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隋文帝是一位偉大的開國皇帝,604年8月13日,楊堅因病去世,他在去世之前,頒佈了一道詔書,這道詔書,也可以被稱作是遺詔。這道偉大的遺詔頒佈後,因為其情真意切,故此,在世界的範圍內流傳很廣,甚至亞洲有一個國家,他們將這道遺詔簡單地改編了一下,就成了他們雄略天、皇的遺詔,您想要知道這道詔書的內容,還有抄襲者是誰,那就讓小編給您揭秘吧。

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楊堅的偉大是有目共睹的,他興科舉,創造性地設置了三省六部制,他征服匈奴,統一華夏,讓當時的農耕文明,攀上了一個令人仰止的高峰。

楊堅所處的時代,被稱為是“開皇之治”可是楊堅的人格是不完美的,比如,他十分注重節約,甚至達到了吝嗇的地步(只進不出)李世民曾經說他“只重視倉庫,不重視老百姓的飯碗”,他為了與民共甘苦,曾經三年不吃肉,楊堅去世,楊廣負責收拾父皇的遺物,發現楊堅佐餐的菜盤子只有兩個,一個盤子裡裝著蔬菜,另外一個盤子裡,裝著豆瓣醬,楊廣不由淚下如雨。

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楊堅真的不容易,他由散騎常侍起家,一路誅殺異己,登基繼位,統一中原,成為被匈奴共尊的“聖人可汗”,無需多言,只有楊堅這樣有大智慧,大勇敢,才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楊堅雖然取得了如此大的豐功偉績,但他也會生病,也會去世,公元604年因病臥床不起,他自覺時日無多,便留下了著名的遺詔,在遺詔中他這樣寫道(這份遺詔共分三重意思):

1、(朕這樣乾的目的)為了改變天下大亂的局面,朕殫精竭慮,創建大隋,目的就是讓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2、(最讓朕操心的就是皇子),楊勇和楊秀都是朕的兒子,可是他們不賢,不能當太子,能當太子的只有楊廣。人生子孫,誰不愛念,既為天下,事須割情——情真意切,讀之令人鼻酸淚下。

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3、(朕最終的目的)朕死之後,百官們需要團結在楊廣的周圍,將大隋的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

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這篇遺詔不過區區652個字,但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總結,有期盼,還有人生的經驗,生活的哲理,總之一句話,這確實是遺詔中的上乘之作。

楊堅這篇100%原創的遺詔,被很多人吟詠、研讀、傳抄,最後被日本的史官發現,他們經過簡單的篡改,就搖身一變,成了雄略天、皇的遺詔。

我們可以簡單地對比一下。楊堅(生541年7月21日-亡故604年8月13日)日本第21代雄略天、皇(生456年11月13日,亡故479年8月7日)雖然雄略天、皇生在前面,但這篇遺詔,確實是隋文帝原創,這個不容懷疑。

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1、隋文帝遺詔:不謂遘疾彌留,至於大漸。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四海百姓,衣食不豐,教化政刑,猶未盡善,興言念此,唯以留恨。

雄略天、皇的遺詔:不謂遘疾彌留,至於大漸,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但朝野衣冠,未得鮮麗,教化政刑,猶未盡善,興言念此,唯以留恨。

2、隋文帝遺詔:此雖朕家事,理不容隱,前對文武侍衛,具已論述。皇太子廣,地居上嗣,仁孝著聞,以其行業,堪成朕志。但令內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雖瞑目,何所復恨

雄略天、皇的遺詔:此雖朕家事,理不容隱。大連等民部廣大,充盈於國。皇太子地居上嗣,仁孝著聞。以其行業,堪成朕志。以此共治天下,朕雖瞑目,何所復恨?

隋文帝臨死留下這樣遺言,可是卻被這國抄襲篡改,成了他們的東西

3、兩份遺詔中,也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比如:

雄略天、皇的遺詔中,結合日、本國情,也有一些隋文帝遺詔中沒有的內容,比如:一本雲,星川王腹噁心粗,天下著聞。不幸朕崩之後,當害皇太子。汝等民部甚多,努力相助,勿令侮慢!

原、創在哪裡,首、發怎麼說?就這樣赤、裸、裸的照、抄,版、權費怎麼算?楊堅知道自己寫的遺詔被外國人篡改,棺材板估計一定是按不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