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范淵:安全成爲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更多全球網絡安全資訊盡在E安全官網www.easyaq.com

近年來,安恆信息作為新興網絡安全公司的典型代表,無論是企業的發展和人員規模,還是對新興市場需求的把握都佔據了安全行業的領先位置。在安全行業突飛猛進的今天,新興企業的發展歷程尤為受到業內的關注。借9月份成都國家網絡安全周之際,安全牛採訪了安恆信息的創始人、董事長範淵。

对话范渊:安全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一、發展迅猛但並非“大躍進”

安全牛

首先請您大致介紹一下公司目前的現狀,包括收入、人員、產品、客戶等。

範淵:今年是安恆成立以來的11週年,目前員工人數接近1500人。按照去年營收增長40%-50%的速度,今年的整體營收將達10億。這個增長速度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反映了安全產業的發展速度。從整個產業上來講,原因在於安全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從安恆本身來說,主要原因也在於我們一直比較重視研發,在這方面的投入能佔到營收的25%。

安全牛

這個數字在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安全廠商之間還是很可觀的,大部分能到15%就不錯了。

範淵:這麼快的增長速度,並不意味著我們在搞“大躍進”,安恆信奉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紮紮實實的走。同時,也不刻意的為利潤而過多的限制企業體量,包括人員的增長。人員的配比還是以技術人員居多,包括攻防實驗室、產品研發、售前方案、安全服務等。我們一直都是一個技術驅動的安全企業,因此無論人員還是資金投入,都比較聚焦在技術方面。

至於用戶群體已經涵蓋了各行各業,其中一些重要的大客戶包括政府、公安、教育、金融、央企等,也就是國家經濟社會的重點行業。產品方面你應該也比較清楚,從一開始的漏掃、WAF、數據庫審計、堡壘機、等保工具箱,到現在的態勢感知、高級威脅防禦、雲安全、大數據安全、工控安全,以及一些前沿技術和業務,如物聯網、區塊鏈、網絡保險等也正在展開積極的嘗試,並且已經有了落地。

比如,我們的工控安全就已經有了電廠、能源、軌道交通等實際應用,並且入選了今年工業信息安全的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在雲計算方面,安恆是阿里雲、華為雲、浪潮雲的戰略合作伙伴。

二、態勢感知與安全服務都源於技術積累

安全牛

談到態勢感知,我瞭解到你們近一兩年來發展勢頭很猛,拿到了很多監管單位和政府部委的項目,在您看來,取得這一成績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範淵:事實上,在態勢感知這個市場,我們的領先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尤其是在公安行業,已經是絕對的領先,超過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總和,之後會有比較正式的報告出來。

從應用上來看,態勢感知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站在區域城市或行業監管的角度,比如公安和網信。另一種是大型企業對本身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但無論哪種,都需要數據的融合、大數據的分析,高效的感知發現、快速的響應處置等技術做基礎支撐。而安恆早在市場爆發前,就進行了相關技術積累和產品研發,以及相關資源的整合和佈局。這是我們得以快速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即我們的技術優勢。

除了產品,安全服務也是安恆的一個特色優勢,多年來參與國家各項重大網絡安全保衛工作,如奧運會、世界互聯網大會、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上合峰會等,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鍛煉出一支在技術流程體系上,質量非常高、經驗非常豐富的安全服務隊伍。

技術優勢是站在安恆自身的角度來講。另一個原因則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講,即時代發展的大趨勢。當今社會是一個數字經濟的社會,機構都在不可避免的邁向大數據,邁向雲計算。不管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不管是合規驅動還是需求驅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雲上的安全問題,數據的安全問題。用戶的需求放大,我們的發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对话范渊:安全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安恆信息十年安保之路

三、市場足夠大 不關注競爭對手,關注用戶需求

安全牛

發展到現在,安恆已經是一個全線安全產品廠商,那麼您如何看待與其他全線安全廠商的競爭關係?

範淵:說實在話,我們幾乎不去關注競爭對手在做什麼。因為你越是關注競爭對手,其實就會自然不自然的去follow。安恆不去關注別人在做什麼,我們關注的是用戶的需求,市場的需求,未來的趨勢,然後儘快的把產品開發出來以滿足需求。“成就客戶”是安恆核心價值觀之一。

安全牛

那如何才能做到領先者而不是跟隨者呢?

範淵:

其實也很簡單,首先要非常關注行業發展趨勢,然後要堅持研發投入。以這兩者為基礎,結合多年積累的技術產品經驗,就具備了靈敏的嗅覺,又具備將其很快產品化的能力,看的早、行動快,先發優勢就比較明顯。比如,我們去年發佈的安恆密盾,還有今年春天發佈的國內第一款內生安全的攝像頭都是如此。

剛才說過,當今社會是一個數字經濟的社會,不管是政府監管還是企業、產業,都面臨著數字化轉型,而安全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這個足夠大的市場下,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去關注競爭。反過來,即使有人把你當作競爭對手對標你,這也是一種榮幸。

當時我們發佈釘釘密盾的時候,市場上沒有先例,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能有多大的效果,但最後的結果是超出預期的,66萬家中小企業和政府用戶已經在使用。如果要看競爭對手的話,這件事件可能根本就不會去做。

安全牛

密盾是免費的嗎?

範淵:2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是免費的,當時也是說服了釘釘,為廣大的小微企業提供免費服務。幫助小微企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單方面的,還有潛在的商業價值,因為等這些企業逐漸發展長大時,他們的安全需求就變得更加重要。

安全牛

全產品線的企業戰略,雖然會帶來擴大銷售面的優勢,但面臨著單個產品技術資源投入不足問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範淵:安恆目前還算不上是全產品線,主要還是圍繞我們的平臺戰略延伸的相關產品。而且,單一的產品技術資源我們都會保障,這也是目前為什麼我們會發展到1500人的原因。

四、內升需求驅動安全市場

安全牛

你覺得未來這個安全的市場,它最大的需求是誰來驅動還是共同驅動?我的意思比如說什麼合規驅動,還是我們真正的用戶需求驅動,還有一個個人消費這方面會不會也會跑到這個政企安全裡面,從我目前的這些年的觀察來看。

範淵:我覺得兩者兼而有之,是一個雙輪驅動。一個是法律、法規的落地和安全意識的普及,另外就是真正的內生需求。在這裡,我舉個真實的例子。

浙江有一家做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公司,與某經濟發達縣十多家企業談合作,提供工業互聯網的雲基礎設施。就在大部分條款已經談好即將籤合同的時候,甲方提出,數據上雲之後的數據安全問題,而且萬一出現安全事件,誰來承擔損失。乙方本來是想先簽訂雲平臺合約,安全放在後期項目,因此沒有做好準備,於是合同簽訂過程就卡住了。

後來乙方找到我們,把安恆的雲安全、雲上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保險三個產品和服務整合進來,才最終正式籤合同。這就是用戶的內生需求,從甲方的角度推動它的安全供應商,不再是被動的由乙方來推動,這其實是一種很明顯的變化趨勢。

安全牛

以安恆目前的規模,下一步可能就是企業上市,畢竟許多創業者都把上市當作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安恆是怎麼想的呢?

範淵:這個問題其實我之前也講過,我們並非為了上市就會個把其他的事情都丟在一邊。上市即不是公司的頭等大事,也不是我最大的壓力。安恆每年45%的收入增長,企業發展的也相對健康。因此沒必要急於求成。

上市是一個企業健康發展的自然結果,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且,前提是具有遠大使命目標和辛勤汗水的努力付出,最後還需要一定的機遇。更重要的是,上市只是一個目標,而不是終點。

五、助力安全中國,助推數字經濟

安全牛

前不久,安恆更改了企業logo,是不是意味著企業文化或理念的變化?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範淵:說變化不如說是進化更準確。安恆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專注,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不是人云亦云。二是堅持初心,懷有理想。初心始終未變,只是理想更加堅定和遠大。

Logo最重要的調整是比原來更加的簡潔大方,意味著為用戶提供更加簡單可靠的安全服務。而這個由線條勾勒出的中國龍,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攻防能力均超強的守護神。

回到企業理念上來,用12個字貫穿安恆的企業戰略和使命,即“助力安全中國,助推數字經濟”。圍繞著這個使命,也就形成了我們的企業價值觀,“成就客戶,責任至上,開放創新,以人為本,共同成長。”最後的四個字既意味著員工團隊的一起成長,也意味著和我們的用戶一起成長,整個安全行業的一起成長。從而才談得上“助力國家安全,助推數字經濟”這個遠大目標和理想。

安全牛

現在安全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除了經濟利益以外,還需要遠大的企業理念和共同的價值觀,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範淵:是的,大多數優秀的人才追求的不是短期利益,成長才是最大的收穫。對於企業家來說,就需要不斷地把“盤子”做大,滿足大家的成長需求。安恆這些年來的高速發展,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

六、創新的關鍵支撐:高管、團隊與用戶

安全牛

最後和您談一談創新。我感覺這幾年安恆一直都走在市場需求的前面,從較早的等保工具箱到態勢感知,再到工控安全、物聯網,企業如何做到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創新?

範淵:安恆有著自己的核心技術基因,所有的創新其實都是依據這個基因一脈相承的。從最早的基於單點的應用安全與數據安全,走到現在的整體防禦體系,具備真正的城市級感知、防護和運營能力。這個歷程的每一步,都貫穿著“把客戶痛點和行業需求當作使命”這一理念。當然,還包括對人才的重視、創新的機制等。

安恆的創新機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形態,倉促間我很難三兩句話總結出來,但有幾點很重要:一是自上而下,首先從高管層面非常重視,對人才的重視、創新的重視,整個公司就會重視,資源也容易調動;再者還需要自下而上,雙向創新。高層重視,團隊積極,兩者結合才能成就創新。最後是與行業用戶一起,挖掘用戶需求,然後解決問題,與用戶共同成長。總的來說就是,企業文化和創新土壤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