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轉錯帳,也要有「後悔藥」吃

株洲網訊 身邊朋友最近遇到一件煩心事。誤將錢款轉給了網名類似的“朋友”。當即撥打微信客服電話無果,因為損失金額不大,只能自認倒黴。瀏覽網絡,發現此類事件並非個案。

今年7月,廣東的黃先生通過微信,將8萬元轉進了微信暱稱與表妹一樣的他人賬戶。事發之後,對方不僅不還錢,還將黃先生拉黑。由於黃先生不知道對方任何真實身份信息,公安和法院都表示無法立案。

近年來,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迅猛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移動支付時代,手機快速輸入密碼,甚至“指紋驗證”即可完成交易,資金秒到賬。

移動支付市場“跑馬圈地”的同時,一些“併發症”“副作用”也開始顯現。有的冒用他人頭像和暱稱騙人轉賬,有的冒充客服人員以“交易異常”為由實施詐騙……

走得太快,需要記得為什麼出發。擁有龐大體量的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尤其需要做好“安全”這篇文章。

比如,對於超過一定金額的轉賬,設置強制認證環節,以保證財產所有人的權益。此舉雖然讓用戶一時感覺到不便,但總比發生風險後“拍大腿”強。而從技術上來看,實現這一點並不難。而更重要的是,即便轉錯賬,用戶也應該有“後悔藥”吃。

近期,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陸續推出延時到賬功能,用戶可以選擇2小時或24小時後到賬。

升級後的“延時到賬”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可以給受騙人報案、公安機關和第三方支付阻截資金留出“黃金時間”,但無形中也增加了用戶的溝通成本。在現實語境中,第三方支付機構、警方、受害人之間的溝通效率相對較低,也讓最終效果大打折扣。

既然可以延時到賬,就應該在到賬前可以“撤銷交易”,這是常識,也是銀行金融機構已經驗證的可靠辦法。但遺憾的是,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沒有“參照執行”,缺失了“後悔選項”導致用戶發現轉錯賬了,也無法通過撤銷讓資金原路返回,時間一到,資金還是進入到對方“口袋”。

安全與便捷缺一不可,唯有這樣,第三方支付平臺才能“致遠”又“行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