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改革開放40年巨變:從「鋼的城」躍升爲「矽的城」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近日,武漢市委宣傳部與武漢市發改委聯合舉辦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首場活動。據武漢市發改委主任許甫林介紹,改革開放40年,武漢市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9.91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13410.34億元,提高了335倍。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40年來,武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鋼的城”到“硅的城”,再到現代產業體系之城,武漢正實現從老工業基地向先進製造業基地轉型、從科教重鎮向創新型城市躍升。回望這一歷史進程,不僅僅是一個個寫滿夢想與希望的人生,一段段鐫刻時代印痕的故事,更是陪伴、改變和影響著祖國40年的芳華。

一、改革開放40年:武漢向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邁進

武漢,這座歷史上因重工業而聞名的工業重鎮,正在悄然發生變革:在創新驅動下,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向著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充分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以自主創新掌握髮展主動權、提升動能轉換接續力,走出內陸特大中心城市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從“一鋼獨大”到“新三大引擎”,產業結構再升級

1979年7月,21歲的周智敏從學校畢業,分配到武漢鋼鐵廠工作,“當時進武鋼是年輕人的夢想。”

“武鋼一咳嗽,武漢就感冒”。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武漢佈局了一系列“武”字頭的重點項目,組建了一大批大學院所,推動武漢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偏重特別是“一鋼獨大”的弊端浮出水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越來越難走,產能過剩、出口受阻,產業迭代升級難成規模……1978年,武漢GDP居全國第十位,2002年跌落至第十四位。

一個誕生過“漢陽造”“江漢輪”,開啟中國近代工業之先河的工業重鎮,發展之路在哪裡?

回顧改革開放歷程,“創新”是武漢改革發展的關鍵詞,也是大武漢復興的驅動力。2004年,醞釀已久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升為國家戰略,武漢抓住機遇,向自主創新要發展,加速從老工業基地向先進製造業基地轉型。

2010年春天,作為武漢地標之一的武漢重型機床廠舊廠區拆除,在光谷佛祖嶺“從頭再來”。武重埋頭在盾構機、牙輪鑽機等“專機”領域自主研發,終於扭虧為盈,在重型機床行業中加快突圍。

老企業重獲生機的同時,新動能競相迸發。2001年,我國第一個專業化集群化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獲批。如今,這裡匯聚烽火科技、長飛光纖、華星光電、小米、聯想—MOTO等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知名企業,萬億元級的“芯屏端網”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漸具雛形。

從光谷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到武漢開發區的國家智能汽車基地,從東西湖區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到新洲區的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2007年以來,武漢先後獲建30多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循著“光谷”的發展模式及路徑,發展壯大、形成規模,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動力。今年3月以來,武漢幾乎每月都有一批總投資千億元左右的項目集中開工。

昔日的“一鋼獨大”,如今已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汽車、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生命健康等千億元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特別是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引領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三大引擎”。目前,武漢光纖光纜產量的國內、國際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66%和25%,激光產品國內佔有率超過50%。悄然之間,武漢已崛起為全球中小尺寸面板研發製造的高地。

2016年9月,周智敏辦理了退休手續,前往光谷一家信息技術公司任職。“武漢工業逐漸變‘輕’了,正在經歷經濟轉型,我也迎來個人事業發展的新機遇。”周智敏現在從事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研發,為一些老製造企業提供智能化服務。2017年,武漢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827家,居中部地區第一。

從科教“百花園”到產業“百果園”,增添經濟新動能

1981年1月,武漢成立全國首家科技中介服務公司,提出“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服務社會化”,同年8月,舉辦全國第一次技術交易會;

1983年,率先推進以“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為主要內容的“雙放”改革;

1987年,成立全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

……

坐擁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68名院士、130多萬在校大學生,武漢是全國聞名的智力密集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多次探索借力科研院所發展經濟,但由於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等問題,導致長期以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躺在櫃子裡睡大覺”,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只有20%。

如何把科教優勢變成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讓科創人員一朝致富,‘名利雙收’”。為解決“三權”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的問題,2012年,武漢率先出臺“黃金十條”,規定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團隊可得轉化收益的70%以上,高校院所科研人員下海,可保留崗位3至8年。2017年,武漢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工程”,促進科技與資本、與企業精準對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為扶持科技企業,武漢實施科技經費“撥改貸”,試點投貸聯動,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規模,1000多家科技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在全國首創“萌芽貸”,引導資本“輸血”創新創業實體經濟。

去年8月,武漢在全國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局,成立院士專家顧問團,著力提高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此外,還採取校地共建的方式成立14家工研院,市場運作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一年多來,武漢先後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高校舉辦大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校門,奔向市場。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的全球首個“即時判”北斗高精度警保聯動

智慧系統與兩家高科技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金額達10億元;華中科技大學樊寬軍教授等的“基於超導迴旋加速器的質子放療裝備”與有關企業協議簽約金額超10億元……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武漢探索實施“校友經濟”“城市合夥人”“大學生最友好城市”等模式,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走出了一條“科教培養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路子。2017年,大學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人數達30.1萬,比2012年增長約3倍;5300餘名知名校友帶來簽約項目350多個。

從漢正街搞活到光谷創業,改革創新壓茬幹

今年,78歲的盲人鄭舉選又成了漢正街上的焦點人物,訪客不斷。

1979年,武漢市恢復開放中斷了數十年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103名待業青年和社會無業人員經工商登記,成為全國首批個體經營者。鄭舉選就是其中之一,他用15元起家,成就了漢正街“盲俠神商”的創富神話。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集中體現了武漢精神。伴隨著改革大潮和新技術革命,1988年,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應運而生。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並逐步壯大成為光電子、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產業“三足鼎立”的高新產業聚集地,成為知名的創業創富“新碼頭”——中國光谷。

29歲的王星澤是光谷眾多創業者中的佼佼者。去年8月,他從美國留學回來,創立合刃科技,開發新一代機器視覺傳感器和相應的整套人工智能系統。3個月後獲得光谷“3551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冠軍,攬得百萬元大獎。

昔日,鄭舉選們選擇漢正街創業看重的是管理“放開”,而如今,王星澤們選擇光谷看重的是服務“跟上”。“那時候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放開一個口子,市場便迸發無限活力。”武漢市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姚蓮芳說,如今要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必須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

從“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窗口辦完事”的行政審批改革,到創立“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審批服務模式;從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開展人才計劃,到成立招才局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從創設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委員會,到開展“千名局級幹部聯繫服務千家企業”活動……

一項項改革措施,從光谷推向全武漢,政府由“裁判員”向“服務員”轉變,推動企業逐步成為市場創新主體,激活大學院所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政策鏈在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作用下,逐漸聚合成較完善的創新治理體系,奏響自主創新的大合唱。

東湖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湖北自貿區……牢牢聚集國家戰略,武漢近年來在創新發展道路上堅定前行。到2017年底,武漢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家,光谷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59家。

二、重塑輝煌,“新武漢造”崛起致敬改革開放40年

100多年前張之洞督鄂,開武漢乃至中國大規模發展近代製造業之先河,“漢陽造”名動天下。新中國建立之初,武鋼、武重等一批“武字頭”企業奠定中國工業重鎮基石,“武漢造”強勢崛起。改革開放以來,武漢製造業踏上覆興之路,只為更高、更精、更強、更好,“新武漢造”百花齊放。

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質量”取代“高增長”,成為時代主旋律。事實上,通過梳理不難發現,那些在各個領域代表“武漢製造”高度的企業(品牌),無不始終堅守“高質量”這一內核。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節點,回溯“武漢製造”高質量發展路徑,向這個偉大的時代致敬。

“武漢製造”的天空群星閃耀

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那一年,武漢鐵工廠(武漢洗衣機廠的前身)開始研製洗衣機。

武漢鐵工廠之前研製過射釘槍、空調壓縮機,均告失敗。或許是藉助了改革開放的“神奇魔力”,只用了一年時間,第一臺單缸洗衣機就試製成功。1980年,漢產洗衣機完成技術測試和鑑定,各項技術指標達到輕工部部頒標準。日後享譽全國的“武漢三朵花”之一的“荷花”自此綻放,而另外兩朵是紅山花電風扇和一枝花洗衣粉。

上世紀80年代,荷花洗衣機和長江音響、鶯歌彩電等武漢家電品牌一起叫響大江南北。鼎盛時期,荷花洗衣機年產30萬臺,產品供不應求,需憑票排隊購買,併成為全國十大洗衣機品牌之一,而雙缸洗衣機產量曾在全國排名前三。

80年代末,包括荷花洗衣機在內,改革開放後問世的首批武漢名牌中的一部分陸續開始走下坡路,但“武漢製造”的星空並未因此黯淡。

改革開放十週年之際,東湖高新區創建成立。此後三十年,長飛光纖、烽火科技、華工科技、人福醫藥等“武漢製造”品牌批量從這裡走向全國乃至全球。

在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分水嶺的1992年,改革開放開始全面提速。同年,武漢市發出《關於武漢轎車產業開發區建設與管理若干規定的通知》,迎接即將到來的屬於大武漢的“汽車時代”。

次年,中法合資神龍汽車公司在武漢開發區開工建設武漢工廠。這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因車而興。再過十年,神龍公司的中方股東東風汽車公司把總部搬到了武漢開發區。2017年,東風汽車以412萬輛的銷量穩居國內行業第二。東風汽車也成為“武漢製造”的重要領軍者,在其帶領下,汽車成為武漢排名第一的千億產業。

1995年,神龍汽車武漢工廠總裝車間第一輛調試車下線。也是這一年,20歲的重慶小夥周富裕在武漢開始創業之路。彼時的他不曾想過,他後來創立的“周黑鴨”會成為這座城市遞向世界的一張“美食名片”。

儘管武漢催生了蔡林記熱乾麵、老通城豆皮、精武鴨脖等眾多聞名全國的特色美食,但真正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並在全國大規模擴張的,還是年輕的休閒食品三劍客——周黑鴨、良品鋪子和仟吉。

三劍客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進入自己的“主場時間”。周富裕為周黑鴨門店選址時首先鎖定武廣商圈。無獨有偶,楊紅春也把良品鋪子的第一家門店開在了武廣對面。

如果說汽車、光電子、高端裝備製造等帶給人們工業時代的厚重感,那麼休閒食品就顯得極富生活情趣。正是它們的組合與互補,令“武漢製造”的天空更加豐富、精彩。

五大千億產業定盤,食品業“快進”

談及“武漢製造”,武鋼是繞不開的話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這家特大型央企一直扮演著“武漢製造”旗手的角色,直到2010年,才被東風領銜的汽車產業超越。

2016年,寶鋼與武鋼合併。寶鋼更名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重組後的母公司,武鋼整體無償劃入,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不過,武鋼的“離去”沒有在本地引起太大震動,因為“武漢製造”這艘鉅艦的整體結構與動能已經發生鉅變。

從2010年開始,武漢幾乎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時至今日,全市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菸草、能源及環保等五大千億產業。

五大產業壓艙、定盤,“武漢製造”抗擊風浪能力大增。與此同時,更多的新動能正在孕育之中。

2017年11月4日-7日,首屆國際航聯世界飛行者大會在漢南通航機場成功舉辦。這座國內頂級的通用航空機場,擁有全球最大的單體通航機庫,包括武漢造直升機在內的一批重點產業項目也依託機場佈局建設。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世界飛行者大會開幕的前一天,首架武漢造輕型飛機“領航者”(SL600)在位於黃陂的卓爾航空工業武漢基地下線。兩個多月後,定價198萬元的“領航者”就一次拿到100架的訂單。

挾九省通衢之利,武漢發展通航產業優勢明顯,有望快速培育出又一個千億產業。

而以總投資超過30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為引領,光谷正在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建設,打造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民以食為天。伴隨著生活水準的日益提升與商品供應的極大豐富,人們對於衣食住行,特別是其中的“吃”,有了更高質量和更個性化的需求。

統計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我國食品工業表現出平穩、快速的發展態勢。2003年以來,食品工業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4.4%,高出製造業整體增速約10個百分點。周黑鴨、良品鋪子、仟吉等均起步並飛速成長於這一時期。

在休閒零食“第四餐化”趨勢下,這一細分板塊在2017年食品飲料板塊中增長最為快速。我國目前休閒零食年銷量已破萬億元,並將保持20%以上的複合增速,有望在2020年突破2萬億元銷量。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10-15年內佔到我國消費者食品支出的20%。

2017年5月,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負責人在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作了關於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應夯實食品產業基礎,提高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食品產業已成為武漢工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形成以東西湖國家級食品加工區、漢陽黃金口、新洲汪集、黃陂武湖等食品產業集群。全市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中普遍推行現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80%以上獲得HACCP或ISO22000等質量體系認證,培育出一批如周黑鴨、仟佶、良品鋪子等走向全國的“武漢製造”品牌。

高質量初心助推“武漢製造”崛起

武漢大學研究生艾路明畢業後和6位同學湊了2000元,註冊成立當代生化技術研究所,如今當代集團總資產約300億元。

湖北省電力實驗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立辭職下海創立高德紅外,打破西方40年封鎖研製出“中國紅外芯”。

國營武漢鍋廠老廠長陳厚忠帶領職工完成企業改制,轉型造出馳名全國的“金牛管”。

重慶山區青年周富裕在武漢開創“滷食王國”,公司2016年在港交所上市,成為武漢食品行業第一股。

條條大路通羅馬。探尋四十年來“武漢製造”崛起路徑,首先要歸功於改革開放這個超級風口創造出來的無限可能。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圍繞高質量發展,各方凝心聚力,各展所長。

聚焦到食品行業,國家、省、市相關部門都給予了高度關注。

2016年4月,國家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組赴湖北開展檢查,並走進周黑鴨等知名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深入瞭解食品安全責任制和全程監管制度落實情況,對武漢市食品安全工作表示高度認可。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於2011年確定每年舉辦全國食品安全宣傳週活動。針對今年食品安全周的主題“尚德守法,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 7月17日,武漢市發改委、市農委、市食藥監局等部門舉辦食品安全知識普及、群眾現場快檢等相關活動。市食安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下,2017年武漢榮膺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2018年,市政府將“鞏固提升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建設水平”納入工作報告。全市將繼續圍繞食品農產品源頭治理、食品“三小”、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等方面實施八大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武漢食品安全整體保障水平,讓人民群眾共享食品安全建設水平的發展成果。

這只是一個縮影。諸多相關政府部門同樣功不可沒。

各項外因齊備,內因將起到決定性作用。對“武漢製造”的佼佼者而言,內因最終歸結為一句話:堅守高質量初心。

首先是高標準守住質量底線。

因為食品直接入口,對質量的要求最為嚴苛。周黑鴨對供應鏈、生產線及所有銷售渠道均採取嚴格的質量控制——原材料從源頭直採,全程可監察並追溯,連分割規格都有講究,如鴨脖長短誤差有明確要求,鎖骨必須附有一定厚度的鴨肉等;車間空氣潔淨度達到藥企級別。周富裕說:“‘食’=‘人’+‘良’,這是老祖宗對所有食品生產者的告誡,做食品的人,必須講良心。”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良品鋪子對食品安全的認知一樣樸素且堅定。“良品鋪子”是從300多個名字中挑選出來的。這4個字確定下來,意味著創業團隊對這項工作的思想統一了——憑良心,做出最好品質的休閒食品,成為大家都喜歡的鋪子。

然後是通過創新提升附加值。

從2013年開始,東風公司就著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已實現自動泊車、智能輔助駕駛、自主式自動駕駛、網聯式自動駕駛等功能。今年4月18日,東風自動駕駛2.0樣車獲得由重慶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頒發的路測牌照。東風公司成為獲頒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首批車企之一,成為湖北省範圍內獲得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的首家整車廠商。五天後,東風品牌戰略發佈,“百度DuerOS賦能的AI車機系統——東風風神WindLink3.0”、東風eπ新能源高性能轎跑概念車也同步推出,智慧東風為企業升級指明瞭方向。

為了最大程度保留散裝的風味、降低產品在散裝狀態下容易被二次汙染的風險,周黑鴨研發並推出“氣調包裝”產品,掀起了熟滷製品行業的“包裝革命”。2015年由周黑鴨參與制定的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熟滷製品氣調包裝要求》發佈實施,帶動了肉鴨養殖、滷鴨加工行業規範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目前,不僅湖北,全國眾多熟滷製品企業也紛紛採用氣調包裝,消費者從最初對氣調鎖鮮裝的不熟悉、不接受,到如今認準氣調鎖鮮裝才放心購買食用。

此外,周黑鴨推出了冬天也能吃的小龍蝦“聚一蝦”,並創新研發蔬菜口味;打造會員體驗店,顧客可以坐在店裡喝咖啡……不斷嘗試新玩法,希望營造不同的場景和調性,貼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朝向百年老店的路該怎麼走

今年3月12日,“知音號”與漢口二廠聯合召開發佈會,讓1921年在武漢誕生的“和利”汽水重出江湖。這款檸檬海鹽味汽水,喚醒了老武漢心中的童年記憶,也讓眾多年輕人驚歎:原來武漢人在將近一百年前就喝過汽水了!

一瓶小小的汽水,折射出人們對於百年老店的推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武漢真正意義上的百年老店寥寥無幾。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杭州的馬雲說過:“阿里巴巴的目標是要成為102年的企業。”武漢的周富裕也期望,周黑鴨做成百年老店、百年品牌。

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激盪四十年裡成長起來的“武漢製造”企業(品牌),距離百年老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漫長的路,怎樣才能走過?

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不會動搖,營商環境也會不斷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在排除外因干擾的前提下,堅守初心與堅持創新等量齊觀。

改革開放全面提速的1992年,《每週質量報告》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這個巧合似乎在提示:提速之時,莫忘提質。

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的2016年,市政府印發的《武漢製造2025行動綱要》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為本,質量為先。

回望過去,儘管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周富裕很慶幸,自己和周黑鴨,還有千千萬萬的民營企業,都趕上了好時代。眺望未來,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搶抓發展機遇,仍是不二選擇。“人們對於美好生活還有很多向往,需要我們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來幫助他們實現。”他說。

四十年前,沒有人能預見到今天的美好,正如今天無法預知將來的可能。“武漢製造”只用繼續向前,因為——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三、武漢吉慶街40年印記:演繹一段民俗傳奇

吉慶街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短短170米的街道,經由作家的藝術加工,遊客的口口相傳,吉慶街一度成為武漢民間文化的一個符號。改革開放40年來,吉慶街用排擋和民間藝人,演繹了一段武漢的民俗傳奇。

浪漫大氣都市文化

吉慶街早在1930年就正式獲名,當時茶文化盛行,吉慶街以茶樓酒肆最傳漢口神韻 。是時,九省商賈,絡繹往來,市井細民,芸萃其中;戲曲笙歌,雜耍遊藝,無時不秀,無處不聞,儼然之浪漫大氣都市文化 。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而吉慶街的飲食夜市則自發形成於80年代末,由於武漢火爐的天氣,晚間總是集聚了一些納涼的居民,一些有經營頭腦的小商販就在街邊支起了小攤,賣一些涼菜和啤酒,加上附近大智門火車站帶來的人流,慢慢就行成了小有名氣的夜市小吃。

街角巷尾,牽一根電線,燃起白熾燈,支起一塊篷布,架起簡易的爐灶,擺上兩張自家的竹床,配幾隻小凳,就有人前來就著油炸臭乾子蘸辣醬,外加幾樣滷味涼菜下酒。這種小酌在武漢還有個通行的名稱:靠杯酒。三五個朋友坐在竹床旁,喝靠杯酒,一瓶散裝白酒只賣一塊三角五,俗稱為“135”。十來米寬的吉慶街狹窄偏靜,靠杯酒悄然蔓延到整個小街。

此時的中國正是個體經濟迅猛發展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私營業主加入了吉慶街宵夜的隊伍,他們租下週邊店面,開始規模化經營。

當時還是商務飯店廚師的陳勇放棄了鐵飯碗,成為最早在吉慶街生根的一批商戶。“當時吉慶街的生意好的不得了,大家眼紅就街坊帶街坊,開始做起了宵夜生意。”陳勇說:“當時在國營飯店當廚師一個月才500多,在吉慶街開了餐館,收入直接就翻了翻。”

老吉慶街最老炮的則應算是芳芳菜館。高老闆從在自家竹床上擺花生攤,一步一步慢慢擴張成為老吉慶街上最大的餐館。高老闆說:“吉慶街最熱鬧的時候,一天要翻檯四五百桌,最好的時候,一個月我們可以賣100萬。”

當時形成了以吉慶街為中心、包括鄰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內的宵夜大排檔市場。吉慶街由一條短短170米的小街發展成為了全國最具特色的露天宵夜排檔市場,各類餐飲和露天攤點30餘家、活躍在吉慶街各類街頭藝人300多人。

武漢市民文化的象徵

吉慶街的宵夜記憶,開始於遙遠的八十年代中後期。90年代進入鼎盛。然而令吉慶街宵夜聞名全國的並不是吃食,而是包羅萬象的街頭藝人。

最高峰的時候,活躍在吉慶街各類街頭藝人達300多人。吉慶街民間“四大天王”—— “老通城”“麻雀”“瀟灑”“黃瓜”,四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吉慶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人們常說,吉慶街有兩張牌:特色小吃和民間藝人的吹拉彈唱表演。而在吉慶街,這兩者又是分不開的。一邊觀看藝人表演,一邊品嚐風味小吃,已經定格成為大多數人對吉慶街的印象。

1997年前後,武漢市江岸區政府斥資5000餘萬對街區進行全面改造。時至1998年,吉慶街開始火爆。2001年,池莉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生活秀》的熱播,更是讓武漢的吉慶街名揚全國。

“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是武漢流傳在外的美食名片,吉慶街再一次作為武漢市民文化的象徵走向全國市場,成為武漢市的又一招牌。

一條小街,一個城市的變遷

隨著時代的發展,吉慶街的原始、喧鬧與髒亂終究與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相矛盾,特別是過江隧道的建設對吉慶街的交通阻斷,2009年江岸區政府對吉慶街採取了易地重建的辦法,並按照現代商業和文化的要求重新設計規劃吉慶街的建築形態和商業佈局,並稱之為“吉慶民俗街”。

2011年,新吉慶街揭開面紗。它以紅、白、黑三色為主色調,屋頂全部由瓦片鋪蓋而成,灰色水磨石牆面,紅色磚牆,弧形屋頂,走廊配寶瓶柱造型,帶著典型的老漢口建築風格。2016年12月,封閉兩年的中山大道正式開街,新吉慶街也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了提檔升級,增加了漢味文化的氛圍裝飾,引進了武漢本土老字號美食和特色市井小吃。

“漢味美食、民俗文化、荊楚演繹、老街旅遊。”談到新吉慶街的改造,武漢吉慶街民俗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鬍鳳枝認為最關鍵的就是這十六個字。新吉慶街將分區域呈現出美食、創意、館藏三大功能,將從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著眼,讓遊人欣賞到最地道的漢派民俗技藝,全方位體驗漢味民俗文化。作為漢派風情街,它要使天下游客都能體味到吉慶街“最武漢”。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在漢味美食上,新吉慶街以老字號為突破口,引進了老通城、四季美、蔡林記、汪玉霞、老萬城等9家武漢老店,老字號的扎堆效應給吉慶街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人氣,不僅增添了屬於其本身的文化積澱,也將最具代表性的漢味美食進行了體現。

重新開街,吉慶街的管理團隊清醒的認識到,吉慶街不僅要做美食,更要做文化,要把吉慶街打造成為一個有民俗文化特色、有武漢地方文化特色的旅遊特色街區。

吉慶街在氛圍裝飾上結合建築特色,增加了楚文化風,打造了武漢符號的“武漢話”方言文化牆,再現了老吉慶街市井風情的宵夜群雕。同時建立非遺文化及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集市,如今整齊且極具民俗特色的花車非遺手工藝集市已成為中山大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除此之外,在保留原有民間藝人的吹拉彈唱的同時,更是打造了百姓大舞臺。邀請湖北眾多名家來吉慶街現場演出,湖北大鼓、楚劇、變臉、口技等傳統節目層出不窮。開街至今,吉慶街一直在開展以湖北地區為特色的曲藝表演,讓吉慶民俗街始終流淌著歡歌笑語,洋溢著天天過佳節的氣氛。

由最初的茫茫水域發展成為今日聞名全國的飲食文化街,吉慶街的發展始終與時代的步伐緊密相連。吉慶街的每一步發展總是緊隨著武漢城市發展步伐,並折射出整個武漢的變化。

一條小街,實際上記錄著的是一個城市的變遷。吉慶街伴隨著改革開發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長,新吉慶街重新散發出她原有的盎然生機,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自有其奧秘所在。

四、從數據看改革開放鉅變:40年來武漢GDP增長了335倍

10月28日,記者從武漢市“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首場報告會上獲悉,改革開放40年,武漢經濟發展實現了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335倍,人均生產總值2017年達到1834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躍升至高收入水平行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0倍。

武漢改革開放40年鉅變:從“鋼的城”躍升為“硅的城”

武漢市發改委在報告中介紹,改革開放40年,武漢市國民經濟不僅增長速度快,而且持續時間長,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了大跨越,武漢地區生產總值在40年內增長了335倍。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9.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3410.3億元,年均增長11.7%,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2.1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

人均生產總值在40年內增加了167倍,從1978年的735元增長到2017年的123831元,年均增長10%。按匯率折算,1995年武漢人均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達到1030美元,比全國提前7年達到這個平均水平。2008年過5000美元,2011年過10000美元,2017年達到1834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實現由低收入水平躍升至高收入水平行列。

同時,武漢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47.4%上升到2017年的80%,上升了32.6個百分點,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人口吸納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555.1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1089.3萬人,淨增534.2萬人,年均增加13.7萬人。

2017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405元,比1978年的359元增長120倍,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0887元,比1978年的140元增長148倍,年均增長13.7%。

對於推進武漢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路徑,市發改委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

合理引導預期,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擴大有效投資。市發改委作為投資主管部門,發展改革系統要管好投資、優化投資。要把促投資和補短板深度結合起來,把握好投資的方向和重點,堅決剎住無效、低效、盲目重複投資,圍繞經濟結構中的短板來擴大有效投資,著力推進投資質量。著力培育“四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商業模式)成長,著眼於消費升級培育新產業,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就是改善民生,也是發展的最終目標。“因此,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註重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市發改委負責人說。

延伸閱讀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光谷已經成為未來的一個象徵

10月20日,在2018中外企業家光谷峰會上,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表示:

這是我第六次來到武漢,很高興在武漢見到許多老朋友,法國的老朋友和中國的老朋友。

中國光谷在30年之內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現在我們可以說光谷在歐洲都享有盛譽,因為這裡聚集了非常優秀的人才和企業。武漢的人才是武漢最大的財富,也是在漢外資企業的巨大保障,這也是很多歐洲企業、法國企業來光谷發展的原因。現有光谷已入駐800多家外資企業,已經有100多家法國企業入駐,這是一個企業家聚集的勝地,光谷已經成為未來的一個象徵。

武漢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經濟和科技重鎮,法國人喜歡武漢,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一切,在整個世界中都非常重要。當我們說到高新技術產業,大家知道法國的標誌雪鐵龍、雷諾等企業在武漢有很好的發展,不僅僅是汽車產業,也有很多智能相關的新技術產業。現在世界最關注的人工智能,無人汽車,武漢光谷也有,相信未來可以對於明天駕駛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

除了在汽車領域的合作,中法在生態領域、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在能源領域、在教育領域也都有合作,中法合作已經在各個領域展開。在武漢可以找到非常優秀的法國建築師,比如我的好朋友嵐明。未來中國和法國的合作,中國和歐洲的合作將會是多方面的,自然科學、人文尤其還有醫學領域。(本版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