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拯救中國當代詩歌?

李餘陝西武功


無論古代,無論當代,只有詩歌才能拯救詩歌。


從古代詩歌發展史看,國家體制對詩歌的繁榮和衰落,有扶持或壓制的影響,但詩歌的種子仍舊會永遠埋藏在詩人胸中,一旦遇到“好雨時節”便會春意萌發,重新崛起。

比如秦漢詩歌的發展就非常衰敗落寞,秦漢的文學教育和創作也幾乎陷於停頓。當然這是由於秦代嚴酷的專制壓迫所造成。這樣使得中國詩歌的發展,自春秋年代的《詩經》至戰國時期的《楚辭》後,出現了斷崖式的空檔期,流傳下來的只是區區幾首民謠而已。但從有了西漢樂府詩歌的蒐集保存與流傳,到漢末《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再到魏晉南北朝,中國詩歌又開啟了一個蓬勃發展,活力四射的創新年代。到了唐代,中國詩歌終於走向了世所公認的頂峰。


中國詩歌的發展是曲折起伏的,潮落過後就會是潮漲。


八九十年代的詩歌繁榮,是建築在工商業落後,信息封閉時代的基礎上的。那時的年輕人讀書大多隻能讀到文學書籍,自然文青就多。那年歲青年人徵婚,都不忘寫上“愛好文學”一語(哪怕只是看過《三國演義》和《水滸》),不然就會顯得不懂生活情趣,差點檔次。可即便是在這樣一個當代詩歌跨出了最新高度的日子裡,寫詩投稿紙刊的人,也遠比不上當今的網絡詩人多(據說有百萬之眾)。然而能被選入當代中國詩歌史,代表漢詩創作水平的,只能是少數詩人裡的少數代表作。有的名詩到了今天,還經不住時間的考驗被篩選淘汰。


中國詩歌史其實就是一部天才詩人的個人史。天才詩人要靠天才作品說話。


沒有詩歌精品,即便詩人如過江之鯽,所謂的“繁榮”也就是一場席終人散的熱鬧而已。人們說餓死詩人,可當今的詩歌,已經有了大大的物質鼓勵,聽說一首獲獎作品可達十萬人民幣,——真是鍵盤一響,黃金萬兩啊!而全國各種詩歌大賽如雨後春筍,處處破土而出,形勢喜人。可出版家要在這些獲獎作品裡頭,選出一部能和《唐詩三百首》媲美的作品集,卻非常之不容易。

沒有真正的精品詩歌,撐不起詩歌大廈的門面;而要拯救詩歌,靠商業化不行,靠詩歌評獎不行,靠復古不行,靠崇洋也不行。《古詩十九首》本是佚名詩人創作,詩歌流傳下來了,詩人卻默默無聞。而當今著名的詩人,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兩首,或一兩句署名的“詩歌”而已。如“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等。

無論什麼詩人,李白詩歌獎也罷,魯迅文學獎也罷。被評為一等獎的詩歌,若並非當代詩歌真正的精品,也會是“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來”。所以說,能拯救當代詩歌的,只能是當代詩歌自己。



默金cc


剛發表了一篇關於詩歌的文章,就看到這個關於詩歌的問題。哎

我用文章中的某些言語嘗試闡述回答吧。

“自古以來詩歌都是在無用的層面上存在的,它通過語言的返魅力量來為民族的心靈招魂,詩歌是盛放心靈的容器。

一個民族尊重另一個民族,決不是這個民族開著跑車或者會造原子彈,而是因為有偉大的詩人。他可以和上帝之上的神的世界對話,我們在閱讀了這些作品後,重新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存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動物有什麼區別,獲得一種精神的自主性。″

至於本文問題所在,詩歌其實根本不需要拯救,不管你重視不重視詩歌,詩歌一直都在,真正好的詩歌作品及真正的詩人從來不會迎合時代及個人的需求而存在的。所謂,“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歌也是如此,一直都在,從來沒離開我們,不迎不逆,而你,愛來不來?!


布衣天涯


詩歌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靈魂。



百年現代詩歌史,不過是一段探索史,既沒有輝煌也不存在沒落,何來拯救之說?

倒是一些‘借詩扮雅’的靈魂需要拯救,但經過‘金錢名利’的洗禮,早已經無藥可救。

詩歌從來都是時代的產物,是詩人生存環境的產物。

李白可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杜甫卻只能低吟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塵世詩歌維情永續。

‘真善美’是詩歌永恆的旋律,這取決於詩人的修養和自律。

我們能拯救什麼?


飲馬塵煙



其一,中國當代詩歌充滿歷史滄桑,從橫空出世就開始汲取了風雅頌,漢樂府乃至唐詩宋詞的悠悠風骨,像奇詭豐富的想象力,高度概括的語句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就證明了這一點;其二,中國當代詩歌寫意時代風雲,事實上,即使有湖畔派及新月派等個別抒發個人情懷的現象,但也有田間的抗戰街頭詩和聞一多的"死水\


劉建兵145263287



誰能拯詩歌?

文∥楚人禾奴

詩歌的駝鈴

已往消失在羅布泊

沒有誰能拯救詩歌

殘存的幾棵紅柳

也必將夭折

橫亙在沙漠的千年胡楊

是前唐詩人不朽的骨骼

——2018.3.2.深圳西麗


楚人禾奴


誰也不能拯救當代詩歌。詩歌也不是誰能主宰其生死的。所以這是個偽命題。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尋找和發現美的眼睛。當代詩歌並不缺少好詩,我們應該耐心的尋找。

詩歌其實是很個人的東西。詩人通過獨特的視角,產生獨特的思考,通過詩歌這種語言表達出來。如果這種表達方式能被讀者接受和欣賞並且產生共鳴,就是好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不要帶著成見來讀詩。我們不應該任由某些偏激的言論來左右我們的獨立思考。詩歌是由無數獨立的花朵組成,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黑白兩色。

我們無法左右言論,我們無法統一觀點。如果我們穿越至唐宋,同樣不能肯定唐宋詩歌的輝煌。讀的靜下心來讀,寫的靜下心來寫。是非成敗,時間會給出答案。後人會給出公正的評判。

詩歌不會死,因為四季都有花開。


生死有多遠


沒有誰能拯救詩歌。

一、詩的興盛與詩人的際遇成反比,所以有: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詞便工的句子。幽憤、壓抑、苦難、兵燹、流離、聚散、得失、起落,這些生活被安逸、平庸、苟且、奢靡、浮躁取代。少了金戈鐵馬,多了脂粉迷離;少了歌風勒石,多了寶馬香車。個人的安逸遲滯帶來詩的乏味平庸。所以即便偶有佳作,但形不成潮流,小眾的吟賞帶不動大眾的漠然。此一不能救。

二、功利化教育閹割了詩的雄性魅力。諧謔、調情、晦暗,矯情包圍著學子,近乎洗腦般把學生訓練成答題高手,忽略了知識之上的情感、理性、思索。高考作文一句:詩歌除外,就割斷了學生和處於象牙塔頂尖的詩的命脈臍帶。再加上雌化的管理,母性般的呵護,使漢唐雄性的詩歌精神被人為矮化為自虐式的無病呻吟。此二不能救。

三、嚴肅生活的泛娛樂化。演藝界個別人的不自律,負面新聞纏身,逐利不擇手段,底線嚴重失守,極大敗壞了當今的文化環境。因之形成的語言模式滲透到生活、教育,交流的各環節,使表達失去規範,使漢語失去含蓄蘊藉之美,造成詩歌的凝練範式失去語言基礎的窘境。此三不能救。

僅擇其要者列序證明。不學詩無以言,希望詩能走出低谷,重現漢唐雄風。


我家鸚鵡洲邊住


現代詩歌的路在何方

現代詩歌和現代詩人的數量,浩如煙海,多如牛毛,遠遠超過了鼎盛時期的唐宋兩代。可真正能讓讀者認可的著名詩人和經典作品卻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我們不僅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也許很多,但筆者認為其中最根本的一點,是現代詩歌完全割裂了傳統。在現代詩歌和古典詩歌之間橫亙著一道巨大的裂痕,讓現代詩歌幾乎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首先我們必須要問一問自己,中國現代詩歌作為現代文化的一個分支,它的根究竟在哪裡?不可否認的是自“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一方面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拋棄割裂了一些本該一脈傳承的東西。詩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詩歌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在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髮展變化和完善著。絕句,律詩的興起和繁榮始於唐代。而唐中期則開始出現了相對自由和更大眾化的詞。早期的唐詞,詞牌的字數,形式甚至詞牌的名字都還不太固定。象詞牌《望江南》,後來又稱《江南好》或《憶江南》,而《鵲踏枝》一直到北宋時,詞人晏殊(宋真宗和仁宗時的宰相)嫌這個詞牌名字不雅,才改為《蝶戀花》。但無論怎麼改,詩歌的變革始終沒有完全脫離傳統,而到了近代,詩歌卻忽然來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大飛躍,一下子將傳統狠狠的拋在了九霄雲外。從此,詩歌進入了一個無根可依的蠻荒時代。

現代詩是在模仿和借鑑“西洋詩”的狀態下慢慢發展起來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先天不足。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自有其獨特的特點。詩歌的魅力,不在於曲折的故事情節,而在於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律和韻味。中西文化完全不同,這種韻律和韻味又怎麼可能被完全複製呢?一些本來非常經典優美的外國詩歌,一旦翻譯成中文詩,卻變的味同嚼蠟,不再經典,原因就在於此。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那首著名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中表達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含義,怎樣的情懷,歷代說法不一,竟成了千古之謎。但這絲毫不影響詩歌的韻味、韻律,以及詩歌的經典。我想再高明的翻譯家,恐怕也很難把這種玄妙的韻味完全複製到西洋文中吧。

那麼何為詩歌的傳統呢。筆者認為,詩歌的抒情,傳情,詩歌的韻律,韻味,詩歌語言的高度精煉,這些都可看作是傳統。散文斷句分行後,它依然還是散文,味同嚼蠟的大白話排的再漂亮,它還是大白話。現在當務之急,不是詩人們互不相讓 的在那裡對罵,而是要靜下心來,做一次真正的文化人,好好反省一下舉步為艱的現代詩歌。現代詩歌的根在哪裡,現代詩歌的出路在哪裡?幻想著完全復古,重走古典詩歌的老路,顯然已不可能,想回也回不去了,因為我們已沒有了那種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按現在的路走下去,就必須花大力氣,改良現代詩,逐步克服其固有的先天不足,逐步摸索和完善現代詩的一些基本規律或者是一些相對固定的模式。畢竟,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過分追求詩歌的所謂自由,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筆者認為,現代詩歌即不必過分苛求古體詩的格律,卻也不必一味地排斥古體詩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今人所寫的古體詩同樣可以算作現代詩的一個分支。詩和歌從來就是一家,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絕大部分詩都可以唱,唐宋詞中的大部分,最初都是歌,以後才慢慢演變成現在的樣子。而宋詩和元詩,之所以不及宋詞和元曲一樣受大眾喜愛,原因也正是其中的大多數已完全脫離了音樂。所以,近代的一些歌詞完全可以是非常優美的詩。如果經文人的慢慢改良,也完全可以是模版型的詞牌。

現代詩和白話文,儘管都興起於“五四”時期,但二者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現代詩是完全割裂了傳統,而白話文卻與傳統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今天的白話文,已徹底克服了五四時期的某些“西洋化”痕跡,完全成熟了起來。而現代詩儘管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漫長的歲月,卻依然處在艱難的起步階段,根本看不到任何成熟的跡象。正因為這樣,筆者在這裡呼籲:現代詩人,現代學者們,靜下心來,好好理一理思緒,想想現代詩該如何改良,如何儘快走向成熟期吧。

——讓那些很白很白非常白的廢話詩都見鬼去吧。

這是我幾年前寫在新浪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原文的題目是《淺談現代詩歌》。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最後的那句很白很白非常白,摘自當代廢話詩派的代表作。如有侵權,請在評論區留言,立即刪除,並道歉。


博陸山人


這個問題扎心了老鐵。相信沒誰能夠準確的告訴你誰能來拯救當代詩歌。

當代詩歌在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期,而後忽然夭折,這不只是當代詩人的問題。詩歌的繁榮與社會的整體環境有著天然的聯繫,但我們又不能單純的就認為是這個社會的浮躁情緒斬斷了詩人們創作的靈感與激情。在中國五言七律空前昌盛的唐朝,自唐初至唐末,無論是和平還是戰亂,詩歌都附和了那個時代,朝代雖逝,詩歌卻永存於民族血液,以至千百年後我們仍能從詩歌中追憶那個無比輝煌的年代。從這個角度看,詩歌可以是一個時代人民情緒的記錄者。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詩歌可以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緒的記錄者,為什麼不像唐詩宋詞一樣滲透進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裡?我想只有先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才能知道當代詩歌式微的根本原因。

當代詩歌從根本上說是個舶來品,在我們這個歷史悠久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多大了的國度,想要徹底融進民族血液裡,如果一點兒陣痛都沒有的話,那我們這幾千年才真的是白過了。

當代詩歌不會因為某個詩人的突然崛起而崛起,也自然不會因為某一群詩人的式微而式微。當有一天,現代詩歌能夠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重新解構它所在的時代的時候,拯救現代詩歌的一定不會是某個人,而是一個群體。


所以親,別再問誰能拯救當代詩歌這樣的傻問題了,說到底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讓當代詩歌產生了不適應,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帶來的國人自信力的空前膨脹,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傳統文化。當代詩歌太年輕,它一時承載不了我們悠久的文化底蘊。

當然啦,說現代詩歌走到了絕路有點兒危言聳聽,保不齊又能絕處逢生,走出一條新路來,但那是適應了傳統文化復甦帶來的陣痛之後的事情了。以我們這個民族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極致的性格來看,應該也不會太久。所以親,也許現代詩歌的下一次繁榮你還能趕上,努力創作吧,加油!


曲裡香


詩歌需要拯救嗎?看看網絡,看看頭條,每天有多少人在寫詩論詩,好詩層出不窮,為什麼去拯救,難道我們的詩歌要消亡嗎?現代社會是自由發揮的年代,各種詩歌的題材出現也實屬正常,好的優秀的就會走向光明,得到人們的認可,爛的壞的就會自己消亡,用不著任何人拯救,當然任何人也拯救不了,也沒必要去'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