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

小公子49


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曆皇帝,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之一,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幾乎等於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裡明朝可謂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前十年有一代明臣,張居正擔任首輔主政,開啟一條鞭法改革,明朝經濟整體屬於上升,國庫相比之前富裕了很多,嘉靖留下的很多問題得到了更改,明朝呈現出中興之態,可以說如果堅持把張居正的政策實行下午明朝國力還能上升很多,可惜明朝的皇帝真的很有個性。而萬曆屬於最有個性的那一類。那為何萬曆如此個性長達將近三十年不上朝依舊能掌握朝政哪?

一.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建立的國策很大程度集中了皇權,使兵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文臣,武將難以調兵遣將。槍桿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政治家再厲害,也沒法和槍棒說道理.

朝廷中樞,設立了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專門負責調度。這可以讓皇帝更好地掌握軍權。地方上,省一級的,設立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地方最高級別的機構,全國只設立16個。都指揮使只有統兵之權沒有調兵之權,這點和宋朝有相似之處,而且明朝的監察制度十分完善,監察御史官品不大,但權利很大,直接向皇帝負責,所以說明朝沒有武人造反,這就一定程度上保證了 國家的穩定,沒有槍桿子誰又能說對皇帝產生威脅那。

二.從張居正死後,明朝首輔的任用權利一直掌握在萬曆手中,而萬曆即便不上朝,很多事情也會通過首輔出力,而他只需要觀察首輔處理的師傅符合他的心意即可。

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後,明朝成為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沒有丞相的封建王朝,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在沒有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不是誰都像朱元璋那樣身體倍棒,精力唄強的,所以從明宣宗開始,有了內閣,有了大學士作為顧問幫助皇帝處理政事隨後乾脆衍生為另一種中書省,或者可以通俗點說,就是上議院,首輔由皇帝選拔,向皇帝負責,張居正最巔峰的時候可以說是明朝的首相,權利之大僅次於皇權,所以萬曆在完善的內閣制度的幫助下可以長期不上朝,但關鍵事情都是由他決定的,包括萬曆三大徵,都是由萬曆皇帝敲板決定的,誰又能說萬曆不關係國家哪。通過錦衣衛,通過東廠,無數關於國家的情報都掌握在萬曆手中。


三.可是長時間的不主掌朝政,國家很多事情處理上還是不夠及時,這也是明朝逐漸走向衰敗的原因,可就算衰敗,到了天啟皇帝時期,魏忠賢掌權也是皇帝給與的,明朝的皇帝只要在位一天機會沒有說大權旁落的。當然朱允炆和萬曆剛登基那會不算。

三十年的不上朝對於國家來說行政能力是幾乎災難的內閣是可以幫助皇帝處理很多事情,但畢竟那時的內閣,不夠完善,對於人事安排等還是沒有足夠權利的,可萬曆對此不夠關心,萬曆的是大權在握但這也僅包括不允許有別人威脅到自己,到要是想讓這個國家更好,百姓更好,他是不夠關心的或者不想關心,一場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是萬曆和明朝都精疲力盡,萬曆也明白了什麼皇帝,不過是大臣們用來成就自己歷史功名的工具罷了,萬曆是接受不了自己被別人擺佈的,所以他選擇對抗,國家首腦和自己的臣子們此時的關係是極為糟糕的,臣子們人為自己沒有遇到好皇帝,無法成就幫助帝王成就盛世的文臣至高成就,沒有青石留名。大臣內心是沮喪的。而皇帝何嘗不是作為一國之主,從小就害怕被母后廢掉,長大有張居正壓著喘不上氣,真正掌權了,可卻不是他想的那樣,他依然要受人擺佈,這也是皇帝嗎,加上自己身體不好,萬曆是十分喪的,用金庸老先生話說,明神宗,真的很神,神經的神。萬曆的想法無法猜測,他不屬於主流的明君,愛民如子,內心牽掛天下事,他似乎更關心的是自己怎麼能先幹嘛就幹嘛。這就是萬曆



闡史觀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佔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曆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曆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曆皇帝嚴格控制。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小約翰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皇帝像


萬曆皇帝在位48年.,十歲的時候登基做皇帝,起初由於年幼,母親和張居正替他管理朝政。在張居正的管理之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朝的發展還算可以。


▲影視作品中的張居正由郭東文飾演


親政之後,一開始,萬曆本來想做個好皇帝,但是發生了幾件不稱心如意的事情,讓他心灰意冷。


萬曆皇帝非常深愛鄭貴妃,想要立鄭貴妃為皇后,但是朝廷大臣一直反對,萬曆也就沒在堅持自己的想法。


鄭貴妃生下兒子常洛,萬曆皇帝想要立為太子,又遭到大臣反對,導致常洛是對了還不能進入翰林院學習,而且大臣言辭比較激烈,讓萬曆皇帝非常反感,直接導致萬曆不再上朝,不再面見大臣。


30年沒有上朝,但權力依然沒有被駕控,這與明朝的制度有著莫大關關聯,而且萬曆皇帝比較善於攻心,對人性把握比較到位。


在內閣制度方面,自從朱元璋廢掉了丞相之後,對於皇權的威脅,大大減少了,廢丞相設內閣,內個又分為首輔等,數人在在內閣擔任職位,相當於把丞相一個人的權力分給數人,自然造反或者架空皇帝權力可能性很小,即使有一人想要圖謀不軌,但是根本興不起風浪。





此外,萬力皇帝充分利用宦官,設立各種各樣的太監名目,比如替自己批閱奏摺的秉筆太監,,無形中看似不上朝,但是決定權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萬曆皇帝充分利用宮內宦官掌握大權


而且這兩個部門相互制約,內閣負責朝廷,宦官負責宮內,而且這對皇帝負責,替皇上決斷,但是沒有皇帝的授意,他們是很難能夠發出獨立的聲音。


也相當於這樣說,雖然宦官整日陪在身邊,而且有權利替皇帝草擬奏摺,但是他們在宮外根本沒有勢力可言,滿朝的文武大臣,不是因為宦官而趨之若附,也不會因為宦官的幾句話,就能升職。


既然如此,宦官在宮外沒有什麼勢力可言,意味著宦官這群人,難以掀起大風大浪,而且內閣方面對宦官時刻虎視眈眈,主要稍有差池,滿朝文武彈劾的奏摺撲入皇宮。



一旦有了過錯,隨時都可以要了小命,就像王振、魏忠賢等,百姓都稱之為站著的皇帝,但是皇帝隨時都可以下詔書要了他們的命,所以,明朝雖然宦官干政,但是沒有造反的太監,這與萬曆善於決策分不開。

束竹醉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雲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雲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於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察機構與錦衣衛監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繫。。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後,更是無礙,而“萬曆的三大徵”便是明神宗幕後操作的。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曆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曆三大徵”(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便是這樣完成的。而日常事務,走奏章即可。

不過隨著萬曆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於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曆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笑嘗歷史百態


自萬曆十五年起,萬曆兄徹底罷工了,不但不上朝,你還根本見不到他的人影,如同人間蒸發一樣,大臣們剛開始還以為萬曆身體不適過一段時間就能正常上朝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三十年,萬曆也直接打破了他爺爺嘉靖保持的二十多年怠工的記錄,一舉奪金,看來家族基因還是很強大。但讓人奇怪的是三十年不露面的萬曆為什麼始終將權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內閣與太監淪為工具

萬曆不上朝不代表他不工作,這位難伺候的主兒把所有事情都交給內閣處理,他只需要最後拍板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發佈令。大臣想和他當面商討對策,卻見不到這位主的人影,又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最後只得尊崇萬曆的命令。各位官員也是被萬曆整的夠狠,一氣之下提出辭職。想跑,沒那麼簡單,萬曆是不會批准的。而之前那些掌握實權的太監完全成為了皇帝與內閣大臣聯繫的工具。這樣一來之前一直牽制皇權的太監與內閣基本沒啥權利了,都集中在這個不上朝的皇帝手上了。而這些官員與太監雖然內心已經罵死萬曆了,但也不敢有其它想法,畢竟張居正和馮保的下場都是有目共睹的,你難道比他們還牛?

監察百官

明朝的特務機構那是十分的發達,這是一個十分恐怖的統治手段。各位官員在監察機構和錦衣衛的監視下,哪裡還敢有非分之想,只要能平安度過這一輩子就好了,當時這些機構都是直接聽從於萬曆,而萬曆正是依靠這些監察機構才能準確獲知外界消息。

手握軍權

萬曆牢牢地將軍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萬曆三大徵不管各位官員最後是同意還是反對,最終都由萬曆說的算。那些大臣沒有軍權,想要坐大那是不可能的。

是我也會學萬曆

所以,萬曆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他依舊將權利掌握在手上,正是因為他將這些臣子完全掌控了。看似不管事,實際是他只管大事,小事糊塗,大事這位仁兄那是一個機靈。做皇帝本來就是一個吃虧不討好的事,明明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完成一些事情,萬曆哪還願意天天上朝,聽這些人打口水仗,安安靜靜做最後的大boss不好嗎?

只可惜戲耍了大臣一輩子的萬曆,沒想到幾百年後會有一個叫郭沫若的狠角色把他也戲耍了一番……


雁城流浪僧


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繼承大統,成為皇帝,到1620年駕崩,共當了48年皇帝。在我國曆史上算不上是長壽皇帝,但可以說絕對是當皇帝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萬曆皇帝讓後人詬病最多的恐怕就是28年不上朝,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懶政怠政皇帝,因此在《明史》明確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但是萬曆皇帝為什麼能在28年期間不上朝、28年懶政怠政期間沒有出現權力架空,還能掌控實權、控制朝局呢?根本原因就是在明朝的權利制度設計上。

第一點:廢相權,保障了皇權的穩固和至高無上。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朱元璋在當皇帝后,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十三年將宰相胡惟庸誅殺,並嚴格規定以後不再設立相位。宰相廢除後,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雖然明朝後來的皇帝設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

第二點:統兵權和掉兵權分離,防止權臣和將領擁軍自重,保障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權。通常人們會認為明朝的兵部掌管了軍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明朝設立了都督府和兵部分掌兵權。都督府僅管理軍籍、軍政,有統兵權;兵部則擁有掉兵權和軍職官員的管理和任用。這種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的軍事體制,防止了權臣和將領的擁兵自重,保障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能力。

第三點: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獨特的言官制度。監察御史建立於隋唐,但在明朝得到進一步完善。明朝設立督察院,督察院的督察御史官職很少,權利卻確空前大,不論是戰爭、科舉考試等國家大事,還是皇帝的私事,都是監察御史的監督範圍。例如打仗、科舉、教育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進或者有不法之事還是小事,監察御史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建言或彈劾。六科給事中的設立則是為了專門對六部進行業務監督,並對皇帝負責,直接向皇帝報告,防止六部專權。這種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言管制度極大限制各部門專權的出現,限制了權臣的出現。就是在張居正當首輔時,權利達到頂峰,單依然受到這種監察和言管制度極大的掣肘。

第四點:從明成祖時形成了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宦官勢力,成為皇帝制約文官集團制約的有力工具,也是保障皇帝個人權利的有力工具。當皇帝感覺到自己的個人權利權威受到文官集團制約或威脅時,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和錦衣衛勢力打擊文官集團。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出現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西廠、內廠等宦官勢力和錦衣衛勢力。

第五點:萬曆皇帝不上朝絕對不是不理事,只是有前期的勤政變為懶政吧了。因《明史》是清朝時期所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醜化前朝的現象。萬曆皇帝前期發生的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在萬曆後期,由於皇帝本人身體不佳、精神不濟等諸多原因下,開始懶政怠政。因此有“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說法。


呵呵哈哈


很多人對於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還能不被架空,常常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是因為大家對權力的現實運作,缺乏最基本的瞭解。事實上,萬曆皇帝之所以不上朝,並不是他不理朝政,而是許多時候,他的身份讓他不太方便出現在朝堂上。

因為,皇帝就是天,皇帝坐在朝堂之上,大家在討論許多問題時,就會變得非常不方便。比如許多事情,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當著皇帝的面,這都是不能討論的。就算能討論,也會被各種裝逼的內容所淹沒。

舉個最簡單例子,明朝走到萬曆年間,整個官場基本上是無官不貪,只不過是貪多貪少而已。這種事情,已經成為官場潛規則,大家在私底下,誰也不會否認這個事實。但是,在朝堂之上,顯然沒有人誰敢公開承認這種事實?

但問題是,大家在朝堂上開會,討論各種國家大事時,必然會涉及到這種貪汙腐敗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皇帝在場,這個問題就沒辦法再討論下去,甚至還會演變成一場裝逼大會。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皇帝斥責某個官員貪汙受賄嚴重。那個官員,肯定是打死也不會承認。就是讓錦衣衛打得要死要活,官員肯定也會大呼冤枉。因為,這就不是隨便可以承認的事。甚至是,皇帝以私人身份,私下斥責某個官員貪汙得太過份,並勸他以後悠著點,這個官員,也不敢隨便承認。因為,這就不是隨便可以承認的事。

更主要的是,官員受到皇帝這種責問後,肯定會聯絡其它官員,展開一輪撲天蓋地的裝逼運動。總而言之,大家都是兩袖清風,一心為國,絕不可能幹出貪汙腐敗的事情。這種運動一旦開始,隨時就會把皇帝和政府,置於完全被動的地位。

再舉個例子,許多地方官員,再給中央政府交賦稅時,都會出現拖欠的行為。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呢?有兩種可能,一是天災導致當地收成非常差,老百姓都窮得沒飯吃,所以賦稅無法收齊。第二種可能,就是當地官員收黑錢收得太多,所以對於豪門大戶人家偷稅漏稅的行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雖然向底層拼命搜刮,依然無法補上這個大窟窿,於是就把責任推到天災身上。

至於究竟是哪一種原因呢?我相信大部分的原因,都是第二種。但是,作為皇帝,即便他能夠猜到真相,也無法公開責問相關官員,因為皇帝這樣做,會受到社會詬病,會受到歷史指責的。因為,不是昏君、暴君,誰會這樣思考問題呢?換句話說,官員一說老百姓窮、老百姓受災,所以無法交齊賦稅,皇帝就認為是官員欺騙他,這皇帝還有人性嗎?



當然,皇帝也可以認真去查,但問題是,這就意味著皇帝要直接面對官場潛規則。對於這種人人有份的潛規則,在皇帝面前,大家肯定都會保持一致,那就是集體裝聾作啞和矇混。總而言之,官員人多勢眾,肯定可以用各種裝逼的話語,把皇帝擠兌的理屈詞窮。

如果皇帝不服氣,那皇帝就只能擔著昏君、暴君的美名,逆天行事。總而言之,千萬不要和強調客觀原因,你們必須得把賦稅給我收齊。誰不能把賦稅收齊,我就法辦誰。如果皇帝這樣抹下臉來,估計官員都不敢再扯淡。但問題是,哪個皇帝敢這樣說話呢?因為,如果皇帝敢這樣說,官員到下面就可以更肆無忌憚的搜刮老百姓。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自然得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迴避一下。因為,如果皇帝躲在幕後,讓首輔主持政府工作。首輔在私底下談工作時,只要他沒有追究相關官員責任的意思,只是斥責某個官員貪汙受賄的太過了,並勸他應該注意一些。這個官員,通常不敢矢口否認,更不敢為此聯絡官員,試圖把整個官場的水攪渾。

因為,首輔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畢竟還是官僚集團的一員。所以,大家在談工作時,不用完全藏著掖著,更沒有人敢在首輔面前,一心一意裝逼到底。而且,首輔當年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對於這些事情都很清楚,官員如果敢在首輔面前裝逼,首輔當場就能把他們頂得啞口無言。

所以,很多時候,首輔在處理相關事情時,就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很多時候,首輔會表露出一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態度,總而言之,我並不想為難你們,但你們也必須要讓我能夠在皇帝面前交差,否則皇帝追究下來,我不好過,我自然也不會讓你們好過。再總而言之,只要你們能讓我在皇帝面前交差,就是公開違法犯罪我也不會管。

首輔這種行為,也算官場規則的一部分。所以,通常沒有人真敢跟首輔硬裝這個逼。在這種背景下,官員們在辦事時,自然也得掂量掂量,至少不能做得太過分,以至於讓首輔沒辦法給皇帝交差。也正因為這個緣故,萬曆才三十年都懶得上朝。


我是趙帥鍋


如果遑論歷史上最奇葩的朝代,明朝應該算一個,雖然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兒子朱棣在皇位上都是兢兢業業,也創造了一定的政績,也使得明朝前期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



但是“黃鼠狼下崽子一輩不如一輩”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出現的幾個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特別是後期的嘉靖和萬曆爺孫倆,在位時間都比較長,嘉靖在位四十五年,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倆人在位時間佔整個明朝歷史近三分之一的時間,但同時也都是長年不上朝,但是並沒有出現政變的情況,足可以看出這爺孫倆的政治智慧。

不上朝的原因

嘉靖和萬曆有諸多相同之處,比如開始的時候也都是比較勤勉的皇帝,都想著勵精圖治。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片中心的狀態。但是都是到了後期碌碌無為,而且數十年不上朝,都知道嘉靖不上朝的原因是由於後期迷信長生煉丹,寄望於長生不老。



到了萬曆的時候,一個是就是在在挖掘萬曆墳墓的時候,發現它本身有腿部有殘疾,這對於一個身在高位的人的自尊心打擊很大,所以這也是萬曆不上朝的原因之一。還有就是明朝文官集團的膽子很大,一言不合就開罵,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這讓萬曆皇帝苦不堪言,又不能直接殺掉,就是萬曆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為太子,都被文官集團聯名反對。所以萬曆也就來個眼不見心不煩,我不上朝,你們愛怎麼罵就怎麼罵,反正我聽不見。



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

嘉靖和萬曆不上朝,但是對手下大臣卻並沒有放鬆監管,一旦朝臣的權力慾望超出自己的把握能力,他就會以雷霆的手段將之除去。嘉靖時期的嚴嵩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且通過萬曆時期的三次比較大的戰爭,就可以看出,萬曆不上朝,並非不理政,對於手下文臣武將的能力還是有比較深的掌握能力的。再加上雖然萬曆不上朝,但是軍隊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有了軍隊這個殺手鐧,誰敢架空萬曆皇帝呢?要知道老朱家嗜殺那是有名的。




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在明朝後期的社會體系和官僚制度已經成熟,並不會因為一個簡單的朝會而導致不能運轉,一些小事下面的大臣們自己商議就可以解決,一些國家大事會有專門的奏摺呈現在萬曆面前,而萬曆要做的只是進行一下批奏。還有明朝沒有丞相這一職務,所以權利不會太集中於一個大臣身上,內閣和六部都各司其職,而萬曆手下的太監們也負責著對這些官員的監督舉報。所以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國家運轉還算是正常。

雖然在萬曆一朝,整個大明朝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叛亂和政變,但是從根本上卻動搖額明朝的統治,特別是對遼東女真崛起沒有一個合適的將領去鉗制,最後但是萬曆死後僅僅24年,清兵入關,大明王朝滅亡。


一切歸為歷史


嘉靖帝和萬曆帝都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記錄。所以很多人會疑惑:這樣做皇帝行嗎?不會被大臣架空?謀朝篡位?比如嚴嵩這麼牛逼,權傾朝野,他就不會幹掉嘉靖帝而自己做皇帝?你可以這樣想,這樣問,但嚴嵩一輩子沒想過這個問題,不敢想!


萬曆帝長期窩在後宮,因為他的陵墓被髮掘了,有現代科學家通過他的兩條腿骨長短不一,說他是個瘸子殘廢,走路不便,所以“害羞”不上朝。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先不說萬曆帝是不是腿殘廢。說他是如何掌握朝政而又不用上朝(上班)的能耐。



(一)內閣首輔無法專權矇騙皇帝

明朝太祖朱元璋立下遺訓:宦官不得干政。

如果這條規矩一直保留下來,那麼明朝就沒有那麼多懶惰皇帝、垃圾皇帝!

明朝垃圾皇帝特多,嘉靖帝是一個!他的前任武宗也是一個!

因為明朝中後期都有太監專權!太監為什麼能夠專權呢?是皇帝給他權力!代替皇帝批閱奏章!

這叫做太監批紅制度。批閱大臣呈遞上來的奏章,本來是皇帝必須做的工作!歷朝歷代皆如此辦事!

可是,明朝的垃圾皇帝不辦事,又不肯讓出皇位,他就佔著茅坑不拉屎:指定一名有文化、文筆好點的太監代他批閱奏章。

大臣的奏章,首先彙總到內閣,由內閣首輔看奏章後提出處理意見,送交太監批紅(代皇帝批閱,行使皇權)。如果掌印太監認為內閣處理意見不妥,可以不批,專門向皇帝請示處理辦法。同樣道理,如果掌印太監批示的處理意見不妥,內閣首輔也可以單獨想皇帝報告,問皇上是否需要糾正?

有這麼兩道批閱奏章程序,內閣首輔想矇騙皇帝是不可能的!而掌印太監批紅想一手遮天,矇騙皇帝,也很難!

這就是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仍然能夠牢牢抓住權力的根本原因!

萬曆帝也是這麼一種控制權力的辦法!

(二)大臣想造反並不容易

在京城,有錦衣衛,由皇帝家奴(太監)統領,直接向皇帝負責!

在地方上,也有監察機構,有錦衣衛眼線,軍政大臣想私自調兵很難的。

錦衣衛就是皇帝私人特務組織!是朱元璋懼怕臣民造反,專門設計創建的特務組織。錦衣衛抓人,不必經過地方官府,不必經過刑部、都察院和內閣!


而內閣首輔如果想謀反,就要調兵,兵部掌握兵權,沒有皇帝下旨(太監批紅),任憑首輔大人請求三百遍,兵部也不會調動一兵一卒!

所以說,明朝中後期的皇帝治國安民、發展經濟的能力一般,或者說差勁,但他們肯動腦筋設計出這麼一種“互相制衡”的制度,只會有利於皇帝本人控權,是很有水平的!發明這個制度的人本身就可以拿“創新發明獎”。

萬曆帝親政以前,首輔張居正權力蠻大,大太監馮保也緊密配合,所以張居正的權力壓到太監批紅。但這是極特別情況,因為萬曆帝年幼,需要張居正輔政。後來萬曆帝掌權了,上朝厭煩了,就撿起嘉靖帝那套垃圾治國模式,繼續玩起佔著茅坑不拉屎的控權把戲!


萬曆帝廢除張居正改革,明朝已經走下坡路,他死後24年,明朝滅亡。(所謂南明政權,在正史上一直不被承認,是清朝否決南明朝廷)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明帝國建立於元朝讒害中原百年之久的大地上,如何保持漢人政權的長治久安成為了當時的主要話題。明朝初期襲承元制,設立宰相與六部,後來為了保持皇權的集中廢宰相,分權於六部。剛開始還能勉強維持,後來朱元璋有感於事務繁多,設立大學士輔助參政,成祖,宣祖之時成為定製。

其後又感大學士權勢過大,設司禮太監牽制,司禮太監與大學士分擔了宰相的事務,明朝的內廷制度一直延續至萬曆皇帝。話說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卻仍然大權在握,這是個匪夷所思的問題。

從制度上面來看

明朝廟堂處理事務能力先進,國家大事情由六部分工合作,對事情進行審核盤查,然後對如何處置事情給出幾個方案,然後再把方案由司禮監太監交給皇帝過目。從這個制度裡面來看,六部也就是隻有處理權與執行權,並沒有決策權,而司禮監的太監也就是充當一個橋樑的作用,真正的決策權還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例如萬曆年間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海那邊的豐臣秀吉剛剛統一日本,結束戰國時代就打起了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吞併整個大明的野心。

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而直入於明,使四百州同化我俗,施王政於億萬斯年。

豐臣秀吉借道請求遭拒後悍然發兵朝鮮,三月而陳兵平壤,嚇的朝鮮國王立馬向大明求救,這個時候的萬曆並沒有置身度外,在面對朝廷暫緩出兵的壓力下,果決的發兵朝鮮,力排眾議。隨後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一句“義武奮揚,跳墚者,雖強必戮”,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萬曆皇帝劇照

隨後的播州之役與寧夏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徵,成為了明後期的最強武力表現。小事情放權讓底下人去做,大事情自己把握絕不放權。地方上執行行省與州縣制度,對外敵入侵堅決抵抗,大臣百姓,王公貴族皆以華夏後裔為榮,整個社會一股強勁的向心力驟然而成。

從性格上面來看

前期的萬曆朝廷基本上可以叫做張居正時代,張居正獲得了後宮和宦官勢力的雙重支持,銳力改革,整個從嘉靖朝開始腐化的社會又重新煥發了生機,臣下掌權與得人心永遠是一根刺,它扎著小皇帝的心中,伴隨著萬曆的長大而長大。其後張居正因操持過度而病逝,神宗皇帝為之輟朝,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其實就是間接的彈劾張居正,離奇的是皇帝居然同意了。

▲張居正畫像

從這裡不難看出,在皇權面前,任何都要讓步,張居正因國事而死,皇帝為權而奪其哀榮,不得不說心狠手辣。萬曆想的是皇權萬年,因而向張居正的仇敵做出妥協,可換來的是後悔。臣工為一己之私而惑君,君為皇權永固而汙臣,後來的萬曆再也不想這樣在制度下去妥協。

雖說制度不能變,但事在人為,然後他做除了不上朝的舉動,這種冷處理使得皇帝與眾臣工隔絕,為後世崇禎朝埋下了伏筆。正所謂君使臣以隸,臣侍君以仇,不就是如此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