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聚焦武漢改革成效

長江日報融媒體10月23日訊(記者王雪)19日、22日,新華社、《瞭望》新聞週刊先後關注武漢優化營商環境系列舉措,報道稱“武漢正著力打造全國領先的營商軟環境,讓企業感受到審批快了,門檻低了,服務好了,吸引更多企業投資武漢”。

報道提及,2017年,武漢招商引資簽約總金額達到25828.9億元,274個億元以上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開業)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GDP比上年同期增長8.2%。

優化營商環境,武漢改革步伐不斷加大。報道介紹,今年4月,武漢市工商局推出“容缺審批”制度,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時限、減程序”。這項改革舉措不僅方便了企業、改善了營商環境,還激發了市場活力。僅1~6月,全市就新增市場主體90.6萬戶。

報道中提及這樣一則故事:一家企業辦事員小陳到位於武漢市民之家的工商窗口,辦理公司股東的股權出質登記。出質人與質權人約定於當天中午12時前完成股權質押的工商登記,否則將直接影響首筆款項的發放。武漢市工商局駐市民之家窗口首席代表黃燕幫他申請了“容缺受理”服務,當場辦理該公司的股權出質登記。

在深化改革的同時,武漢還派出“一百單八將”,化解企業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以企業和投資者訴求為風向標。哪裡問題突出,巡查‘尖兵’就劍指哪裡”,報道介紹,通過巡查,一批涉及營商環境的問題得到關注和解決。初步統計,各巡查組已接待和走訪企業、群眾14692批次,督辦解決企業問題2202個。同時,巡查組緊盯營商環境背後存在的作風及微腐敗問題,發現並移交問題線索372件,查處313人,其中黨政紀處分28人。在巡查工作的“護航”下,全市招商引資項目開工763個,開工率達到60.7%。

與此同時,武漢還使出全力留住人才。報道介紹,2017年,留漢創業、就業的大學生達30萬人,落戶15萬人。2017年以來,引進諾貝爾獎科學家6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92人,吸引30.1萬名大學畢業生留漢創業就業,人才總量達到240萬人。這些人才的留漢,也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庫,形成良性循環。

受訪專家認為,市場經濟是“候鳥經濟”,哪裡的營商環境優、投資成本低、服務質量好、辦事效率高,企業就會到哪裡發展,資源就會往哪裡聚集,人才就會向哪裡集結。當前,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再是資源、政策的比拼,而是營商環境的角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