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近日,武汉市委宣传部与武汉市发改委联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首场活动。据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介绍,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9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34亿元,提高了335倍。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来,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钢的城”到“硅的城”,再到现代产业体系之城,武汉正实现从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从科教重镇向创新型城市跃升。回望这一历史进程,不仅仅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一段段镌刻时代印痕的故事,更是陪伴、改变和影响着祖国40年的芳华。

一、改革开放40年:武汉向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武汉,这座历史上因重工业而闻名的工业重镇,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在创新驱动下,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向着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提升动能转换接续力,走出内陆特大中心城市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从“一钢独大”到“新三大引擎”,产业结构再升级

1979年7月,21岁的周智敏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厂工作,“当时进武钢是年轻人的梦想。”

“武钢一咳嗽,武汉就感冒”。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武汉布局了一系列“武”字头的重点项目,组建了一大批大学院所,推动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偏重特别是“一钢独大”的弊端浮出水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越来越难走,产能过剩、出口受阻,产业迭代升级难成规模……1978年,武汉GDP居全国第十位,2002年跌落至第十四位。

一个诞生过“汉阳造”“江汉轮”,开启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的工业重镇,发展之路在哪里?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创新”是武汉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大武汉复兴的驱动力。2004年,酝酿已久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为国家战略,武汉抓住机遇,向自主创新要发展,加速从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型。

2010年春天,作为武汉地标之一的武汉重型机床厂旧厂区拆除,在光谷佛祖岭“从头再来”。武重埋头在盾构机、牙轮钻机等“专机”领域自主研发,终于扭亏为盈,在重型机床行业中加快突围。

老企业重获生机的同时,新动能竞相迸发。2001年,我国第一个专业化集群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获批。如今,这里汇聚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华星光电、小米、联想—MOTO等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知名企业,万亿元级的“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渐具雏形。

从光谷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到武汉开发区的国家智能汽车基地,从东西湖区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到新洲区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07年以来,武汉先后获建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循着“光谷”的发展模式及路径,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今年3月以来,武汉几乎每月都有一批总投资千亿元左右的项目集中开工。

昔日的“一钢独大”,如今已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汽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千亿元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三大引擎”。目前,武汉光纤光缆产量的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6%和25%,激光产品国内占有率超过50%。悄然之间,武汉已崛起为全球中小尺寸面板研发制造的高地。

2016年9月,周智敏办理了退休手续,前往光谷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任职。“武汉工业逐渐变‘轻’了,正在经历经济转型,我也迎来个人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周智敏现在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为一些老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2017年,武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居中部地区第一。

从科教“百花园”到产业“百果园”,增添经济新动能

1981年1月,武汉成立全国首家科技中介服务公司,提出“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服务社会化”,同年8月,举办全国第一次技术交易会;

1983年,率先推进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双放”改革;

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

……

坐拥89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68名院士、130多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闻名的智力密集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多次探索借力科研院所发展经济,但由于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躺在柜子里睡大觉”,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

如何把科教优势变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让科创人员一朝致富,‘名利双收’”。为解决“三权”管理不配套、不合理的问题,2012年,武汉率先出台“黄金十条”,规定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可得转化收益的70%以上,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2017年,武汉探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精准对接,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扶持科技企业,武汉实施科技经费“拨改贷”,试点投贷联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1000多家科技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全国首创“萌芽贷”,引导资本“输血”创新创业实体经济。

去年8月,武汉在全国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院士专家顾问团,着力提高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此外,还采取校地共建的方式成立14家工研院,市场运作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一年多来,武汉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举办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一大批科研成果走出校门,奔向市场。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团队的全球首个“即时判”北斗高精度警保联动

智慧系统与两家高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金额达10亿元;华中科技大学樊宽军教授等的“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与有关企业协议签约金额超10亿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武汉探索实施“校友经济”“城市合伙人”“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等模式,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走出了一条“科教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路子。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人数达30.1万,比2012年增长约3倍;5300余名知名校友带来签约项目350多个。

从汉正街搞活到光谷创业,改革创新压茬干

今年,78岁的盲人郑举选又成了汉正街上的焦点人物,访客不断。

1979年,武汉市恢复开放中断了数十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经工商登记,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郑举选就是其中之一,他用15元起家,成就了汉正街“盲侠神商”的创富神话。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集中体现了武汉精神。伴随着改革大潮和新技术革命,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并逐步壮大成为光电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三足鼎立”的高新产业聚集地,成为知名的创业创富“新码头”——中国光谷。

29岁的王星泽是光谷众多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去年8月,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创立合刃科技,开发新一代机器视觉传感器和相应的整套人工智能系统。3个月后获得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冠军,揽得百万元大奖。

昔日,郑举选们选择汉正街创业看重的是管理“放开”,而如今,王星泽们选择光谷看重的是服务“跟上”。“那时候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放开一个口子,市场便迸发无限活力。”武汉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姚莲芳说,如今要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必须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从“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办完事”的行政审批改革,到创立“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服务模式;从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人才计划,到成立招才局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从创设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委员会,到开展“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

一项项改革措施,从光谷推向全武汉,政府由“裁判员”向“服务员”转变,推动企业逐步成为市场创新主体,激活大学院所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作用下,逐渐聚合成较完善的创新治理体系,奏响自主创新的大合唱。

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湖北自贸区……牢牢聚集国家战略,武汉近年来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到2017年底,武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家,光谷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59家。

二、重塑辉煌,“新武汉造”崛起致敬改革开放40年

100多年前张之洞督鄂,开武汉乃至中国大规模发展近代制造业之先河,“汉阳造”名动天下。新中国建立之初,武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奠定中国工业重镇基石,“武汉造”强势崛起。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制造业踏上复兴之路,只为更高、更精、更强、更好,“新武汉造”百花齐放。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取代“高增长”,成为时代主旋律。事实上,通过梳理不难发现,那些在各个领域代表“武汉制造”高度的企业(品牌),无不始终坚守“高质量”这一内核。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节点,回溯“武汉制造”高质量发展路径,向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武汉制造”的天空群星闪耀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那一年,武汉铁工厂(武汉洗衣机厂的前身)开始研制洗衣机。

武汉铁工厂之前研制过射钉枪、空调压缩机,均告失败。或许是借助了改革开放的“神奇魔力”,只用了一年时间,第一台单缸洗衣机就试制成功。1980年,汉产洗衣机完成技术测试和鉴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轻工部部颁标准。日后享誉全国的“武汉三朵花”之一的“荷花”自此绽放,而另外两朵是红山花电风扇和一枝花洗衣粉。

上世纪80年代,荷花洗衣机和长江音响、莺歌彩电等武汉家电品牌一起叫响大江南北。鼎盛时期,荷花洗衣机年产30万台,产品供不应求,需凭票排队购买,并成为全国十大洗衣机品牌之一,而双缸洗衣机产量曾在全国排名前三。

80年代末,包括荷花洗衣机在内,改革开放后问世的首批武汉名牌中的一部分陆续开始走下坡路,但“武汉制造”的星空并未因此黯淡。

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此后三十年,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华工科技、人福医药等“武汉制造”品牌批量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在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分水岭的1992年,改革开放开始全面提速。同年,武汉市发出《关于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建设与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迎接即将到来的属于大武汉的“汽车时代”。

次年,中法合资神龙汽车公司在武汉开发区开工建设武汉工厂。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因车而兴。再过十年,神龙公司的中方股东东风汽车公司把总部搬到了武汉开发区。2017年,东风汽车以412万辆的销量稳居国内行业第二。东风汽车也成为“武汉制造”的重要领军者,在其带领下,汽车成为武汉排名第一的千亿产业。

1995年,神龙汽车武汉工厂总装车间第一辆调试车下线。也是这一年,20岁的重庆小伙周富裕在武汉开始创业之路。彼时的他不曾想过,他后来创立的“周黑鸭”会成为这座城市递向世界的一张“美食名片”。

尽管武汉催生了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豆皮、精武鸭脖等众多闻名全国的特色美食,但真正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在全国大规模扩张的,还是年轻的休闲食品三剑客——周黑鸭、良品铺子和仟吉。

三剑客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进入自己的“主场时间”。周富裕为周黑鸭门店选址时首先锁定武广商圈。无独有偶,杨红春也把良品铺子的第一家门店开在了武广对面。

如果说汽车、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带给人们工业时代的厚重感,那么休闲食品就显得极富生活情趣。正是它们的组合与互补,令“武汉制造”的天空更加丰富、精彩。

五大千亿产业定盘,食品业“快进”

谈及“武汉制造”,武钢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家特大型央企一直扮演着“武汉制造”旗手的角色,直到2010年,才被东风领衔的汽车产业超越。

2016年,宝钢与武钢合并。宝钢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武钢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不过,武钢的“离去”没有在本地引起太大震动,因为“武汉制造”这艘巨舰的整体结构与动能已经发生巨变。

从2010年开始,武汉几乎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时至今日,全市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等五大千亿产业。

五大产业压舱、定盘,“武汉制造”抗击风浪能力大增。与此同时,更多的新动能正在孕育之中。

2017年11月4日-7日,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在汉南通航机场成功举办。这座国内顶级的通用航空机场,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通航机库,包括武汉造直升机在内的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也依托机场布局建设。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世界飞行者大会开幕的前一天,首架武汉造轻型飞机“领航者”(SL600)在位于黄陂的卓尔航空工业武汉基地下线。两个多月后,定价198万元的“领航者”就一次拿到100架的订单。

挟九省通衢之利,武汉发展通航产业优势明显,有望快速培育出又一个千亿产业。

而以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为引领,光谷正在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建设,打造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民以食为天。伴随着生活水准的日益提升与商品供应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特别是其中的“吃”,有了更高质量和更个性化的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食品工业表现出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3年以来,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4.4%,高出制造业整体增速约10个百分点。周黑鸭、良品铺子、仟吉等均起步并飞速成长于这一时期。

在休闲零食“第四餐化”趋势下,这一细分板块在2017年食品饮料板块中增长最为快速。我国目前休闲零食年销量已破万亿元,并将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有望在2020年突破2万亿元销量。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10-15年内占到我国消费者食品支出的20%。

2017年5月,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在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应夯实食品产业基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食品产业已成为武汉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以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汉阳黄金口、新洲汪集、黄陂武湖等食品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中普遍推行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80%以上获得HACCP或ISO22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出一批如周黑鸭、仟佶、良品铺子等走向全国的“武汉制造”品牌。

高质量初心助推“武汉制造”崛起

武汉大学研究生艾路明毕业后和6位同学凑了2000元,注册成立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如今当代集团总资产约300亿元。

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立辞职下海创立高德红外,打破西方40年封锁研制出“中国红外芯”。

国营武汉锅厂老厂长陈厚忠带领职工完成企业改制,转型造出驰名全国的“金牛管”。

重庆山区青年周富裕在武汉开创“卤食王国”,公司2016年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武汉食品行业第一股。

条条大路通罗马。探寻四十年来“武汉制造”崛起路径,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个超级风口创造出来的无限可能。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高质量发展,各方凝心聚力,各展所长。

聚焦到食品行业,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2016年4月,国家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赴湖北开展检查,并走进周黑鸭等知名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深入了解食品安全责任制和全程监管制度落实情况,对武汉市食品安全工作表示高度认可。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确定每年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针对今年食品安全周的主题“尚德守法,食品安全让生活更美好”, 7月17日,武汉市发改委、市农委、市食药监局等部门举办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群众现场快检等相关活动。市食安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2017年武汉荣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18年,市政府将“巩固提升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水平”纳入工作报告。全市将继续围绕食品农产品源头治理、食品“三小”、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等方面实施八大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武汉食品安全整体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食品安全建设水平的发展成果。

这只是一个缩影。诸多相关政府部门同样功不可没。

各项外因齐备,内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对“武汉制造”的佼佼者而言,内因最终归结为一句话:坚守高质量初心。

首先是高标准守住质量底线。

因为食品直接入口,对质量的要求最为严苛。周黑鸭对供应链、生产线及所有销售渠道均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原材料从源头直采,全程可监察并追溯,连分割规格都有讲究,如鸭脖长短误差有明确要求,锁骨必须附有一定厚度的鸭肉等;车间空气洁净度达到药企级别。周富裕说:“‘食’=‘人’+‘良’,这是老祖宗对所有食品生产者的告诫,做食品的人,必须讲良心。”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良品铺子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一样朴素且坚定。“良品铺子”是从300多个名字中挑选出来的。这4个字确定下来,意味着创业团队对这项工作的思想统一了——凭良心,做出最好品质的休闲食品,成为大家都喜欢的铺子。

然后是通过创新提升附加值。

从2013年开始,东风公司就着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已实现自动泊车、智能辅助驾驶、自主式自动驾驶、网联式自动驾驶等功能。今年4月18日,东风自动驾驶2.0样车获得由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颁发的路测牌照。东风公司成为获颁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首批车企之一,成为湖北省范围内获得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首家整车厂商。五天后,东风品牌战略发布,“百度DuerOS赋能的AI车机系统——东风风神WindLink3.0”、东风eπ新能源高性能轿跑概念车也同步推出,智慧东风为企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散装的风味、降低产品在散装状态下容易被二次污染的风险,周黑鸭研发并推出“气调包装”产品,掀起了熟卤制品行业的“包装革命”。2015年由周黑鸭参与制定的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熟卤制品气调包装要求》发布实施,带动了肉鸭养殖、卤鸭加工行业规范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不仅湖北,全国众多熟卤制品企业也纷纷采用气调包装,消费者从最初对气调锁鲜装的不熟悉、不接受,到如今认准气调锁鲜装才放心购买食用。

此外,周黑鸭推出了冬天也能吃的小龙虾“聚一虾”,并创新研发蔬菜口味;打造会员体验店,顾客可以坐在店里喝咖啡……不断尝试新玩法,希望营造不同的场景和调性,贴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朝向百年老店的路该怎么走

今年3月12日,“知音号”与汉口二厂联合召开发布会,让1921年在武汉诞生的“和利”汽水重出江湖。这款柠檬海盐味汽水,唤醒了老武汉心中的童年记忆,也让众多年轻人惊叹:原来武汉人在将近一百年前就喝过汽水了!

一瓶小小的汽水,折射出人们对于百年老店的推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寥寥无几。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杭州的马云说过:“阿里巴巴的目标是要成为102年的企业。”武汉的周富裕也期望,周黑鸭做成百年老店、百年品牌。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激荡四十年里成长起来的“武汉制造”企业(品牌),距离百年老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漫长的路,怎样才能走过?

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营商环境也会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排除外因干扰的前提下,坚守初心与坚持创新等量齐观。

改革开放全面提速的1992年,《每周质量报告》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这个巧合似乎在提示:提速之时,莫忘提质。

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2016年,市政府印发的《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创新为本,质量为先。

回望过去,尽管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周富裕很庆幸,自己和周黑鸭,还有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都赶上了好时代。眺望未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抢抓发展机遇,仍是不二选择。“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还有很多向往,需要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帮助他们实现。”他说。

四十年前,没有人能预见到今天的美好,正如今天无法预知将来的可能。“武汉制造”只用继续向前,因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三、武汉吉庆街40年印记:演绎一段民俗传奇

吉庆街东起大智路,西至江汉路,短短170米的街道,经由作家的艺术加工,游客的口口相传,吉庆街一度成为武汉民间文化的一个符号。改革开放40年来,吉庆街用排挡和民间艺人,演绎了一段武汉的民俗传奇。

浪漫大气都市文化

吉庆街早在1930年就正式获名,当时茶文化盛行,吉庆街以茶楼酒肆最传汉口神韵 。是时,九省商贾,絡绎往来,市井细民,芸萃其中;戏曲笙歌,杂耍游艺,无时不秀,无处不闻,俨然之浪漫大气都市文化 。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而吉庆街的饮食夜市则自发形成于80年代末,由于武汉火炉的天气,晚间总是集聚了一些纳凉的居民,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小商贩就在街边支起了小摊,卖一些凉菜和啤酒,加上附近大智门火车站带来的人流,慢慢就行成了小有名气的夜市小吃。

街角巷尾,牵一根电线,燃起白炽灯,支起一块篷布,架起简易的炉灶,摆上两张自家的竹床,配几只小凳,就有人前来就着油炸臭干子蘸辣酱,外加几样卤味凉菜下酒。这种小酌在武汉还有个通行的名称:靠杯酒。三五个朋友坐在竹床旁,喝靠杯酒,一瓶散装白酒只卖一块三角五,俗称为“135”。十来米宽的吉庆街狭窄偏静,靠杯酒悄然蔓延到整个小街。

此时的中国正是个体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私营业主加入了吉庆街宵夜的队伍,他们租下周边店面,开始规模化经营。

当时还是商务饭店厨师的陈勇放弃了铁饭碗,成为最早在吉庆街生根的一批商户。“当时吉庆街的生意好的不得了,大家眼红就街坊带街坊,开始做起了宵夜生意。”陈勇说:“当时在国营饭店当厨师一个月才500多,在吉庆街开了餐馆,收入直接就翻了翻。”

老吉庆街最老炮的则应算是芳芳菜馆。高老板从在自家竹床上摆花生摊,一步一步慢慢扩张成为老吉庆街上最大的餐馆。高老板说:“吉庆街最热闹的时候,一天要翻台四五百桌,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我们可以卖100万。”

当时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宵夜大排档市场。吉庆街由一条短短170米的小街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具特色的露天宵夜排档市场,各类餐饮和露天摊点30余家、活跃在吉庆街各类街头艺人300多人。

武汉市民文化的象征

吉庆街的宵夜记忆,开始于遥远的八十年代中后期。90年代进入鼎盛。然而令吉庆街宵夜闻名全国的并不是吃食,而是包罗万象的街头艺人。

最高峰的时候,活跃在吉庆街各类街头艺人达300多人。吉庆街民间“四大天王”—— “老通城”“麻雀”“潇洒”“黄瓜”,四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吉庆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人们常说,吉庆街有两张牌:特色小吃和民间艺人的吹拉弹唱表演。而在吉庆街,这两者又是分不开的。一边观看艺人表演,一边品尝风味小吃,已经定格成为大多数人对吉庆街的印象。

1997年前后,武汉市江岸区政府斥资5000余万对街区进行全面改造。时至1998年,吉庆街开始火爆。2001年,池莉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生活秀》的热播,更是让武汉的吉庆街名扬全国。

“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是武汉流传在外的美食名片,吉庆街再一次作为武汉市民文化的象征走向全国市场,成为武汉市的又一招牌。

一条小街,一个城市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吉庆街的原始、喧闹与脏乱终究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相矛盾,特别是过江隧道的建设对吉庆街的交通阻断,2009年江岸区政府对吉庆街采取了易地重建的办法,并按照现代商业和文化的要求重新设计规划吉庆街的建筑形态和商业布局,并称之为“吉庆民俗街”。

2011年,新吉庆街揭开面纱。它以红、白、黑三色为主色调,屋顶全部由瓦片铺盖而成,灰色水磨石墙面,红色砖墙,弧形屋顶,走廊配宝瓶柱造型,带着典型的老汉口建筑风格。2016年12月,封闭两年的中山大道正式开街,新吉庆街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提档升级,增加了汉味文化的氛围装饰,引进了武汉本土老字号美食和特色市井小吃。

“汉味美食、民俗文化、荆楚演绎、老街旅游。”谈到新吉庆街的改造,武汉吉庆街民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凤枝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这十六个字。新吉庆街将分区域呈现出美食、创意、馆藏三大功能,将从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让游人欣赏到最地道的汉派民俗技艺,全方位体验汉味民俗文化。作为汉派风情街,它要使天下游客都能体味到吉庆街“最武汉”。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在汉味美食上,新吉庆街以老字号为突破口,引进了老通城、四季美、蔡林记、汪玉霞、老万城等9家武汉老店,老字号的扎堆效应给吉庆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气,不仅增添了属于其本身的文化积淀,也将最具代表性的汉味美食进行了体现。

重新开街,吉庆街的管理团队清醒的认识到,吉庆街不仅要做美食,更要做文化,要把吉庆街打造成为一个有民俗文化特色、有武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特色街区。

吉庆街在氛围装饰上结合建筑特色,增加了楚文化风,打造了武汉符号的“武汉话”方言文化墙,再现了老吉庆街市井风情的宵夜群雕。同时建立非遗文化及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集市,如今整齐且极具民俗特色的花车非遗手工艺集市已成为中山大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在保留原有民间艺人的吹拉弹唱的同时,更是打造了百姓大舞台。邀请湖北众多名家来吉庆街现场演出,湖北大鼓、楚剧、变脸、口技等传统节目层出不穷。开街至今,吉庆街一直在开展以湖北地区为特色的曲艺表演,让吉庆民俗街始终流淌着欢歌笑语,洋溢着天天过佳节的气氛。

由最初的茫茫水域发展成为今日闻名全国的饮食文化街,吉庆街的发展始终与时代的步伐紧密相连。吉庆街的每一步发展总是紧随着武汉城市发展步伐,并折射出整个武汉的变化。

一条小街,实际上记录着的是一个城市的变迁。吉庆街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新吉庆街重新散发出她原有的盎然生机,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有其奥秘所在。

四、从数据看改革开放巨变:40年来武汉GDP增长了335倍

10月28日,记者从武汉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首场报告会上获悉,改革开放40年,武汉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35倍,人均生产总值2017年达到1834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跃升至高收入水平行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0倍。

武汉改革开放40年巨变:从“钢的城”跃升为“硅的城”

武汉市发改委在报告中介绍,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在40年内增长了335倍。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9.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410.3亿元,年均增长11.7%,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1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在40年内增加了167倍,从1978年的735元增长到2017年的123831元,年均增长10%。按汇率折算,1995年武汉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30美元,比全国提前7年达到这个平均水平。2008年过5000美元,2011年过10000美元,2017年达到1834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实现由低收入水平跃升至高收入水平行列。

同时,武汉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47.4%上升到2017年的80%,上升了32.6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555.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089.3万人,净增534.2万人,年均增加13.7万人。

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405元,比1978年的359元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887元,比1978年的140元增长148倍,年均增长13.7%。

对于推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市发改委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合理引导预期,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市发改委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发展改革系统要管好投资、优化投资。要把促投资和补短板深度结合起来,把握好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坚决刹住无效、低效、盲目重复投资,围绕经济结构中的短板来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推进投资质量。着力培育“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成长,着眼于消费升级培育新产业,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就是改善民生,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延伸阅读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光谷已经成为未来的一个象征

10月20日,在2018中外企业家光谷峰会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

这是我第六次来到武汉,很高兴在武汉见到许多老朋友,法国的老朋友和中国的老朋友。

中国光谷在30年之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现在我们可以说光谷在欧洲都享有盛誉,因为这里聚集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和企业。武汉的人才是武汉最大的财富,也是在汉外资企业的巨大保障,这也是很多欧洲企业、法国企业来光谷发展的原因。现有光谷已入驻800多家外资企业,已经有100多家法国企业入驻,这是一个企业家聚集的胜地,光谷已经成为未来的一个象征。

武汉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科技重镇,法国人喜欢武汉,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在整个世界中都非常重要。当我们说到高新技术产业,大家知道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雷诺等企业在武汉有很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汽车产业,也有很多智能相关的新技术产业。现在世界最关注的人工智能,无人汽车,武汉光谷也有,相信未来可以对于明天驾驶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

除了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中法在生态领域、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在能源领域、在教育领域也都有合作,中法合作已经在各个领域展开。在武汉可以找到非常优秀的法国建筑师,比如我的好朋友岚明。未来中国和法国的合作,中国和欧洲的合作将会是多方面的,自然科学、人文尤其还有医学领域。(本版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