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西汉开国之时,刘邦有三个帮手,居功甚伟。韩信、萧何与张良,并称“三杰”,如果没有这仨人,刘邦根本就不可能打过项羽,夺得天下。这三个人的分工是:萧何管负责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士卒;张良负责运筹,出谋划策;韩信负责打仗。可以说他们三个配合的很密切,也可以说刘邦把这三个人用得很得当,做到了“人尽其才”。不说萧何,也不说韩信,今天咱们来说说张良。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张良本是战国时候的韩国人,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韩国自然也在其中。从此张良失去了家园,立志要为国报仇,并且设法行刺秦始皇。我们在电影电视中看过不少有关秦始皇的故事,知道秦始皇遭遇的刺客最多,所以防范也严,当然张良也没有成功,但是他因刺秦而出名。从此他隐姓埋名,浪迹天涯,继续寻找机会。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公元前208年,项羽反秦势力越来越大,并且重新找到楚王的后人熊心,立为楚王(因为项羽是楚国人)。张良也找到项羽,恳请他也帮助韩国复国。项羽可能看他是“刺秦明星”于是找到了韩王后人横阳君,立为韩王,并且由张良辅佐。咱先不管项羽立的这些王算数不算数,反正在张良心里,也对得起自己的国家韩国了,算是了了他的一件心事吧。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后来,项羽与刘邦兵分两路攻打秦国。并且先约定:谁先抵达咸阳,谁称王。结果刘邦跑的最快,率先抵达,张良也随韩王一起赶到。刘邦让韩王留守,让张良跟随自己,从此张良就成了自己的谋士。之后,张良给刘邦出一系列有用的计策,屡试不爽:“佐策入关”、“智斗鸿门”、“暗度陈仓”、“下邑奇谋”、“虚抚韩彭”、“劝都关中”等等,都出自张良的手笔,为刘邦稳稳当当地夺得了天下。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那么张良凭什么有这么多的点子呢?有个故事,叫“圯(yi)桥进履”。说是当年张良刺杀秦始皇逃难途中,遇到一个老人坐在圯桥之上,远远看见张良过来了,就故意把鞋子失落桥下,让张良把鞋子拾起来给穿上,张良恭恭敬敬的照做了,老人看张良会做人,就亮明了身份。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并秘授张良一本书《太公兵法》。张良得到了这本奇书,才有了后来的“智商”。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其实张良得书还不是关键,学到书中的智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张良的计谋恰恰只有刘邦能听得进去,而别人却不以为然。这也是张良最感到欣慰的,终于找到明主啦!所以,张良去世后,苦于没有人可以传授他的学问,就把他的兵法带进了坟墓。现在我们看到的《素书》其实就是当年的《太公兵法》,大概是后来的人从张良的墓中盗出来的。奇怪的是,这本书重新面世之后,人看了都没有作用。难道这是特意给张良准备的?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这些故事可信不可信,也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但是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刘邦相信张良,也并不一定说明刘邦就懂得张良的计谋。之所以采纳他的计策,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他看张良厚道;或者说他喜欢张良;他看张良和自己比较像;或许他们对脾气。这些都说不定。因为刘邦是个粗人,并不可能懂得太深奥的道理。往往那些有学问的人,偏就固执己见,反倒参不透张良“奇谋”的奥妙,不同意也正常。

张良看了黄石公送他的奇书,智商迅速提高,今人看了咋作用不大!

怎么样?张良能得以展示他的计谋,不是因为他的计谋多么高明。而是能遇到了刘邦这个“大老粗”,才是他最大的幸运。不知道你同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