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不是问题,奋斗还得继续,不信?且看祝枝山32岁才中举人!

明朝中后期文化界,“吴中四才子”声名盛极一时,被后世津津乐道。唐寅领衔,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各具风骚。“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常被拿来相提并论,后者更因鲜见拍场而备受关注。2018年5月23日,华艺国际2018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祝允明《行草诗词卷》以950万元起拍,4197.5万元成交,创造了其书法作品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这幅作品2002年曾亮相上海朵云轩秋拍,以70万元低调成交,时隔16年再度出世,艳惊拍场。

身为“才子”男团的书艺担当,“全能型书法家”祝允明可谓实至名归。明代何乔远所著《名山藏》予其“国朝第一”的高度评价。祝氏本人的书法理念亦被历代推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功”为能力,“性”为精神,形神合一,方得始终。祝允明早年精于楷书,严整庄重;晚年尤擅狂草,变化多端。观其人生际遇,与书写轨迹相伴相生,字如其人,不外如是。

年龄不是问题,奋斗还得继续,不信?且看祝枝山32岁才中举人!


相比于祝允明,祝枝山这个名字更为人所知。因为天生右手多了一指,祝允明自号“枝山”,又号枝指山人、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字希哲,也作烯喆,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显贵之家,世代业儒为官。良好家世不仅让祝枝山一出生就自带光环,更为他书法学习启蒙提供了优渥环境。

祝枝山父亲祝名不见经传,且早早离世,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两位在当朝颇具声望的祖辈。外祖父徐有贞,才华横溢,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因在夺门之变中迎英宗复辟有功,受重用,封武功伯,任华盖殿大学士主管文渊阁,却又因为诬陷于谦,为民所恨。后在与曹吉祥、石亨等人的纠葛中落职下狱,获释回乡后,两三岁的祝枝山常伴左右。徐有贞才华绝世,诗书善文,尤精行草。回乡之后,苏州府许多立碑刻石都请他撰书。祖父祝颢,是明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政声不俗。祝枝山5岁那年,祝颢辞职回乡。他爱写行草,性格开朗,能言善谈。得以承欢膝下,祝枝山日后的交往风度似乎也承自祖父。

年龄不是问题,奋斗还得继续,不信?且看祝枝山32岁才中举人!


天生异象之人,常被认为皆有过人之处,祝枝山也不例外,是个标准神童。5岁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十行,9岁就能作诗了。再加上家学要求严格,“目接皆晋唐法帖”,学书氛围浓厚。青年祝允明的诗文书法已经闻名乡里,才华外露,明成化十四年(1478)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把女儿许配给他,祝枝山又收获一位恩师。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在实践上自成一格,是文徵明的书法老师,明弘治四年(1491)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岳父李应祯重创新、外祖父徐有贞重传承,得到这两位至密名师的指点,祝枝山进步迅速。

虽天赋异禀、出身不凡,但祝枝山的命运却并没有沿着顺遂的轨迹继续下去。16岁丧母,24岁丧父,祖父、外祖父相继离世,青年祝枝山经历着人生的一系列变故。才名已立,但考取功名仍是其证明自己和不负家门的必然选择,然而仕途之路走得十分艰辛,从简历中就可以看出来:19岁中秀才,5次参加乡试,于弘治五年(1492)32岁中举人,此后七试礼部均不见录。到了正德六年(1511),儿子祝续在殿试中以二甲第75名的成绩中进士,51岁的父亲祝枝山依旧遗憾落第。这一年,祝枝山作《闲居秋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矛盾心理难以名状。这颗“科场遗珠”20多年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意志和才情却此消彼长,求仕执念与游戏人生也在一念之间转换。

年龄不是问题,奋斗还得继续,不信?且看祝枝山32岁才中举人!


《风流少年唐伯虎》中的祝枝山(右)形象

中年失意,祝枝山就这样渐渐走上了纵逸之路,“好酒色六博,善新声,求文及书者踵至,多贿妓掩得之。”爱喝酒,爱请客,不醉不休;纵情声色,想求字的人常常去贿赂他身边的妓女;爱唱戏,是有专业素养的梨园票友;好赌博,沉迷“六博”,家不蓄财。书风也在此期间渐渐由楷到行再到草,放飞自我,追寻解脱。到了正德九年(1514)谒选,54岁的祝枝山谋得了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的职位,上任三年,修县志、兴礼教、易风俗、整治安,政绩颇佳,然而思乡心切,没几年就有了归里之意。任性如他,还在任上,就索性大白天关门大睡,不理政务了。嘉靖元年(1522),祝枝山从兴宁县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人称“祝京兆”。此时官场腐败,虽然仕途难得,但文人心气又让祝枝山看不惯官场黑暗,才一年,就谢病归里。晚年作品中,他常用“枝山道人”自称,患得并不患失,“游戏”心态下的枝山道人更加随性潇洒了。(文 |刘瀛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