增加孩子輸出的工作量。具體怎麼做?比如我孩子玩一些英語單詞小遊戲時,我對她的要求是,聽到機器讀出英文單詞的時候,比如“bear”,她自己也要大聲讀出來“bear”,我把這種輸出強加進去,孩子單詞記得更牢,學習效率也提上來了。

家長如何幫孩子挑選電子產品?

第三,要生活化的、實用的

你還應該儘量選擇那些和現實生活靠得比較近的電子產品用途。比如說,如果一定要給孩子放視頻,就選一些動物類、自然科學類的紀錄片,這樣孩子更容易從裡面找到跟現實社會的連結點,可以把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像我孩子就很喜歡看動物,以前她在路上看到狗會有些害怕,後來在視頻裡看見的狗多了,慢慢地就不那麼怕狗了。

你還可以讓孩子多積極使用一些生活工具類的App,如電子書、地圖、天氣預報網頁、兒童搜索引擎,孩子可以通過這些網絡工具獲得豐富的生活化信息,很容易就把虛擬世界和現實聯繫起來。

比如我會跟孩子說,“我們今天去動物園玩,我現在用手機查一個地圖,快來跟爸爸一起看看去動物園要怎麼走?”然後打開手機地圖,讓孩子跟我一起學怎麼看地圖,怎麼走過去,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對地圖的概念,還會喜歡上這種識地圖的行為。

以上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或有其他好方法、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