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工作车辆行驶在港珠澳大桥上(2018年10月20日摄)

沉管成隧,跨海架梁,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伶仃洋的碧波之上。通车后,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将由约3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约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跨海桥梁工程,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整个建造期间,大桥的工地都不像一个施工场,而更像一个组装场。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大到隧道沉管、钢桥箱梁,小到逃生门板、污水过滤盖,全部在岸上工厂预制,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

然而,这些巨型“积木”的搭建并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高度达106米、重量超3000吨的钢塔在海上“空中转体90度”,再以高精度安装,国内外建桥史上前所未有;单节标准隧道沉管管节近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在海底环境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

港珠澳大桥的世界之最

1.世界总体跨度最长跨海大桥

全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2.世界上最长钢结构桥梁

主梁钢板用量达42万吨,相当于建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3.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这也是我国首条在外海建设的沉管隧道和当今世界范围内综合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沉管隧道之一。

4.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是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5.世界最重沉管

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对接而成,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是世界最重沉管。

6.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两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在215天内成岛,比传统抛石围堰工法施工效率提高近5倍,且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此外,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都是港珠澳大桥的靓丽成绩单。

图解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主体工程投资约480亿元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港珠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当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主体工程投资约480亿元。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桥头

为何选择“桥岛隧”建设方式

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公里,其中跨海段42公里。由于路线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同时又临近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使得该区域无法实现大跨径、高塔结构物,因此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选择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这就构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

桥塔“中国结”造型寓意团结

位于港珠澳大桥中段的青州航道桥,其桥塔被精心设计成了“中国结”的造型,尽管这给工程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但是依然被采用。港珠澳大桥不仅要密切港珠澳三地间的物理联系,还要加强三地人民的心理团结,“中国结”的寓意美好而深远。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中国结”造型桥塔

东人工岛预留旅游开发功能

两座隧道人工岛的基本功能是实现海上桥梁和隧道的顺利衔接,满足岛上建筑物布置需要,并提供基本掩护功能,保障主体建筑物的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营。其中,西人工岛功能以运营养护救援监控为主;如同一艘“白色巨轮”的东人工岛除运营养护救援功能外,还预留旅游开发使用功能。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港珠澳大桥香港段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桥梁界“珠穆朗玛峰”

数说“超级大桥”

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10月23日正式开通。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一组数字带你更好地了解这座“超级大桥”。

全长约55公里

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通车后,旅客从香港大屿山口岸人工岛出发,沿海岸一路前行12公里,就会抵达大桥东人工岛,再穿越6.7公里海底隧道,即可上升到距离海面达50米、有着“中国结”美誉的青州桥上。之后,在海面上御风而行22公里,经过美丽的“海豚塔”江海桥和“风帆塔”九洲桥,抵达珠澳海滨。全桥跨海段总长42公里。

120年设计使用寿命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标准。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提出了“港珠澳耐久性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防腐技术措施。在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梁钢板用量42万吨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科研队伍超过500人

2010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组成了超过500人的科研队伍,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中华白海豚“零伤亡”

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者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都在生态管控与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

桥面限速100公里/小时

隧道限速80公里/小时

通车后的港珠澳大桥,桥面限速100公里/小时,隧道限速80公里/小时,实行货车与小客车分道行驶。

文图/据新华社、央视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