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拯救中国当代诗歌?

李余陕西武功


无论古代,无论当代,只有诗歌才能拯救诗歌。


从古代诗歌发展史看,国家体制对诗歌的繁荣和衰落,有扶持或压制的影响,但诗歌的种子仍旧会永远埋藏在诗人胸中,一旦遇到“好雨时节”便会春意萌发,重新崛起。

比如秦汉诗歌的发展就非常衰败落寞,秦汉的文学教育和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当然这是由于秦代严酷的专制压迫所造成。这样使得中国诗歌的发展,自春秋年代的《诗经》至战国时期的《楚辞》后,出现了断崖式的空档期,流传下来的只是区区几首民谣而已。但从有了西汉乐府诗歌的搜集保存与流传,到汉末《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再到魏晋南北朝,中国诗歌又开启了一个蓬勃发展,活力四射的创新年代。到了唐代,中国诗歌终于走向了世所公认的顶峰。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曲折起伏的,潮落过后就会是潮涨。


八九十年代的诗歌繁荣,是建筑在工商业落后,信息封闭时代的基础上的。那时的年轻人读书大多只能读到文学书籍,自然文青就多。那年岁青年人征婚,都不忘写上“爱好文学”一语(哪怕只是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不然就会显得不懂生活情趣,差点档次。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当代诗歌跨出了最新高度的日子里,写诗投稿纸刊的人,也远比不上当今的网络诗人多(据说有百万之众)。然而能被选入当代中国诗歌史,代表汉诗创作水平的,只能是少数诗人里的少数代表作。有的名诗到了今天,还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被筛选淘汰。


中国诗歌史其实就是一部天才诗人的个人史。天才诗人要靠天才作品说话。


没有诗歌精品,即便诗人如过江之鲫,所谓的“繁荣”也就是一场席终人散的热闹而已。人们说饿死诗人,可当今的诗歌,已经有了大大的物质鼓励,听说一首获奖作品可达十万人民币,——真是键盘一响,黄金万两啊!而全国各种诗歌大赛如雨后春笋,处处破土而出,形势喜人。可出版家要在这些获奖作品里头,选出一部能和《唐诗三百首》媲美的作品集,却非常之不容易。

没有真正的精品诗歌,撑不起诗歌大厦的门面;而要拯救诗歌,靠商业化不行,靠诗歌评奖不行,靠复古不行,靠崇洋也不行。《古诗十九首》本是佚名诗人创作,诗歌流传下来了,诗人却默默无闻。而当今著名的诗人,说穿了不过就是一两首,或一两句署名的“诗歌”而已。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

无论什么诗人,李白诗歌奖也罢,鲁迅文学奖也罢。被评为一等奖的诗歌,若并非当代诗歌真正的精品,也会是“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所以说,能拯救当代诗歌的,只能是当代诗歌自己。



默金cc


刚发表了一篇关于诗歌的文章,就看到这个关于诗歌的问题。哎

我用文章中的某些言语尝试阐述回答吧。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在无用的层面上存在的,它通过语言的返魅力量来为民族的心灵招魂,诗歌是盛放心灵的容器。

一个民族尊重另一个民族,决不是这个民族开着跑车或者会造原子弹,而是因为有伟大的诗人。他可以和上帝之上的神的世界对话,我们在阅读了这些作品后,重新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获得一种精神的自主性。″

至于本文问题所在,诗歌其实根本不需要拯救,不管你重视不重视诗歌,诗歌一直都在,真正好的诗歌作品及真正的诗人从来不会迎合时代及个人的需求而存在的。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歌也是如此,一直都在,从来没离开我们,不迎不逆,而你,爱来不来?!


布衣天涯


诗歌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灵魂。



百年现代诗歌史,不过是一段探索史,既没有辉煌也不存在没落,何来拯救之说?

倒是一些‘借诗扮雅’的灵魂需要拯救,但经过‘金钱名利’的洗礼,早已经无药可救。

诗歌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是诗人生存环境的产物。

李白可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杜甫却只能低吟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尘世诗歌维情永续。

‘真善美’是诗歌永恒的旋律,这取决于诗人的修养和自律。

我们能拯救什么?


饮马尘烟



其一,中国当代诗歌充满历史沧桑,从横空出世就开始汲取了风雅颂,汉乐府乃至唐诗宋词的悠悠风骨,像奇诡丰富的想象力,高度概括的语句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就证明了这一点;其二,中国当代诗歌写意时代风云,事实上,即使有湖畔派及新月派等个别抒发个人情怀的现象,但也有田间的抗战街头诗和闻一多的"死水\


刘建兵145263287



谁能拯诗歌?

文∥楚人禾奴

诗歌的驼铃

已往消失在罗布泊

没有谁能拯救诗歌

残存的几棵红柳

也必将夭折

横亘在沙漠的千年胡杨

是前唐诗人不朽的骨骼

——2018.3.2.深圳西丽


楚人禾奴


谁也不能拯救当代诗歌。诗歌也不是谁能主宰其生死的。所以这是个伪命题。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寻找和发现美的眼睛。当代诗歌并不缺少好诗,我们应该耐心的寻找。

诗歌其实是很个人的东西。诗人通过独特的视角,产生独特的思考,通过诗歌这种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这种表达方式能被读者接受和欣赏并且产生共鸣,就是好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不要带着成见来读诗。我们不应该任由某些偏激的言论来左右我们的独立思考。诗歌是由无数独立的花朵组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黑白两色。

我们无法左右言论,我们无法统一观点。如果我们穿越至唐宋,同样不能肯定唐宋诗歌的辉煌。读的静下心来读,写的静下心来写。是非成败,时间会给出答案。后人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诗歌不会死,因为四季都有花开。


生死有多远


没有谁能拯救诗歌。

一、诗的兴盛与诗人的际遇成反比,所以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词便工的句子。幽愤、压抑、苦难、兵燹、流离、聚散、得失、起落,这些生活被安逸、平庸、苟且、奢靡、浮躁取代。少了金戈铁马,多了脂粉迷离;少了歌风勒石,多了宝马香车。个人的安逸迟滞带来诗的乏味平庸。所以即便偶有佳作,但形不成潮流,小众的吟赏带不动大众的漠然。此一不能救。

二、功利化教育阉割了诗的雄性魅力。谐谑、调情、晦暗,矫情包围着学子,近乎洗脑般把学生训练成答题高手,忽略了知识之上的情感、理性、思索。高考作文一句:诗歌除外,就割断了学生和处于象牙塔顶尖的诗的命脉脐带。再加上雌化的管理,母性般的呵护,使汉唐雄性的诗歌精神被人为矮化为自虐式的无病呻吟。此二不能救。

三、严肃生活的泛娱乐化。演艺界个别人的不自律,负面新闻缠身,逐利不择手段,底线严重失守,极大败坏了当今的文化环境。因之形成的语言模式渗透到生活、教育,交流的各环节,使表达失去规范,使汉语失去含蓄蕴藉之美,造成诗歌的凝练范式失去语言基础的窘境。此三不能救。

仅择其要者列序证明。不学诗无以言,希望诗能走出低谷,重现汉唐雄风。


我家鹦鹉洲边住


现代诗歌的路在何方

现代诗歌和现代诗人的数量,浩如烟海,多如牛毛,远远超过了鼎盛时期的唐宋两代。可真正能让读者认可的著名诗人和经典作品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也许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现代诗歌完全割裂了传统。在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之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裂痕,让现代诗歌几乎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我们必须要问一问自己,中国现代诗歌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根究竟在哪里?不可否认的是自“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抛弃割裂了一些本该一脉传承的东西。诗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在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着。绝句,律诗的兴起和繁荣始于唐代。而唐中期则开始出现了相对自由和更大众化的词。早期的唐词,词牌的字数,形式甚至词牌的名字都还不太固定。象词牌《望江南》,后来又称《江南好》或《忆江南》,而《鹊踏枝》一直到北宋时,词人晏殊(宋真宗和仁宗时的宰相)嫌这个词牌名字不雅,才改为《蝶恋花》。但无论怎么改,诗歌的变革始终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而到了近代,诗歌却忽然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大飞跃,一下子将传统狠狠的抛在了九霄云外。从此,诗歌进入了一个无根可依的蛮荒时代。

现代诗是在模仿和借鉴“西洋诗”的状态下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先天不足。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自有其独特的特点。诗歌的魅力,不在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在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律和韵味。中西文化完全不同,这种韵律和韵味又怎么可能被完全复制呢?一些本来非常经典优美的外国诗歌,一旦翻译成中文诗,却变的味同嚼蜡,不再经典,原因就在于此。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那首著名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中表达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含义,怎样的情怀,历代说法不一,竟成了千古之谜。但这丝毫不影响诗歌的韵味、韵律,以及诗歌的经典。我想再高明的翻译家,恐怕也很难把这种玄妙的韵味完全复制到西洋文中吧。

那么何为诗歌的传统呢。笔者认为,诗歌的抒情,传情,诗歌的韵律,韵味,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这些都可看作是传统。散文断句分行后,它依然还是散文,味同嚼蜡的大白话排的再漂亮,它还是大白话。现在当务之急,不是诗人们互不相让 的在那里对骂,而是要静下心来,做一次真正的文化人,好好反省一下举步为艰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的根在哪里,现代诗歌的出路在哪里?幻想着完全复古,重走古典诗歌的老路,显然已不可能,想回也回不去了,因为我们已没有了那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按现在的路走下去,就必须花大力气,改良现代诗,逐步克服其固有的先天不足,逐步摸索和完善现代诗的一些基本规律或者是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毕竟,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过分追求诗歌的所谓自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笔者认为,现代诗歌即不必过分苛求古体诗的格律,却也不必一味地排斥古体诗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今人所写的古体诗同样可以算作现代诗的一个分支。诗和歌从来就是一家,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绝大部分诗都可以唱,唐宋词中的大部分,最初都是歌,以后才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而宋诗和元诗,之所以不及宋词和元曲一样受大众喜爱,原因也正是其中的大多数已完全脱离了音乐。所以,近代的一些歌词完全可以是非常优美的诗。如果经文人的慢慢改良,也完全可以是模版型的词牌。

现代诗和白话文,尽管都兴起于“五四”时期,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诗是完全割裂了传统,而白话文却与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今天的白话文,已彻底克服了五四时期的某些“西洋化”痕迹,完全成熟了起来。而现代诗尽管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岁月,却依然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根本看不到任何成熟的迹象。正因为这样,笔者在这里呼吁:现代诗人,现代学者们,静下心来,好好理一理思绪,想想现代诗该如何改良,如何尽快走向成熟期吧。

——让那些很白很白非常白的废话诗都见鬼去吧。

这是我几年前写在新浪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原文的题目是《浅谈现代诗歌》。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最后的那句很白很白非常白,摘自当代废话诗派的代表作。如有侵权,请在评论区留言,立即删除,并道歉。


博陆山人


这个问题扎心了老铁。相信没谁能够准确的告诉你谁能来拯救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在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期,而后忽然夭折,这不只是当代诗人的问题。诗歌的繁荣与社会的整体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我们又不能单纯的就认为是这个社会的浮躁情绪斩断了诗人们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在中国五言七律空前昌盛的唐朝,自唐初至唐末,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乱,诗歌都附和了那个时代,朝代虽逝,诗歌却永存于民族血液,以至千百年后我们仍能从诗歌中追忆那个无比辉煌的年代。从这个角度看,诗歌可以是一个时代人民情绪的记录者。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诗歌可以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绪的记录者,为什么不像唐诗宋词一样渗透进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里?我想只有先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知道当代诗歌式微的根本原因。

当代诗歌从根本上说是个舶来品,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多大了的国度,想要彻底融进民族血液里,如果一点儿阵痛都没有的话,那我们这几千年才真的是白过了。

当代诗歌不会因为某个诗人的突然崛起而崛起,也自然不会因为某一群诗人的式微而式微。当有一天,现代诗歌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解构它所在的时代的时候,拯救现代诗歌的一定不会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所以亲,别再问谁能拯救当代诗歌这样的傻问题了,说到底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让当代诗歌产生了不适应,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的国人自信力的空前膨胀,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当代诗歌太年轻,它一时承载不了我们悠久的文化底蕴。

当然啦,说现代诗歌走到了绝路有点儿危言耸听,保不齐又能绝处逢生,走出一条新路来,但那是适应了传统文化复苏带来的阵痛之后的事情了。以我们这个民族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的性格来看,应该也不会太久。所以亲,也许现代诗歌的下一次繁荣你还能赶上,努力创作吧,加油!


曲里香


诗歌需要拯救吗?看看网络,看看头条,每天有多少人在写诗论诗,好诗层出不穷,为什么去拯救,难道我们的诗歌要消亡吗?现代社会是自由发挥的年代,各种诗歌的题材出现也实属正常,好的优秀的就会走向光明,得到人们的认可,烂的坏的就会自己消亡,用不着任何人拯救,当然任何人也拯救不了,也没必要去'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