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相声为什么曾经有一段时间“没落了”?

郭德纲在他书里记载了一件事,当年他在安徽卫视参加综艺节目时,一个摄像师告诉他相声快死了,你承认吗?郭德纲说我不承认。摄像师说那你证明给我看。郭德纲坦言我证明不了,如果能证明我干嘛来参加这个节目呢。

郭德纲说的这件事应该是在二十一世纪初,回头想想,在世纪交替这十年时间里,相声艺术好像确实落寞了一段时间,或者干脆说“没落”了。如果非要找一个时间线好像就是从牛群冯巩将洋车拉上舞台开始,直到郭德纲的一夜爆红为止。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其实在这之前很长时间,从《宇宙牌香烟》开始一直到《坐享其成》,相声在全国尤其在春晚上红火了十几年时间,以马季开始,姜昆唐杰忠,牛群冯巩则是中间的两对弄潮儿。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那时候相声演员不论是知名度还是相声作品的知名度都是空前的。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里,小编对姜昆唐杰忠牛群冯巩早期的那些相声作品几乎都可以完整复述,说句实在话,通过春晚这个大媒介,姜昆冯巩他们当年的知名度比现在的郭德纲甚至还要大一些。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大到什么程度?以后来把相声打得落花流水的几个小品演员为例,赵本山是姜昆提携的,黄宏拜师马季,巩汉林拜师唐杰忠,还有一个不入流的周炜先拜唐杰忠后拜姜昆。

曾经有多辉煌,后来就有多落寞!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小编总结了三点,给大家做一参考,同意您就赞一个,不同意骂一句无妨。

第一, 相声的门槛太低了。

小编不才,高三和大学也说过两次相声,自己写的,和同学搭档,包袱很简单,就是将全班同学的名字通过谐音的形式编入故事,两次表演效果都很好。

这个节目创意来源就是马季的《新地理图》,小编作为一个百分之百的相声门外汉都可以说两段“相声”,可见其门槛之低。

大学时候,小编兴致勃勃加入了学校曲艺协会,已经知道一些相声常识想学些专业知识的小编却发现一个严酷的现实,曲艺协会里相声演员十来个,没有一人会贯口,没有一人懂传统相声,但是曲艺协会每年在晚会上的演出效果都是不错的。

小编儿子八岁,小学晚会节目也是相声,小编改编了一段《白字先生》教给他,在学校内居然也好评如潮,呵呵

这仅仅是小编个人的经历,扩展到全国你会发现,有那么一段时间里,相声演员多如牛毛,大多数的所谓相声作品与其说是相声,不如叫逗贫更合适。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市场一贯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既然小编这样的相声白丁都可以人五人六说相声,那谁有病再去背贯口背传统相声段子去。

或者,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还有传统相声这一说。

所以,之前小编说过,相声的摆知、字辈、家谱这些东西看似陈旧古老,但是其对维护相声行业的专业水准和行业水平却是非常有利的。这种形式将相声的入行门槛提高了很多,一对一的传授方式也保证了相声演员的水平。

可惜这些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作封建糟粕遗弃,那么也就不能怪小编这样的人滥竽充数了,因为遗弃这些相声门槛的人正是相声界自己人。

相关阅读:

第二, 外部冲击

这个外部主要就是小品的冲击。

其实小品在相声最红火的时候也有过一席之地,除了陈佩斯朱时茂之外,笑林黄宏他们的《招聘》,还有侯耀文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都有过很高知名度。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直到这几个人的出现和走红,才奠定了小品全面赶超相声并碾压之的局面。

赵本山、赵丽蓉、巩汉林、黄宏、潘长江,郭达蔡明完美接班了陈佩斯朱时茂并迅速超越,九十年代春晚最受人期待的节目从牛群冯巩变成了赵本山。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那时候小品火到什么程度呢?你看现在在春晚上吆五喝六的蔡明潘长江,那时候根本排不上号,郭达蔡明每次评选就从没进过前三名,导致蔡明在《海伦小姐》落选后当场痛哭。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小品的表演形式多样化更具化,同样的段子小品演绎起来就比相声好玩儿好看,甚至到后来机器人、声光电、舞蹈、大模纷纷植入小品之中,相声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冯巩鼓捣出来了不伦不类的相声剧,说实在的这些小品如果因为冯巩的身份也能叫做相声,那可真的太无。。。聊了。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那些年想看点有意思的相声只有一个去处《曲苑杂坛》,王谦祥李增瑞他们还有赵伟洲好歹还保留了一些相声的阵地。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第三, 相声界内部的混乱

1、 相声界热衷于自我阉割

八零后九零后接触的相声大多数都是电视上那些,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印象中相声就是十来分钟就要结束的节目,小编每次编相声也是控制在十二分钟左右,原因?电视上都这样的

其实这是相声为了上电视在自我阉割,先是阉割了传统相声中的段子,然后又阉割了自己的表演时间,这就导致了相声创作的难度加大。

2、 热衷于改造相声

这个改造有积极的,比如冯巩牛群的《坐享其成》将车子拉上舞台,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虽然并不被看好。还有石富宽李金斗闫月明的《跑题》,在群口相声中加上了四把椅子。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有积极的就有消极的,冯巩那些相声剧就不说了,不知道是为了捧人还是平衡,相声在后来的春晚中越来越多采取群口,不光人多了,讽刺也越来越少,全变成了歌颂型相声。比如姜昆的《回眸望九》,直到后来的《东西南北大拜年》达到登峰造极,尤其是最后这个,简直是在侮辱相声这个行业。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好像里面还有张番刘铨淼呢。

至于苗阜王声后来在春晚上那段极具讽刺的相声,小编以为那是为了讽刺而讽刺,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

3、 相声演员热衷于改行

曾经有个段子说得好,相声演员都哪儿去了?冯巩,演员里说相声最好的。姜昆,IT业里说相声最好的。牛群,摄影师里说相声最好的。牛振华,生意人里说相声最好的。

相声演员们都去改行了,也直接证明这个行业走下坡路了。

4、 热衷于内斗

这个题目太大,就只用马季先生那句话吧,我特别热爱相声这门艺术,但我讨厌说相声的人。

内斗永远是相声界永恒的话题,诚然其他行业也有内斗,同行是冤家嘛,可像相声这样一直保持着内斗不消停的还真不多。

5、 热衷于保守

在相声没落的日子里,在郭德纲出现之前,就没有好相声,就没有好相声演员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然有,而且很多。

小编在2004年出差去天津,偶尔进了一个茶馆听相声,当时给小编两大震惊,一个是原来相声可以说这么久,四五十分钟一个小时都行。二是原来相声可以这么可乐,这么接地气。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天津是个曲艺窝子,传统相声在天津从来就没没落过。不客气的讲,就算现在从天津找出八个茶馆的相声队伍PK德云社八个队,小编认为,德云社胜算不大。

既然天津相声行业和演员这么好,这么多,怎么就没带动全国相声行业呢?

小编以为,除了天津相声界的内斗更猛烈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保守!

得罪,小编决定采用郭德纲的一段话描述天津相声界的保守:“拿不起来放不下,走不出去进不来。最好吃的是早点,世界的尽头在杨村。眼馋肚饱,无知无聊。痞子文化,流氓逻辑。分帮派搞械斗,挣一天钱花一天钱。最怕别人抢生意,原始的地域意识。食亲财黑,小店鸡贼。沾酒便醉,遇色则迷。见财起意,逢赌必急。下饭馆偷牙签,上厕所不带纸。穷凶极恶,满嘴食火。气人有笑人无,敬光棍怕财主。论文过不去办证,论武打不过城管。没智力、没文化、没素质,不道德、不义气、不开眼,不挣钱扭头就走。打便宜人头个儿就上,一百块扔脸上,让他干吗就干吗。给块儿饼能把他爹小名写天塔上。第一需要解决温饱,第二需要解决廉耻,否则,教育好了也是一个下三烂……”

话糙,但好像纵观天津很多相声演员还基本都能找到原型。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综上,相声的短暂没落离不开外部的“帮助”和内部的“努力”,好在任何事任何人都有起起伏伏的状态,相声如是。

当然,相声的重新崛起,最后还是依靠天津人,直到一个天津人跑到北京蹉跎十年机缘巧合加上不懈努力,相声终于再次辉煌起来。

当年相声为什么“差点死了”?

好了,写了半宿就这么点文墨,见笑,抽根烟吧。

下期聊聊那个天津人为什么从不受两地待见到一炮而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