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次遷都,看孫權逆天的政治謀略和高遠眼光,太牛了!

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更多都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去觀察記錄三國這段風雲跌宕的歷史,作為三巨頭之一的孫權總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以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三國粉認為他就是一個命好的二代而已,政治能力、軍事能力、謀略、眼光等都是五渣級別,並賜予他戲謔的綽號渣權、孫十萬。實際上的孫權呢,曹操誇完劉備誇,劉備誇完蘇軾誇,不僅從來不是一個紈絝子弟,而是萬誇大帝,雄踞江東的吳大帝。作為事實上執政五十二年的東吳一哥,孫權可被稱道的太多太多,我們僅從他主持下的五次遷都,看孫權的文韜武略,厲害極了。


從五次遷都,看孫權逆天的政治謀略和高遠眼光,太牛了!

吳大帝孫權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從哥哥孫策手裡接過江東印信,被曹操表為會稽太守,治所設在吳郡(蘇州)。到208年,孫權一邊西征隸屬劉表的江夏太守黃祖,佔據江夏,一邊警惕著意欲南下荊州的曹操,知道與曹操必有一戰。為更有利於指揮前方,孫權從蘇州遷都到了京口(鎮江),築鐵甕城。並於當年聯手劉備,在赤壁取得了對曹操的大勝。雖然孫權本人並沒有到最前線,但也將總指揮部溯江而上設在了距前線更近的柴桑(九江)。赤壁之戰後,孫權又親征東線的合肥,以緩解曹仁、徐晃、樂進等人給江陵、夷陵方面帶來的軍事壓力。

從五次遷都,看孫權逆天的政治謀略和高遠眼光,太牛了!

赤壁古戰場

211年,孫權把治所從京口遷到了秣陵(南京),並在第二年修築了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孫權只在京口駐了三年,這次為何又要遷到南京呢?是聽信了臣下及劉備都說秣陵有王氣,是建帝王基業的好地方嗎?當然有這樣的理由成分在裡面,但最主要的還是孫權更為高瞻遠矚的思考結果。孫權這裡主要有幾個考量:1、曹操不會善罷甘休,既然長江中游的荊州方向格局已定難以突破,勢必把進攻點放在長江下游,索性“天子守國門”;2、南京影響力可覆蓋太湖流域,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長江中下游,甚至長江以北的江淮平原。3、震懾長期以來為亂作禍的山越人。

從五次遷都,看孫權逆天的政治謀略和高遠眼光,太牛了!

孫權劇照

到了221年,見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孫權遷都鄂州,並改為武昌。此時荊州已經基本都握在孫權手裡了,且兩年前與曹操聯手做掉了關羽,主要矛盾已經是孫劉之間。為防範劉備集團的攻擊,索性把都城再次遷往一線,有利於政治和軍事的雙重部署。事實也證明了孫權的戰略眼光,此後劉備果然大規模發兵伐吳,荊州再次成為主戰場。一年後,孫權被曹丕加封為大將軍吳王,他修築的武昌城被稱為吳王城。此後一直到229年稱帝,孫權都是以武昌為都。

從五次遷都,看孫權逆天的政治謀略和高遠眼光,太牛了!

孫權雕像

稱帝半年之後,孫權再次把都城遷到了“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的建業,以圖進有利可戰、退有險可守。也從此開啟了王朝以南京為都的歷史先河。再插一句,大家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吳郡、京口、柴桑、武昌、建業,孫權總部所在都喜歡沿長江而設,並且還都在長江以南,他是多麼真心覺得長江是天險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拋開私德和人品,不得不說,孫權還真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大家。他的固守江東,不謀取天下,或許也是他審時度勢後的高明之舉,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