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的思想精華

《傳習錄》的思想精華

王陽明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被譽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貢獻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學遠承孟子,近繼陸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所謂陽明學,就是由王陽明創立、其後學傳承光大、合“良知”本體論、“致良知”方法論、“知行合一”實踐論、“親親仁民”民本論四位一體的良知心學。《傳習錄》三卷的內容集中體現了陽明學的具體內容。現擇其思想精華概述如下:

一是“良知即天理”的良知本體論。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心即理”的“心”本體論。但他進一步探索了“心之本體”的問題,如答徐愛問時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傳習錄上》)這是很明確地說明了“心之本體”即良知、良知即天理的觀點。他說:“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可見,“良知”二字,在王陽明心學體系中是確立道德理性的“心”之本體,這個“良知”,從根本上講就是道德自覺。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論。在王陽明看來,所謂“天理”就是內存於心的“良知”,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天理良知做標尺去衡量一切事物,這樣就能認識事物的道理所在,這就叫“致良知”。王陽明說:“若鄙人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王陽明的《詠良知》詩說:“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又說:“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傳習錄下》)“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這都說明,“致良知”是王陽明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陽明心學的根本宗旨。

三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論。王陽明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傳習錄上》)又說:“天下豈有不行而學者邪?豈有不行而遂可謂之窮理者邪?”(《傳習錄中》)“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概括地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有三個要點:第一,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能割裂。第二,知行關係是辯證的統一:知是行的出發點,是指導行的;行是知的歸宿,是實現知的。但王陽明雖然講知行不可分,實際上他更重視力行實踐的工夫。所以其後學黃宗羲在解說王陽明“致良知”說時作了“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為工夫”的解讀,則“致良知”便是“行良知”。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徹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這實質上是道德修養與實踐的過程。

四是“親親仁民”的“民本”論。這是王陽明良知學在政治實踐中的運用。王陽明一反程朱理學家提出的《大學》首句改本“在新民”之說,而堅持《大學》古本的“在親民”之說。他指出:“‘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親民’。”(《傳習錄上》)王陽明“親民”說的基本思想,是保民、愛民與富民,以民之好惡為好惡,主張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親民”。這明顯繼承了孔孟“仁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傳統而體現了王陽明良知學說的“民本”特質。

陽明學並不是僵死的學問,而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實踐意義的鮮活文化。我們應當深入發掘其時代價值並加以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