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一)讀書卻成了不歸路?

少年沉迷網遊被送入戒網癮學校後身亡

據劉女士介紹,從初二開始,李傲頻繁出入網吧,回家越來越晚,直至後來整天看不到人,每次回家換換衣服就走。為了把孩子從網絡遊戲的漩渦裡“搶”回來,劉女士先是送李傲去合肥一家培訓學校學習動漫設計,無疾而終後,又送他去部隊鍛鍊。但每次不到半年,李傲就放棄了。“後來也是沒辦法,才找這種戒網癮的學校。”劉女士說。

華南理工通報研究生墜樓事件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10月13日,一名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墜樓身亡。今日,華南理工大學發佈聲明,10月13日上午,該校一名2016級碩士研究生墜樓身亡,警方初步判定為高空墜落(排除他殺)。事發後,學校組成工作組處理善後事宜。

浙大博士生遺體在錢塘江找到 失聯前發朋友圈致歉父母

10日晚上,一則緊急尋人的消息在網上傳開,牽動了不少人的心。

“找人求助!侯某某2016級浙大化工博,原天大。今晚21:43分發了最後一個朋友圈,欲投錢塘江尋短見,手機已關機,已報警!求在江邊附近的朋友幫忙尋找!感謝!”

10月14日上午,杭州錢江四橋附近的錢塘江水域發現一具浮屍,經家屬辨認,確認為失聯的浙江大學博士生侯某某的遺體。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名校碩士宅家啃老

48歲的大衛,上海人,從小學霸,大學讀的是同濟,後來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拿到了工程碩士學位。

算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了。

但是。6年前他回國後,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玩遊戲,靠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苟活。

而他老媽丁阿婆已經82歲了,有尿毒症,每週需要三次坐公交車去透析。

丁阿婆一個月3500塊退休金,醫療費要花2000多,再養活自己和兒子,深感力不從心。

她苦苦勸兒子出去工作,他死活不肯。

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準備去法院告兒子,讓他出贍養費,以此逼迫他工作。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


(二)盛行的“錦鯉”

前不久,支付寶從200多萬用戶中抽取出一名幸運兒,命名為“中國錦鯉”,並提供了眾多誘人福利,一時引起社會熱議。隨後,“杭州錦鯉”“深圳錦鯉”“重慶錦鯉”等各種名目的“錦鯉”刷爆社交網絡。

一時間,“錦鯉”開始在高校和朋友圈盛行開來!

校友圈送萬元現金、iPhone XS

戴森捲髮棒、男朋友女朋友

……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近日,很多高校的同學都被這一條來自“校友圈”的錦鯉微信消息刷屏,

同學們也紛紛轉發。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瘋狂轉發的高校學生,都在期待自己就是那個幸運兒,卻從來沒有人問背後的目的……

(三)

娛樂至死的年代,不再缺衣少食的年代,但是為何頻發天之驕子自殺,宅家啃老?

為何眾多沉醉在“奶頭文化”中,不願醒來?“

(“奶頭”的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發洩性娛樂,比如開放色情行業、鼓勵網絡遊戲、鼓動口水戰等。

一種是滿足性遊戲,比如拍攝肥皂劇和偶像劇,大量報道明星醜聞、娛樂八卦,播放真人秀和綜藝節目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錦鯉”盛行,潛意識難道不是希望不勞而獲?

最新數據顯示,31.03%的95後認為,需要500萬以上才夠養老;目前月收入3萬元以上的,77.78%的人群也都認為需要500萬以上。中國傳統都希望“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然而數據顯示,超四成老年人仍在為養老工作,而年輕人大多自顧不暇,僅有24.74%的老人是通過子女贍養來養老。

父母含辛茹苦,多少人卻因為失戀、學業壓力或者一些外界因素沉溺,放棄自己?又有多少人一鄭千金,千里迢迢卻為追星……

生而為人,你真的是獨立的個體嗎?難道就不應該自我反省,具備一些抗壓能力?中華的優秀文化吃苦耐勞到現在卻變成了追求享樂?……

17日,吳巖到華中師範大學參加該校第四屆教學節時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的採訪。他表示,“天天打遊戲,天天談戀愛,天天渾渾噩噩的好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不能搞‘玩命’的中學,也不能搞‘快樂’的大學。”

“現在大學裡,有些學生醉生夢死,這樣是不行的。”吳巖認為,大學要合理增負,增負並非是增加課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學生質量為目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寒窗苦讀十餘載,不只為金榜題名時”,時間進入了21世紀的中國,已經不再是窮困無知,資源睏乏的只能靠讀書才能有出路的中國,讀書被寄予過多的厚望也應該回到理性和合理的程度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中,所要 表達的一個道理,當讀書只是一種單一的成長方式,或是隻為時代需求的過程,而沒有在把讀書作為只是培育一個健全和獨立自主的人格方向去成長的話,讀書應該說只能是走進中國社會前標配罷了。

高校頻現研究生墜樓、博士自殺——讀書不是一條不歸路!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志向也許太大,為能有幸在這個五千年曆史沉澱且蒸蒸日上的國度 走過一遭,不談為誰貢獻什麼,至少,讓自己越來越強大,讓家人越來越因為你的存在而美好。小編想,這是最起碼的吧!

既然是標配,那讀書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一種助我們讓我們更好獲得生存能力的手段和提升明辨是非能力的工具,至少是能讓我們更美好,加速我們更心智成熟,更清醒更獨立的面對自己和世界!

最後,小編想起點和線顧問的老師說,“把注意力不要總是放在自己身上,感同身受的去體會那些不如你有現時條件的前輩和同齡人,甚至殘障人士!”所以,他們經常鼓勵身邊人去做義工,不計回報的定時去做付出,體驗世間不只有你的存在,還有很多人在努力堅持,在默默付出。

也許我們能做的是儘自己最大可能學會付出,學會把注意力適當發在你的父母,前輩和為這個民族,社會默默貢獻的人身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