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患者個人史時,你是否遺漏了這些重要問題?

導讀

遇上高血壓病人,以後還應多問一句:“你出生時是不是試管嬰兒?”你覺得是多此一舉嗎?

是醫生都知道,問診很重要。問診時,除了“哪兒感覺不好?疼了多久了?”這些疾病信息,個人史也不容忽視,有時它甚至能直接左右你的診斷結論。

提起個人史,一般我們會問“家人有沒有高血壓、心臟病?”,“以前對什麼藥過敏?”,而除了這些,你還能想到啥?

問患者個人史時,你是否遺漏了這些重要問題?

圖 | 攝圖網

試管嬰兒與高血壓

如果我說,遇上高血壓病人,以後還應多問一句:“你出生時是不是試管嬰兒?”你覺得是多此一舉嗎?

我先介紹下背景,你就不會把它當笑料了:

從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出生,到今天,全球已有超過500萬試管嬰兒降臨人間。從時間上推算,他們中已有相當數量步入成年。

而最近《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體外受精的青少年與成年早期者,血管衰老程度明顯高於對照組。也就是說:試管嬰兒出生的人,至少在年輕時,血管更易老化。

來自瑞士的研究人員,將實驗對象分為了兩組:一組54名,均通過體外受精出生,平均16.6歲;對照組為43名年齡、性別匹配的青少年,平均17.6歲。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年輕人之前就參與了研究,本次為5年後隨訪。

問患者個人史時,你是否遺漏了這些重要問題?

圖 | Medscape

結果發現:體外受精組在血管舒張血流介導的舒張功能(FMD)、脈搏波傳導速度(PWV)、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三項上,均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而這三項,都是衡量血管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

早在2013年,研究者就發現,體外受精的小鼠出現了血管早衰的現象,人們猜測其與體外受精胚胎的表觀遺傳學改變有關,早期心血管發育可能對這些改變特別敏感。

然而,今天我們要談的重點,不是試管嬰兒與高血壓,而是其中折射出的一個問題:

醫生問個人史時,是否遺漏了一些重要問題?在遺傳病、過敏史之外,醫生是否還需要收集更多信息?比如“你是不是早產兒?”,“你懷孕時有沒有妊娠高血壓?”

問患者個人史時,你是否遺漏了這些重要問題?

圖 | 攝圖網

大數據時代,也別忽略“深數據”

這個時代我們總提“大數據”,需橫向比較的信息越來越多,醫生眼花繚亂。但同時,病人在縱向時間軸上的“深數據”,卻容易被忽略。

除了吸菸史、傳染源接觸史、遺傳病家族史、過敏史,還有許多被你錯過的信息。

比如:童年時是不是個胖子,與老年時的髕骨關節炎患病率相關;小時候如果得過剝脫性骨軟骨炎,晚年行膝關節置換術,就要考慮相應的手術類型、術後物理治療方法……

一個病人,就像一本書。一下子翻到書的第200頁,讓你續寫第201頁,是不是天方夜譚?如果讓你翻看書的前面,卻發現第75-95頁被撕掉了,你會不會抓狂?每差1頁,你續寫的故事都會有不同結局。

再往前想一步:如果一個病人,兩年前得了甲狀腺癌,在上一個醫生那裡,已經詳盡地闡述過了自己的個人史。今天他來找你看病,能不能省掉這個環節,直接讓你和上一個醫生共享信息?

共享病歷:雲端有無數故事

開個腦洞:2030年,每個人從受精卵開始,所經歷的一切與疾病、健康有關,或可能有關的事件,比如胎兒期媽媽感冒了,兩歲時被寵物貓抓破了手,幼兒園大班磕破過頭,小學跟父母去埃及旅遊……

一切都被記錄到一個叫做“生命史”的文件裡,記錄者可能是父母、兒科醫生、老師,文件存儲於雲端,每次去看病,都能被醫生調閱。而醫生也有義務,將本次的診斷、治療詳細地記錄進去。

可以預想:這個文檔會越寫越長、最後可能長達幾百萬字,每次醫生不可能全看完,這時AI就登場了。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本次疾病的症狀,篩選出可能相關的個人史,僅呈現這部分給醫生看。

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沒錯,未來功能完備的電子病歷,可能就是這樣。

問患者個人史時,你是否遺漏了這些重要問題?

圖 | 攝圖網

不做白日夢了。回到眼前,如今現實中的電子病歷,又長什麼樣?

電子健康記錄(EHR),或電子病歷(EMR),可以將病人的人口統計學、病史、用藥史、過敏史、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圖像、生命體徵、醫保賬戶信息等,存儲為數字信息,並通過網絡交換機在不同醫療環境中共享。

在許多國家,電子病歷正在逐步普及。

美國:30年曆史,80%覆蓋率

電子健康記錄系統在美國已有30餘年歷史,但截至2006年,只有不到10%醫院擁有完備的系統。

近5年來,美國的電子病歷逐漸普及,截至2014年,美國80%以上醫院採用了不同類型的電子病歷系統,但由於供應商不同,醫院與醫院間的記錄差異很大,較難兼容。

英國:世界領先,卻曾因“燒錢”被叫停

2005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開始部署電子病歷系統。當時政府的目標,是在2010年,讓全英國人都擁有電子病歷。但這個宏大的計劃,在“燒了”納稅人的240億美元后被叫停,並被認為是最昂貴、最失敗的IT計劃之一。

但英國仍是全球領先的電子病歷使用者,全科醫生使用的GP病歷系統,並不包含醫保賬單,而專注於臨床、醫藥信息,並且有1998年出臺的“信息保護法”患者的隱私權保駕護航。

調查發現,85%英國國民都“希望自己的醫生,能看到GP病歷,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個人史”。

此外,英國還開發出了姑息治療電子病歷系統,這意味著絕症病人在轉院時,不必再向新醫生重新敘述漫長的個人史。

愛沙尼亞:“迷你”國家,先進系統

愛沙尼亞有多小呢?它面積差不多半個重慶市大,人口差不多頂半個海淀區。國小人稀,再加上發達的政治、經濟體系,讓愛沙尼亞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國覆蓋電子病歷的國家。

2008年12月,愛沙尼亞推出了電子病歷,內容幾乎囊括了居民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病史。參與計劃的公民,會獲得一張類似身份證的卡片,用於訪問自己的記錄。

實施以來,愛沙尼亞全國已有95%健康醫療信息、97%處方完成了電子化。

問患者個人史時,你是否遺漏了這些重要問題?

圖 | 攝圖網

中國:起步較晚

相比歐美,中國的電子病歷起步較晚。

電子病歷通常實行9級分級評價標準。第5級是一個分水嶺,其要求為“各部門能夠利用全院統一的集成信息和知識庫,提供臨床診療規範、合理用藥、臨床路徑等統一的知識庫,為本部門提供集成展示、決策支持的功能。”

2016年,我國申報五級及以上的醫院有4,000多家,僅14家通過了評審。截至目前,全國有37家醫療機構通過了五級及以上評審,僅佔全國醫療機構的0.04%。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的美國,是70%。

“你是試管嬰兒嗎?”“你還記得小時候,得過什麼大病嗎?”

未來,不用你問,電子病歷就會告訴你。

參考文獻:

1.EricJ. Topol, MD. 'LongData': A Missing Link in Patient Histories, October 10, 2018, Mescap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ectronic_health_record#Switzerland

3.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9/560001.html

4.衛生部:《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分級評價方法及標準(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