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動用?

無聊芒果


朱元璋能力非凡,能以布衣之身成就無上偉業。但是,他的繼承人培養得並不順利,太子朱標病死,比他都死得還早,其實,這時候朱元璋可以再立其他的兒子,比如朱棣等,但朱元璋不願意,他更喜歡孫子朱允炆,於是朱允炆被立為皇孫。

自從立了朱允炆,朱元璋顧慮就多了,因為他擔心自己孫子鎮不住那些名臣武將,於是殺了不少“能人”。

在朱元璋臨死之前,還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支很厲害的部隊,人數足有30萬左右。為什麼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使用這支部隊呢?

這支王牌部隊,距離太過遙遠

朱元璋留下的這支王牌部隊,就是鎮守雲南的邊防軍。

這支部隊,曾經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率領,只是沐英在朱標死後,因為傷心過度,也尾隨朱標去了陰間。其後,有沐英的大兒子沐春接了位置,不巧的是,公元1398年,沐春也死了,倉促間,沐英的二兒子沐晟接過了大哥手中的大旗,繼續鎮守雲南。

雲南距離南京4000多里地,30萬大軍如果過來支援,那真是應了四個字“鞭長莫及”,就算一路風餐露宿地過來,三十萬大軍吃喝拉撒,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雲南地方政府支撐起來有點費勁。

如此一來,朱允炆還是放棄使用這支部隊,自求多福了。

這支王牌部隊,是邊防部隊,不適合回來內戰

沐晟帶的這支部隊,是邊防部隊,是穩定邊疆的。讓邊防部隊從大老遠跑過來打內戰,實在不合適,不要內戰沒打得了,邊防整得一塌糊塗。

實際上,當時的雲南並不是一派祥和,在沐晟上位後,叛蠻刀幹孟又開始叛亂了,沐晟的主要精力就在平叛上了。

話又說過來了,讓邊防軍回來支援建文帝,那這個國家的衛戍部隊,那得多差啊!當時的情況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綜合實力遠超朱棣,就彷彿是一個大人對小孩的戰鬥。

這種情況下,沐晟的部隊壓根就沒有回去的必要,建文帝也不知道自己的大隊人馬後來竟然打不過朱棣。

說白了,這都是建文帝自己造的,已經是敵我兩方了,還說什麼“不要傷了我叔叔朱棣。”這讓將士們如何打勝仗?這也就罷了,大隊人馬,讓軍事白痴李景隆帶上玩,那不是開國際玩笑嗎?

真的是,拿了四個二兩個王,還把牌打輸了,這能怪誰?

從這裡看,不是沐晟不回來,一是沐晟那邊有叛亂,二是建文帝這邊實力不弱。

這支王牌部隊,實在不好參與“叔侄兩人奪皇權”,建文帝也很難調回去

沐晟的部隊,好不容易把刀幹孟叛亂平了,後來才發現,靖難之役,侄子建文帝幹不過叔叔朱棣了,這怎麼整?

沐晟很矛盾,這都是老朱家的事,自己主動跑上去算啥?去了又幫誰?幫助建文帝,打敗朱棣是很難的了,因為朱棣已經起勢了,建文帝會大概率地敗給朱棣,如果那樣,自己這一脈就全搭進去了。

如果幫助朱棣,就算勝了,也會被萬人唾罵。

於是,最好的策略就是按兵不動。一句“邊關要緊”,誰能奈何?本來,人家老朱家的事情,自己方不好參與,所以,索性裝作“路遠不知道”,一切都OK了。

事實證明,沐晟的“做好本職工作”是對的,去主動參與皇權爭奪,那樣會失去很多。

也就是說,建文帝早期是不願意調這支邊防部隊回去的,後來,就算自己想調這支部隊回去,也很難調回去,因為理由太多了。

朱棣上位後,對於沐晟還是很重視,對於沐王府那是相當可以。

(建文帝劇照)

建文帝還是嫩了些,幹不過自己老謀深算的叔叔。雲南那支部隊,雖然實力不錯,但建文帝基本用不上,因為:一是路太遠;二是人家是邊防軍,撤回來不合適;三是人家有著各種理由留守,沒有主動過來幫忙的意思。


藍風破曉


“靖難之役”,從1399年7月朱棣誓師出征,到1402年6月南京城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時間長達近3年之久,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這支王牌軍隊——沐家軍,完全有機會調動,朱允炆又為何不動用呢?

為何說沐家軍是一支王牌軍隊呢?

8歲時,沐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12歲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18歲被授帳前都尉。1376年,以副帥身份,隨同鄧愈征討吐蕃,因功受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1381年,他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征討雲南。這支部隊先後征服雲南臨安、曲靖、廣南,浪穹、土著首領思倫、東川土酋,貴州普安,建昌等數地的叛亂。

可以說,這支30萬的大軍經過數十年的南征北戰、血與火的考驗,已然成長為一支王牌勁旅。雲南平定後,沐英便率領這支30萬大軍鎮守雲南。

  • 1388年,麓川國主思倫發動叛亂,入侵摩沙勒寨,沐英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次年,思倫率領大軍30萬,再次侵犯定邊。沐英親率3萬精騎前往救援,並下令“今日之戰,有進無退”,大軍英勇出擊,驚退蠻軍象兵部隊、斬下敵軍左帥首級、斬首4萬餘人,思倫僥倖逃脫,沐家軍大獲全勝。
  • 1389年冬,沐英率軍出征景東,再敗麓川,思倫發乞降進貢。之後,沐家軍再次平定阿資叛亂,至此雲南諸番盡皆前來進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在雲南任所病逝,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其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鎮守雲南。
  • 1393年,維摩十一寨叛亂,沐英派瞿能征討平定。
  • 1394年,平定越巂蠻,立瀾滄衛。
  • 1397年,麓川宣慰使思倫為其屬刀幹孟所逐。沐春以徵虜前將軍身份,率何福、徐凱進行征討,於南甸大敗賊眾,斬酋首刀名孟。接著,夜渡怒江,擊崆峒寨,愛降7萬於人,刀幹孟乞降。

令人遺憾的是,年僅36歲的沐春突然病逝,因其無子,其弟沐晟繼承爵位。

沐晟鎮守雲南期間,同樣不墜父兄之志,於永樂元年打下重鎮多邦,平定廣西胡一元父子叛亂,因功受黔國公。

所以說,雲南的這支沐家軍,絕對是一支王牌軍隊。

朱元璋為何獨對沐家軍信任?

朱元璋向來生性多疑,為何獨對沐家軍如此信任,並將這支王牌部隊留給孫子朱允炆呢?

原來,沐英和皇太子朱標感情非常深厚,如同鐵哥們一樣。所以,當他得知朱標病逝後,痛哭數日,因過度悲傷,不久也在雲南任所病逝,年僅48歲。

同時,沐英的四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從小在京城長大,又和皇太孫朱允炆關係非常親近。當沐春病逝後,朱允炆直接任命沐晟繼承爵位。

因此,朱元璋才將雲南的沐家軍留給孫子朱允炆,以備不時之需。

朱允炆為何不動用呢?

“靖難之役”期間,朱允炆之所以沒有動用這支王牌沐家軍,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沒有動用的必要;二是想動用時,已失去了動用的機會。

為何會說沒有動用的必要?

1399年,朱棣設計擒殺監視自己的北平布政使張昺、正二品都督指揮使謝貴,接著令燕王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連夜領兵奪取北平九門。待完全控制北平後,他便以“靖難”之名,誓師出征。

起兵之初,燕軍僅有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兵弱。對於朱棣的反叛,朱允炆任命古稀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討伐燕王。同年8月,燕王於滹沱河北岸大敗耿炳文主力部隊。

同年9月,朱允炆又調集50萬大軍,任命紈絝之弟李景隆為大將軍,駐紮河澗,征討燕王,又被燕王大敗,李景隆“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1400年4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人,同燕王戰於白溝河,燕軍受挫。同年5月,由於南軍政令不一,李景隆又被燕王所敗。當燕王追至濟南,被濟南都督盛庸、山東布政使鐵鉉阻攔,連續三月難有寸進,無奈撤回北平。

同年10月,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對戰燕軍,並大敗燕軍,燕王親信將領張玉戰死,燕王被困。幸虧朱能援軍拼死相救,這才得以突圍。

1401年2月至年末,雖然燕軍屢戰屢勝,攻佔多處重鎮(如:順德、廣平、大名等地)。但是南軍兵多勢大,常常得而復失,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為此,燕王非常苦惱,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南京宮廷中的一名太監因對建文帝不滿,遂給燕王送來一封密信,說到:“南京城防禦空虛,可以直取。”

1402年正月,燕王採納姚廣孝的建議,決定繞過山東,直取南京。當燕軍已過徐州時,山東守將盛庸這才急忙進行追截。四月燕軍抵達宿州,被南軍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大敗。

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建文帝的優勢依舊非常之大。所以說,根本沒有動用沐家軍的必要。

為何沒有機會動用?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建文帝竟然將徐輝祖的部隊調回南京,從而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而南軍的糧草又為燕軍所截,因此南軍又被燕王大敗於靈璧。同年5月,燕王率軍突破南軍的淮泗防線,順勢攻下揚州、高郵、通州(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

這時,建文帝想同燕王議和,以長江為界,各治南北,但被燕王拒絕。6月13日,燕軍攻至南京的金川門,守衛李景隆和谷王開門迎降,南京城陷,建文帝不知所蹤。接著,燕王進城,文武百官紛紛於道旁跪迎,並在君臣的擁立下即皇帝位,史稱明成祖,年號永樂。

由此可見,從建文帝由強轉弱,再到燕王攻佔南京,用時僅有一個多月。如此以來,建文帝就算想要向4000裡外的沐家軍救援,顯然已是鞭長莫及。其實,縱觀整個“靖難之役”的經過,建文帝的失敗並不在於有沒有沐家軍,而主要在於他用人不當所致。


祥子談歷史


朱元璋臨終時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沐家軍,這是由朱元璋的義子沐英親自培養的、一支擁有30萬精銳的“敢死隊”。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根據嫡長子繼位的原則,越過眾兒子們立了朱標的長子、自己的長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允炆一上位就對自己的叔叔們實行削藩。

朱允炆的四叔朱棣身經百戰,所向披靡,他本來就對朱允炆的繼位心中不服,這次朱允炆削藩更觸動了他的底線,他藉機“清君側”發動靖難之役,攻打建文帝朱允炆,併成功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朱允炆的結局是在一場大火中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關於“清君側”本來是朱元璋賦予藩王的權利,目的是防止權臣篡權。

《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元璋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苦心成了朱棣奪權的藉口。


有很多人不免對正統的皇帝朱允炆心生可憐、可惜的感嘆,另外對朱允炆手裡那一支30萬的精銳部隊——沐家軍抱有希望,如果這30萬大軍過來,朱棣根本不是對手,那麼在危機的關頭朱允炆怎麼就不用這些精銳呢?

首先,沐家軍離的太遠來不及趕到。沐家軍起初是沐英帶領的,固守西南邊疆雲南,離京城數千裡,長途急行軍確實不便,另外面對朱棣大軍壓城也已經來不及。

其次,沐家軍的領導人更替頻繁,當時的領導者對朱允炆的衷心遠遠達不到祖輩們對皇帝的衷心,所以他們不願調動沐家軍。其實沐英和朱標的關係很不錯,可惜朱標病逝,沐英也因此悲痛而死。沐英死後他的長子沐春接替父親帶領沐家軍,可是不久沐春也死了,就有他的弟弟沐晟接替掌管沐家軍。

再次,沐晟對沐家軍的領導權和朱允炆上位在時間上差不多,而此時西南叛蠻刀幹孟多次叛亂,分割佔據很多地盤,朱允炆命沐晟隨時鎮壓叛亂,護衛好西南陣地。此時如果調動沐家軍怕雲南會有新的叛亂出現,危急邊疆局勢。


另外,朱允炆太自信。起初朱允炆認為沒必要調動沐家軍,朱允炆在和朱棣戰爭前期勝算在握,他認為動用沐家軍多此一舉,就沒有調動,後來想調動時已經來不及。

最後,站在沐家軍的立場上看,他們的確不好出面。老朱家的人內鬥,沐姓作為一個外姓摻合進來對自己百害無一利。他如果站在朱棣一邊的話,打贏了,自己雖能保全,但可能會留下不忠的罵名;如果站在朱允炆一邊,贏了還好,如果輸了整個沐家軍都會被株連。而保持“按兵不動”的話是忠於職守,無論他們誰贏誰輸他沐家軍保衛的都是朱家的江山,朱允炆和朱棣誰在皇位上對他們來說都一樣。


事實也是如此,沐家軍得到保全。朱棣登基後對沐家恩重如山,他封沐晟為黔國公,歲祿三千石,賜世襲的鐵券,此外朱棣還將自己的心愛的、恭慎有禮的五女兒常寧公主下嫁給了沐英的幼子沐昕。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論功封黔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而沐家軍也一直對朱家江山忠心耿耿,堅持守衛到明朝滅亡的那一刻。


小姐姐講史


雖然說有王牌部隊,但是關鍵朱允炆可以指揮得動。如果做皇帝的是朱標,再加上這支部隊的首領沐英還活著。那麼就算真的發生了靖難之役,最後敗亡的也肯定是朱棣。


王牌部隊是誰?此人是朱元璋養子沐英

正如我前面所說,裡面提到了沐英。這個人在明朝的地位可謂是不可忽略,他曾經是朱元璋的養子,後來被朱元璋安排去鎮守雲南地區。

沐英原來並不是叫這個名字,應該說是朱英更加準確。但是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考慮到要將兒子分封天下。如果有了沐英這邊,可能會有很多的麻煩,所以就讓他改了姓氏。

為何說這支隊伍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王牌部隊那?其實這句話並不嚴謹,這支隊伍是王牌部隊不假,朱允炆沒有登基的時候,沐英就已經死了。不過就算沒有沐英領導的沐家軍,戰鬥力不代表弱。

但是到底是不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呢?這一點要值得考究一下,因為當時朱元璋根本沒有考慮過朱彪會死,很早就已經把沐英的部隊安排在雲南。

而且根據後來的情況來看,其實朱元璋也不認為他的其他幾個兒子會造反。所以說這個王牌部隊,並不是留給誰的,只是負責鎮壓這處邊陲之地。

那麼另外的問題又來了,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允炆為什麼不調兵遣將?調來這支王牌部隊,來圍剿這支“造反之軍”?要知道當時正規軍可是三倍於朱棣的部隊。

朱允炆為何不調?因為根本來不及。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次靖難之役,看一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說皇帝來不及調兵遣將?明明打了快要4年的戰爭,為什麼說還來不及?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為了保證子孫後代能夠千秋百世,於是把所有的兒子都封了藩王,讓他們鎮守邊疆地區。當然也給了很大的權力,少的有3萬人,多的有十幾萬人。

比如說燕王朱棣就有10萬大軍,寧王朱權有8萬大軍。因此等到朱允炆登基的時候,就開始惦記這些叔叔到底會不會害自己。畢竟自己相對來說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嫡長孫。

再加上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因此在朱朱允炆登基之後,就開始想著削藩的問題。朱允炆登基第一年,接連削藩,惹得藩王哀聲載道。

誰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新上任的皇帝手段有點狠,而且做事有點操之過急。至於說權力比較大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在朱允炆的削藩之列。

後來朱允炆派了人來查看朱棣的動靜,朱棣裝瘋賣傻躲過一劫。結果他裝病的事情被人高密,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來個造反。

但是造反也得師出有名,現在百姓過得也不是特別苦,只能說是從元朝還沒緩過氣。想來想去想到了朱元璋留下來的祖訓: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意思就是說,為了防止有人篡位,朱元璋留下了一條規矩。朝廷有奸臣出現的時候,藩王可以清君側。有了這個理由就簡單得多了,於是朱棣發起了這次靖難之役。



起義時間為1399年的7月初,僅僅過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基本上在北平周圍所有的地方全部清理完畢。一是由於這裡本來就是自己的領土,另外基本上是一呼百應,這些人很多都是直接歸順。

如果說當時朱元璋沒有大肆屠戮功臣,朱允炆只要稍微選一個開國將領,基本上都能掃平此次叛亂。 關鍵是朱元璋做的太狠了,開國將領病得病死,被殺的被殺,又有幾個人老得不能動。

最後只得重新啟用耿炳文,可能也是因為年紀大比較糊塗了,結果被朱棣偷襲成功,躲在城裡面不敢出來。建文帝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又派了曹國公的兒子李景隆擔任將軍。

但是李景隆只是草包一個,收攏了耿炳文的一些部隊,再加上自己帶的人,差不多也有50多萬人。而反觀朱棣這邊,起義之初有10萬不到,後來加上一部分人的投靠,滿打滿算也只不過十幾萬人。

所以這次力量對比,基本上就是3比1的情況。古代打仗主要是靠人頭,外加上計策。以少勝多的戰役不是沒有,但是主要是靠指揮官。

然而李景隆就是個豬隊友,朱棣這邊略施小計,就把他誆騙,結果打了敗仗。但是朱允炆不清楚內情,在別人的誆騙之下,甚至還給他獎賞。

也正是由於這次的戰敗,造成朱棣有機會合並了寧王的部隊。因為當初朱棣造反,朱允炆召寧王回來,寧王直接拒絕了,因此朱棣合併了寧王的部隊,人數又是一個激增。


後來朱允炆又再次派兵鎮壓,於是在建文二年的時候,還是李景隆怪帥,雖然說是號稱百萬,但是實際上只有60萬大軍。然而對待朱棣二十萬不到的人,還是3打1的情況。

在李景隆這個草包的帶領下,大軍前期也是一敗再敗。後來這件事情被朱允炆得知後,撤掉了李景隆的官換了將軍,這才算是稍微好了一點。但是關鍵在於朱棣屢勝輕敵,東昌戰役戰敗,朱棣被包圍。

後來戰役進入僵持階段,但是基本上還是朱棣勝的多。因為別看朝廷這邊人多,但是缺少比較好的指揮官。所以說朱棣才可以多次以少勝多,但是總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朱允炆人太多了,這樣下去早晚都會敗亡。

在這樣的一個緊要關頭,突然從皇宮裡面跑出來一個太監。告訴朱棣南京城空缺,可以繞過山東直取南京。可不是嘛,基本上能派出去的都派出去了。

朱允炆想的是60萬還幹不過十幾萬?就算是幹不過,最起碼的擋住還是可以的,要是真的有什麼情況,朱允炆還可以從別的地方調兵譴將,就比如說雲南地區的沐家軍。

雖然想是這麼想,關鍵沒想到朱棣直取南京。所以在建文帝四年的時候,燕王都已經打到了徐州,在山東的大軍才知道回援。不過也不算太晚,後來還是在淝河打了起來。

結果朱允炆擔心京城沒人守,就把徐輝祖從前線調了回來。戰役打了這麼長時間,60萬大軍早就縮水很多了。再加上是回援,並不是所有人都趕了過來。朱允炆這一調兵,結果前線空了,反而給了朱棣機會。

結果等到當年6月份的時候,朱允炆想一人一半割地求和,結果被燕王拒絕。隨後燕王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皇宮失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整場戰役的轉折點在於越過山東直取南京,前面打了兩年半,然而這次僅僅只是半年時間。真正有著非常明顯的敗勢,也只不過是幾個月的時間。

從南京到雲南,可不像現在有著飛機高鐵。當時只能靠馬,一來一回時間就已經非常長了。再加上這是大軍調動,不是說一個人騎馬就能跟過來的。所以說這個時候朱允炆再想調兵遣將,也根本就沒有機會。

總的來說前期沒想過會敗,所以根本沒用到這支部隊。後來想用到的時候,根本就來不及了。


史之策


建文帝時期,有實力勤王的大將還有很多,不過大部分都在鎮守邊境,輕易無法抽身。或是見到建文帝已經露出失敗的跡象,不敢輕易插手皇室內鬥。

如果能夠算得上王牌部隊的話,首屈一指的就是鎮守甘肅的宋晟,以及鎮守雲南的沐晟。這兩人都是手握重兵,但是卻沒有在靖難之役中發揮作用。


下面就來解釋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為什麼沒有重用這兩人,以及他們沒有發揮作用的原因。

宋晟鎮守甘肅,接到勤王命令後,但是消極怠戰

宋晟是開國大將之一,而且能征善戰,建文帝二年,他被任命為甘肅總兵,防備西北邊境地區出現的敵情。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宋晟與朱棣頗有交情,他這個人治軍很有方法,士兵對他敬畏有加,即使不露出威嚴對的一面,別人也會覺得他很嚴厲,史書記載稱讚他:

不嚴而肅

在洪武三十一年,宋晟曾與朱棣聯手作戰,一同出塞掃蕩元朝殘餘勢力,可以說兩人在某種程度上有些交情。

等到靖難之役後期,建文帝的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於是建文帝給宋晟下旨,讓他偷襲朱棣的後路。

此時宋晟已經看出建文帝即將要被推翻,但他又無法直接違抗軍令。於是他雖然已經接到軍令,但是卻消極怠命,一路上行軍緩慢,並沒有出兵攻擊朱棣。

很快朱棣登基,宋晟也因為自己的消極怠戰得到朱棣的讚賞,被封為西寧侯。

鎮守雲南的沐晟有心無力

沐晟在建文元年鎮守雲南,而且還承襲了西平侯的爵位。但此時的雲南民風彪悍,而且當地的土司經常叛亂,給明朝的治理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在靖難之役時,沐晟有心想要支持建文帝,但是確實無法抽身,而且此時的雲南各地在籍軍戶也就十餘萬,他要想調集這些兵馬進京勤王,不但需要朝廷的旨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為重要的就是,沐晟沒有支撐大軍作戰的糧草,雲南與南京路途遙遠,沐晟率領近十萬大軍需要大量的軍糧和各類物資。

以前率軍出征,都是朝廷的戶部提前準備好,但是這個情況不同,沐晟手上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撐他帶著大軍前往南京,而且當時的雲南十分貧瘠,恐怕一時半刻無法徵集那麼多糧草。

他實在是沒有能力去援救建文帝,而且即使自己真的不顧後果出兵勤王,雲南那些蠢蠢欲動的土司,肯定會趁機叛亂,到時候沐晟的處境肯定會更糟。


總得來說,朱元璋留下的這兩支王牌部隊,建文帝都用不了。


東方大史


1392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以後,朱元璋為了不讓他的其他兒子因為皇位骨肉相殘,同年,朱元璋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儲君。

1398年6月30日這天,朱允炆在南京繼位,也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建文帝。

朱元璋在世時,為了能讓朱允炆坐穩皇位,他不僅殺了很多手握重權的大臣,還留給了朱允炆一支特種軍隊——沐家軍。

可是在“靖難之變”,朱棣兵臨城下時,朱允炆也沒有調用沐家軍,來維護自己的江山,這是為何呢?
(朱允炆劇照)


沐家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他們到底會不會聽朱允炆的?

其實沐家軍最早的統帥是木沐英,朱元璋後來雖然猜忌功臣,而沐英功勞又很大,朱元璋卻從不猜忌他,其實是有原因的。

沐英跟著朱元璋時,只有8歲,朱元璋收他為義子,從小都是由馬皇后負責教育。後來沐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但他是朱元璋看著長大的,所以朱元璋很清楚他的秉性,自然也就十分信任他。

1381年,傅友德和沐英一起帶兵出征,平定雲南戰亂。這次沐英讓一些精兵猛將游泳渡江,打了敵人措手不及,取得全勝。

1383年,朱元璋命沐英留守雲南,其實他這也是想讓沐英在雲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萬一南京有變,那麼沐英也可以帶兵勤王。

沐英後來48歲就去世了,他的沐家軍由兒子沐晟帶領,繼續擔任大明的特種部隊。
(朱棣劇照)


“靖難之變”,朱允炆為何不調用沐家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他改變了朱元璋以前的酷吏嚴刑,開始施行仁政。不過他發現自己的幾個叔叔,也就是當時的藩王,勢力太大,在黃子澄等的建議下,朱允炆採取了削藩。

當時燕王朱棣是駐守在北平的,朱允炆借軍事調兵,準備拆減朱棣的軍隊。這下朱棣不幹了,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畢竟只是一路藩王,勢力遠不如朝廷,所以起初朱允炆派耿炳文北伐朱棣。不過耿炳文卻並不是朱棣的對手,最終戰敗。

耿炳文敗了之後,朱允炆換李景隆為帥,繼續與朱棣作戰。李景隆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和朱棣兩人僵持不下。不過沒多久,李景隆還是節節敗退。

1401年,東昌之戰時,朱允炆的軍隊取得勝利,朱棣身邊最得力的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本人也被包圍,可是誰曾想此時朱允炆下了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他手下將士害怕傷了朱棣,朱棣這才逃走。


(朱允炆劇照)

所以起初朱允炆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對抗朱棣,他自然也就不想動用殺手鐧沐家軍。事實上朱允炆也確實有實力。

不過朱棣敗退後沒多久,就捲土重來,這次朱棣來的突然。朱棣這次採用了“閃電戰”,來的十分迅猛,1402年6月8日,朱棣就兵圍南京城。朱允炆還來不及調兵,7月13日,朱棣的軍隊就進了南京城。

其實,朱允炆不調用沐家軍,主要是因為起初他手中的軍力數倍於朱棣,他完全可以與朱棣對抗,等他反應過來自己不是朱棣對手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斯幽說歷史


這支王牌軍隊就是指鎮守雲南的沐英,但是題主的問題並不正確,因為他並不是朱元璋留給任何皇子的軍隊,既不是朱標,也不是朱允炆。

而且,“靖難之役”整場戰爭打下來根本用不上沐英,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沐英鎮守雲南的意義

當時雲南大部分被段氏佔據(就是金庸小說裡的那個大理段氏),於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令藍玉、傅友德以及沐英帥兵進攻大理,並取得了成功。

但是雲南的形勢比較複雜,藍玉等人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一離開就立馬發生了叛亂,最終沐英返回平定了叛亂。

出於長期維護雲南以及邊疆的政治安全,朱元璋於是下令沐英世代鎮守雲南。這一點沐英和秦始皇時期派遣五十萬軍隊南征嶺南,鞏固邊疆的意義是相同的。

師出無名的朱棣

隨著朱允炆上臺,他開始著手進行削藩政策,朱棣藉著《皇明祖訓》中“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名義打出了“誅齊黃,清君側”,或“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

但實際上朱棣一開始就出師無名,因為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須“天子密詔”,而且必須“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所以,哪怕朱棣最後擊敗了朱允炆,但是他也不能自己當皇帝,最多隻能懲治奸臣。所以,朱棣後期才會大量誅殺朱允炆時期的官員,以便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


靖難之役初期朱允炆佔據優勢

“靖難之役”爆發後,朱允炆積極調派軍隊圍剿朱棣一方,在初期的作戰中,朱允炆一方的南軍實際上佔據了許多優勢,燕軍從北平起兵,一路南下,雖然擊敗了朱允炆一方的耿炳文,但是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不久便退回北平。

不過,朱允炆聽說耿炳文失利後,就換了“寡謀而驕,色厲而餒”的李景隆做帥,可以說正是這一步棋走錯了。

耿炳文是沙場老將,早年擊敗張士誠,跟隨徐達、常遇春征戰多年沙場。儘管在和朱棣的作戰中屢屢失利,但是比起李景隆這個完全不知運籌帷幄的紈絝子弟,至少耿炳文有經驗,有一定能力。

李景隆上臺後,朱允炆一方節節敗退,戰爭形勢急劇轉下,但我為什麼說朱允炆一方依然佔據優勢呢?

●兵源充足,輜重充足

●人心所向,師出有名

●形勢有利,朱允炆是以一國之兵剿一藩王

相比較於朱允炆,朱棣一方各方面都顯得不足,臂如病源不足,常常攻佔了一個地方,卻無法流派士兵駐守,只能是打一個丟一個,無法有效擴大領地。

所以,“靖難之役”一直是打打停停,一會談判,一會打仗。


中途換帥後朱棣屢屢受挫

鑑於李景隆的無能,朱允炆換了盛庸上臺,並且在“濟南之戰”中險些活捉朱棣,在接下來的“東昌之戰”中,朱棣也是屢陷險境,屢次差點被捉,但都因為朱允炆的一句“毋使朕有殺叔父名”,讓士兵陷入了被動。

因為既不能傷害朱棣,但是又難以一下子活捉到他,這麼一來,朱棣反而成了一個自由人,士兵看見他也沒辦法,只好讓他自由活動了,可見戰場是不能有半點仁慈的。

就這麼著,朱棣在盛庸的手下吃盡了苦頭,雙方各有勝敗,但朱棣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最後他決定不再和朱允炆駐守在各國的軍隊糾纏,轉而進攻京師,這才較為順利。

來不及的朱允炆

而這時候朱允炆再想調派沐英北上勤王已經來不及了,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想到要沐英勤王,因為“靖難之役”實際上並不是全面戰爭,而是一場局部戰爭,很多人都覺得朱允炆會勝利,他佔據了太多優勢。

實際情況也表明朱允炆一方在戰爭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最後朱棣回過神來直搗黃龍,這倒打了朱允炆一個措手不及,從建文三年十二月到建文四年六月,僅用不到七個月的時間朱棣就攻進了京師,但真正算起來,朱棣的轉機是在五月才出現的。

五月發生了的“靈璧之戰”使得朱允炆一方的主力軍隊受到重創,說起這個“靈璧之戰”還有一個巧合,當時深陷困境的朱允炆軍隊決定以三聲炮響為突圍信號,而朱棣一方也決定以三聲炮響為進攻信號,慌亂之中,朱允炆的軍隊誤把對方的信號當成自己的信號,士兵都忙著逃命,軍隊大亂,朱棣因此獲得了勝利。

自此直到六月十三朱棣進入南京,只有了一個月左右,朱允炆一方就徹底戰敗,形勢之快,根本來不及調動沐英。因為在五月之前,朱棣和盛庸的軍隊一直處於膠著狀態,當時朱棣一方失利,士兵甚至要求返回北平休整,但被朱棣拒絕。


可見,朱允炆並不是不想調動沐英,而是他根本來不及,或者壓根就沒有想到要調動沐英北上勤王。而朱棣也違背了“清君側”的旗號,也違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遺訓“在京不過五日而還”,進入南京的朱棣不到半個月就登基做了皇帝。

實際上,所謂的“清君側”從一開始就是徹頭徹尾的謀反。


圍爐談史


朱元璋確實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這就是朱元璋養子沐英(原名朱英,朱元璋登基後擔心兒子們對養子有敵意,改名沐英)的沐家軍,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沐家軍正在雲南鎮守邊疆。

為什麼說這是一支王牌軍隊,而朱允炆又為何不用呢?接下來我繼續為你詳細分析。


一、王牌軍隊沐家軍

沐家軍的創始人沐英,也就是朱元璋養子,他8歲時就被朱元璋收養,從小與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標在一起玩耍,兩人關係親密,情同手足。

沐英12歲就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18歲被朱元璋授予帳前都尉,1376年,與鄧愈一起去征討吐蕃,立下戰功,被朱元璋封為西平侯。

1381年,沐英與傅友德、藍玉三人率兵30萬,征討雲南,這支部隊先後征服雲南臨安、曲靖、廣南、浪穹、土著首領思倫、東川土酋、貴州普安、建昌等數地的叛亂。

1389年,沐英率領三萬精兵大戰思倫三十萬大軍,結果大獲全勝,同年冬天,沐英率軍出征景東,再敗麓川,思倫發乞降進貢。此後,雲南徹底平叛,沐英奉命留在雲南鎮守邊疆。

1392年,沐英在雲南病逝,朱元璋命令歸葬京師,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沐英死後,長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鎮守雲南。

沐英的四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從小是在南京長大,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建文帝)關係很好,這也是沐家軍是王牌軍隊的原因之一,信任度高。

雖然沐家軍失去創始人沐英,但是戰鬥力並沒有衰退,依舊能力非凡。比如1397年,幹孟造反,沐英長子沐春親率沐家軍前往鎮壓,很快就取得勝利,可見這支軍隊戰鬥力保持完好。


可惜沐春英年早逝,年僅36歲就死去(沒有兒子),讓弟弟沐晟繼承爵位,繼續帶領沐家軍在雲南鎮守邊疆,當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沐家軍統帥正是沐晟。


二、為什麼朱允炆不用沐家軍?

通過以上對沐家軍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沐家軍不僅戰鬥力十足,而且沐家軍統帥與朱允炆關係還十分親密,可信度很高,有這樣一支30萬大軍的王牌軍隊,為何朱允炆不加以使用呢?其實原因主要就以下3個。

1、朱允炆輕敵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發動的,之所以要說清君側,主要是因為朱元璋留下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當時所謂的朝中奸臣就是齊泰和黃子澄,所以以此為由發動靖難之役。

作為燕王,朱棣雖然在北京有十幾萬大軍,可始終也只是一個地方軍隊,朱允炆控制的是全國200萬左右的大軍,試想一下10萬對200萬,怎麼可能勝利,朱允炆當然沒有任何必要動用朱元璋留下來的王牌軍隊沐家軍。

可是朱允炆確實輕敵了,朱棣這個傢伙運氣好得很,再加上朱允炆的殘忍削藩,引起各地藩王的不滿,如今朱棣揭竿而起,很多藩王都在隔岸觀火,靜待佳音。

所以朱棣很快就取得不錯的勝利,尤其是北京周邊的城市,基本都是不戰而敗,直接就歸順朱棣,讓朱棣的信心大增。

2、考慮到雲南邊疆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叫沐英的沐家軍去鎮守雲南是有很多原因的,雲南當時叛亂很多,而且連通周圍很多小國家,朱元璋擔心那些小國家攻打雲南,才派強悍的沐家軍去加以鎮守。

如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正是危機重重,要是朱允炆不是特殊時候就把沐家軍從雲南調動過來支援自己,而讓雲南處於失守狀態,萬一周圍國家趁虛而入,豈不是得不償失,與朱棣爭來爭去江山始終姓朱,要是雲南被其它國家佔據,那朱允炆不是成為千古罪人。

在面對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朱允炆斷然是不會輕舉妄動的,除非實在迫不得已,才可能調動沐家軍。

3、來不及調動

朱允炆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居然會被朱棣一個地方軍給搞得措手不及。

靖難之役剛開始的時候,朱允炆派出56歲的老臣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結果朱棣老奸巨猾,採用游擊戰術突襲,搞得耿炳文猝不及防就失敗損失幾萬人馬。

意識到情況嚴峻的耿炳文提出守城不出,熬死朱棣的措施,可惜朱允炆覺得方法不妥,就在黃子澄的建議下任用沒有作戰經驗的年輕將領李景隆。

李景隆太年輕,沒有實戰經驗,更是節節挫敗,導致朱棣有時間緩衝去到內蒙古把弟弟朱權的八萬大軍借來一起反抗,這個時候朱棣的實力大增。

但是區區不到20萬軍隊,還不是一個國家的零頭,按理來說朱允炆勝算還是很大,可是朱棣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繞過山東直逼首都南京,一下子朱允炆懵了,來不及調動前線部隊回來支援。


原本好好的一場勝算巨大的戰爭,就這樣在朱棣攻打南京之時發生逆轉,朱允炆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打算調動遠在雲南的沐家軍,發現已經來不及,因為從攻打南京到拿下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總共也就幾個月時間,在那個時候,從雲南去到南京,搞不好就要半年一年的時間。


結語

朱棣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謀略的運用恰到好處,結果遇上沒有經驗的朱允炆,還有一群傻乎乎的大臣,這樣的戰爭,簡直就是天助朱棣,沒辦法不勝利啊,等到朱允炆恍然大悟,一切早已浮生若夢!



嗔痴歷史觀


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動用?(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後,傳皇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沒過兩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攻進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順利篡奪皇位。歷史上,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什麼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沒有動用,而導致自己的失敗滅亡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1、“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

中國自古繼皇帝位者大多數都是皇長子,也就是咱常說的嫡長子繼承製,說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資格做皇太子。朱元璋當皇帝時立的太子是朱標。但這太子短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並且朱元璋的二兒子、三兒子也相繼去世(可能是皇子們整天花天酒地不注意鍛鍊的原因吧),於是朱元璋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使得皇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心裡相當反感,況且朱棣文韜武略、戰功赫赫,資歷比皇長孫朱允炆強得多,更適合太子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立朱允炆為太子。以至於朱棣與朱允炆產生了矛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力封賞自己的幾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其中以秦、晉、燕諸王實力最強。朱元璋做出這個決定,名義上獎賞,實則是為鞏固自己的大明功業。一方面,天下初定,各地還有不少殘存的抗元勢力,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坐鎮一方,有利於國本穩固。另一方面,將各個兒子“發配”到各地,他們遠離了朝野,也就不會威脅到朱標的太子之位,有利於政治穩定。誰知,太子朱標短命,朱元璋頓時亂了方寸,事態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東宮無主,朝野必定動盪,朱標之子被選為繼位人選,史稱“建文帝”。為給這位柔弱的皇太孫掃除一切障礙,晚年的朱元璋濫殺功臣,監督秦、晉、燕王的一舉一動。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秦王、晉王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相繼因病去世,形成了燕王朱棣一家獨大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不但和父親一樣性情寬厚,而且身上也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他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外邊的藩王已經有很多都手握重兵,而燕王朱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削藩可以說是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正式激化。

2、“靖難之役”的原意。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3、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神秘王牌軍部隊。

當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後可能會有人謀反,為了預防這樣的事情,他專門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隊,這些人能夠幫助朱允炆翻盤。他們便是鎮守在雲南的30萬沐家軍。這支軍隊為什麼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這支鎮守西南的沐家軍有三十萬之多。沐家軍的首領沐英是個孤兒,後被朱元璋收養,認作義子。他從小就跟隨在朱元璋的身邊,朱元璋將他看做自己的親生孩子,教他讀書寫字,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沐英長大後屢立戰功,洪武三年被封為鎮國將軍,後來又掌管天下兵馬,沐英行事果斷,總是能及時解決問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再後來沐英平定雲南之亂,此後一直鎮守雲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是生死之交,他聽到朱標的死訊後,十分難過,最後甚至因傷心過度去世了。沐英的兒子沐晟從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寵愛,與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繼位後,立刻就把沐晟封為侯爺,讓他帶兵去雲南平叛,鎮守雲南。

4、朱允炆為什麼不動用這支強大的沐家軍。

一是朱允炆錯判形勢,沒必要動用沐家軍。朱棣挑戰朱允炆,從實力上來講,朱棣一點兒勝算都沒有,因為朱棣是地方對抗中央,雖然他手下有十萬軍馬,即使擴軍也不過二十萬,而朱允炆手下的將士達到了百萬之上,因此朱允炆佔據著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朱允炆認為燕王是以卵擊石,以至於錯判形勢,而沒有調動王牌軍隊。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沒及時動用沐家軍。朱允炆因為親戚的關係,對於沒有才能又不忠誠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本來可以防守一段時間,但是李景隆卻下令打開城門,迎接燕王,這使得朱允炆反敗為勝徹底無望了。朱允炆沒有想到李景隆會敗的那樣迅速,朱棣的大軍會那麼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沒有時間去調動鎮守雲南的沐家軍。因為他知道沐家一定會幫助自己,所以出宮後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讓沐家保護自己。

三是朱元璋的鎮守遺命。朱元璋曾下令,沐家軍要世代鎮守在雲南,不得離開,如果朱允炆為平息內亂,而使國家邊境失守,就真的是內憂外患了,如果這樣做,朱允炆就成了明朝的罪人,所以他沒有調用沐家軍。

四是雲南離南京路途遙遠,通信不便,來不及調用沐家軍。在對戰朱棣軍隊上,一方面是錯信李景隆,另一方面朱允炆的中央軍中很多將軍是燕王朱棣曾經的手下,面對朱棣這曾經的統帥根本就是不戰而降,朱允炆的部隊面對朱棣的大軍潰敗的實在是太快了,再加上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古代的通信不便,從傳遞消息到他們出兵到達南京勤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朱棣的軍隊實在是進攻的太快了,很快就兵臨城下,朱允炆根本就沒有去調兵的機會。

總之,小編認為,朱允炆在此之前有很多次機會是能夠獲得勝利的,但是他太過猶豫,太過優柔寡斷,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再加上朱允炆沒有戰鬥經驗,無論是政治手段還是軍隊影響力都不如燕王朱棣,並且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30萬沐家軍雖然強大、忠心,但離得太遠,不利於勤王,所以最終導致了朱允炆失去了江山。

不知道,大家看完後如何評價朱允炆,有什麼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朱允炆,你會怎麼做?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朱元璋將開國功臣全數誅殺,將大明的軍隊交給自己的兒子,這可能是朱元璋死前千想萬想沒有想到的地方,而起朱元璋還留下了詔書,只要皇帝身邊有奸佞的臣子,藩王都可以進京平亂,也就是這兩點讓朱棣成功奪取了皇位,但朱元璋為了以防萬一,還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支王牌部隊——沐家軍。

朱元璋奪天下靠的是什麼?當然是義子義侄,而沐家軍的統領是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並不能說沐英是朱元璋最喜歡的義子,但朱元璋非常的信任他,沐家軍的兵馬是唯一一支比朱元璋各地藩王兒子還要多的兵馬。


相傳朱元璋臨死前密詔沐春:允炆有難,有詔方可進京勤王。此時的沐英早已離世,朱標與沐英的關係非常好,他的死與懷念朱標傷心過度也有關係,朱標的能力很強,可惜英年早逝。


靖難之役爆發後,朱允炆原本掌控著先手權,並且在戰爭前期朱允炆一直是壓著朱棣打的,畢竟一個藩王的兵力,怎麼可能有皇帝的兵力多呢?可由於朱允炆的猶豫寡斷,並沒有把握好良好的時機,相反機會轉眼到了朱棣手裡。


朱棣可不會好心,直接發兵直取南京,根本沒有給朱允炆反應的機會,沐家軍到了靖難之役時期,早已更替的幾代王,朱標與沐英關係好,與後代並沒有關係,何況剛開始朱允炆並沒有讓沐家軍參戰。

朱棣攻取南京後,沐家軍也只好接受這一事實,畢竟都是朱元璋的後代,誰做皇帝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為此可以總結出第一點是朱允炆開始並沒有想要沐家軍參加戰鬥,雲南距離南京的距離非常遠。


短時間根本來不了,朱允炆本是想勸朱棣歸順自己,錯過了消滅朱棣的大好時機,本就不需要沐家軍來救援,可以看出沐家軍的關係與朱允炆並不好,如若是朱標與沐英的關係,聽到消息後,三十萬沐家軍必然傾巢而出,幫助皇帝。


只可惜沐家軍長期駐守雲南,居功自傲早已忘記了當初沐家軍承諾朱元璋的話。但當初承諾的人早已去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兩點,第一點沐家軍早已不是當初的沐家軍,第二點很有可能朱棣早已買通了沐家軍,總的來說朱允炆並沒有傳召,沐家軍這一舉動也有可能是為了保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