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日本武士刀、苗刀,這三把刀有什麼區別?哪把刀更厲害?

御藏閣文化


一個一個說吧。

唐刀

唐刀不是一個確切的刀名,而是唐代常用的四類刀的統稱。《唐六典衛尉宗正寺·武庫令》記載,唐刀制有四:

“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首先是儀刀,《唐六典》原注曰:

“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以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也就是說儀刀歷史可以追溯到晉朝的班劍,是專門用於護衛高級官僚出行的儀仗用具。有專家認為,唐後期的儀刀可能連刃都沒開,因為只作為禮器而不用於實戰,故而節省成本。


然後是橫刀,原注曰:

“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

說明橫刀就是士兵隨身佩戴的戰刀。在初唐,橫刀人手一把。中唐,比例是80%。橫刀的前身是環首刀,這點是根據初唐的橫刀多環首判斷的。盛唐以後,環首被取消。橫刀的長度跟用途有關,軍士所用的橫刀多是介於67.2-89.6CM。將官的佩刀可以到90-115CM。橫刀刀身筆直,鑄造工藝精細,採用雙淬火,既保證了刀刃的鋒利,又保證了刀身的韌性。


第三個是障刀,現象對鄣刀的定義還不明確,也沒有參考形制,根據指紋烽火工作室的研究,認為鄣刀可能是自衛用的短刀,因為太小,而且可能很常見,固沒有過多解釋。

第四是陌刀,《唐六典》原注曰: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其形制,國內大多采信《新唐書·闞稜傳》:

“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

不過現下學術界認為陌刀的裝備時間是713-714年,而闞稜死於624年,因此“拍刀”是陌刀,顯然不成立。而且拍刀的復原模式採用的是宋代的掉刀,這是騎兵刀,不是給步兵用的。

既然唐六典說陌刀類似斷馬劍,那應該就是雙手長刀,而不是長柄刀,在《唐通典》裡面記載過,陌刀主要配給弓弩手的,這就間接說明,陌刀應該非常輕便。在唐代,陌有百文錢的意思,因此陌刀可能是指百文錢相連長度的長刀,也就是斤2.5米。這個長度與黑漆平文大刀長度一致,故而猜測,陌刀應該長度在1.6米以上,但是沒法大規模裝備。


日本武士刀

武士刀我就不說的那麼詳細了,武士刀的確是出自唐橫刀,在日語發音裡,橫刀、大刀、太刀都是“たち”,因此最初在日本,橫刀被稱為“唐大刀”,再後來演化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太刀”。太刀長度不一,最大的野太刀可以有1.5-1.6米長,比當時的日本人要高出來一塊。據說太刀起初也是為了對付騎兵,尤其是日本的馬匹矮小,就跟一直加肥的阿拉斯加犬一樣,所以太刀對付騎兵很有優勢。


鎌倉幕府以後,太刀逐漸失去市場,武士道精神興起,武士需要一些更為趁手的兵器,於是短版的武士刀-打刀出現了。打刀通常在60-80CM,這也符合當時日本人的身高,打刀和太刀一樣,都是有輕微的弧度,這樣便於出刀,還是因為日本人個子矮才這麼設計的。戰國之後,足輕興起,打刀還專門設計出給足輕用的版本,但是不能稱之為武士刀。

正面槓用打刀,還可以突然捅短刀子,也就是肋釵,武士有三把刀,把打刀,兩把肋釵,金屬的肋釵是配合打刀出戰,類似於中國的鄣刀和法國的左手短劍。木質肋釵用於切腹自盡。

苗刀

苗刀得名於細長類似禾苗,是仿自倭刀,但是要更長,大概120-160CM,這更符合中國人的身高。苗刀迴歸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明代,此時以無長刀,故而戚繼光也說“中國本無長刀”。苗刀出現以後,在明代得到了推廣,北可抵禦蒙古,南可抵禦倭寇,在京軍裡也廣泛裝備,甚至成了御刀。清代,苗刀衰落,但是沒有斷代。民國以後,苗刀以武術用具的形式復興。

總打來說唐橫刀最早,刀身筆直,刀尖與刀身幾乎同寬。苗刀略帶弧形,刀末端細尖,刀身長。武士刀帶弧形,比苗刀短,刀末端與刀身幾乎同寬。

說誰厲害,沒有絕對的,冷兵器厲不厲害,關鍵還是看使用者的技術。


火器工坊


正好,這三把刀,除了苗刀之外,剩下的兩把,我都玩過,自問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就來說兩句吧。

唐刀造型平直開刃面積佔了刀身三分之一,而武士刀則有一定的弧度,開刃面積佔了刀身的二分之一,苗刀沒有入手過,看照片其開刃面積和造型與武士刀差不多,可以將之看做為加強版武士刀。(愛國者請不要噴,這只是舉例而已。)

從開刃面積和造型來看,這三把刀從誕生之初就擁有不同的使命,唐刀堅而重,劈砍破甲能力出色,武士刀因其開刃角度大而輕盈鋒利,更加註重切割能力,卻也脆弱不少,苗刀呢,加強版嘛,可以當長矛來使的。

上兩張圖可以看得更直觀一些



因其結構不同,兩把刀同樣的長度和寬度,唐刀一定會重於武士刀的,這就需要使用唐刀的人擁有更好的體力和技巧,加之唐刀平直的刀身,劈砍下去之時不會有任何緩衝餘地,所以反作用力也是相當大的,這更加對使用者的握力、臂力和承受力是個不小的挑戰。

那麼是不是說武士刀更輕更好操作呢?其實不然,武士刀的輕只是針對唐刀來說的,它也有自己的重量。一般武士刀連刀裝在內大約1.1至1.5公斤之間,看起來不重是吧,了不起才三斤左右,但是真到了你拿到手裡揮砍之時,它僅有的重量所帶來的巨大慣性絕對會嚇你一跳。

嚇一跳是最好的結局了,我見過逞強的,控制不了劈到了自己腳上,刀圈將玩刀見血親切地稱為“認主”,只是那次的認主過程實在有些慘不忍睹。

兩種刀從鍛造技法來說卻區別甚大,當然唐刀的鍛造技法因為歷史的原因早已泯滅在時光裡,現在我們能見到的,都是之後工匠根據隻言片語的記載和壁畫等資料復原的,用的也是現代技法。而武士刀的歷史傳承則做得比較不錯,在這個高度工業化的時代裡,依然有日本工匠使用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法鍛刀,而那些古法人工打造的精品刀劍,都是天價。

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日本人比較奇怪,他們不單將武士刀的功夫喚作“劍道”,而且將一切稍微有些學問的東西都要喚做道:茶道、書道、空手道……而我們中國人則很直觀了,將其叫做茶藝、書法、功夫和劍術……

“道”這個字在中國人來說是很神聖的,不可以亂用,並非所有事情都配得上道字,這代表了高深的學問和宇宙的哲理,所以說,日本人從來將中國人的文化只學了個皮毛,他們永遠不懂道的含義,而只會覺得高深莫測亂用一氣罷了。

呼……稍微有些跑題了,回到正題。

那麼究竟哪把刀更厲害呢?厲害的永遠是拿刀的人,而不是武器本身,三尺小兒手持絕世神兵也成不了天下第一,而獨孤求敗拿根樹叉子都能笑傲江湖。


九應


冷兵器時代的產物,都可以致命,只不過不同民族國家鍛造和使用的習慣不同,在真實作戰時,可能各有優劣。

一般所說的唐刀,其實只是一個總稱,是為了方便使用的概念,由於製作工藝和唐代的陪葬制度,在考古發掘中,很少有真正完好的唐刀問世,目前似乎只有一個可以看到完整的。事實上,所謂唐刀,有四種,分別是儀刀、障刀、橫刀和陌刀。

而日本的武士刀其實也是一個總稱概念,因為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巨大,因此日本武士刀直接受到橫刀影響,這種刀是一種直形刀,後來被日本人改造成有弧度的刀。日本武士刀其實也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因為鍛造技術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從知名度上說,武士刀在世界更為知名。

至於苗刀,則是有一點弧度,介於唐刀和武士刀之間。它實際上並不是一般誤解的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御林軍刀,它與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殺傷力很大,因此在實戰中很有用。



例外狀態


唐刀,是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唐橫刀。現代流行的所謂“唐刀”,一般刀身狹直,小鐔,長柄,可以雙手握持,它的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收藏的“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刀的形制源自漢代環首刀,早期的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刀身筆直。它的作戰特點主要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需要硬度,耐用則需要一定的韌性。一般認為唐刀採用了當時十分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鍊鋼,刃口局部淬火,即是所謂的覆土燒刃。這樣一來,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有韌性,不容易變形,經久耐用。這也是唐刀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日本武士刀,起源於中國的唐橫刀,然後根據日本自身的礦石特點、冶煉鍛造技術進行了長期的改進。日本人用自鍊鋼料,在熔爐中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這樣鑄出的鋼材送到刀匠手裡,還不能直接鍛造成刀劍。需要進爐脫碳,或者進行滲碳處理,然後熔鑄為條形。再把條形鋼加熱進行錘鍛,反覆摺疊,將原料中的雜物析出,並使鋼質勻稱。日本武士刀的做工十分講究,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有一定關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資源相對匱乏,只好在製作工藝上多做文章。

苗刀興起於明代,曾經是皇家御林軍(千牛衛,羽林衛)的標準裝備。關於苗刀的名稱來源,一直眾說紛紜,你是不是也以為苗刀和苗族人有關?其實苗刀之所以叫苗刀,是因為刀身修長,望之如麥苗,和苗族沒什麼關係。

至於說這三把刀哪個更厲害,首先要明白這些刀是如何出名的。

唐刀在形制上與此前的環首刀相比,並沒有太大的改進,但是唐刀聞名於世,被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效仿。為什麼呢?因為唐朝厲害啊。

日本武士刀,與這個民族在近代史上的軍國主義行為有很大關係。殘酷,暴虐,崇尚武力。

明代御林軍,錦衣衛,東廠西廠,成就了苗刀的傳奇。

因此,哪個刀厲害(出名),主要還是看使用它的人是誰,厲害不厲害。波斯大馬士革刀舉世聞名,被西方譽為“世界第一名刃”,主要是十字軍東征時期,歐洲軍隊吃盡了波斯軍隊的苦頭。

刀,是好刀。厲害不厲害,還要看是什麼人在用。而且決定一把刀厲害不厲害,不光要考慮形制,還要具體到什麼是用什麼原料和方法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製作。

我自己就是一名刀匠,這是我做的大馬士革博伊刀。對刀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匠人工坊。


knife名刀


刀是古代冷兵器主要之一,由鐵打刀而成。

冷兵器時代,戰爭近肉搏鬥、真刀真槍的幹。

士兵刀如同生命:刀在人在之說。

由於刀的重要性,不斷創新、磨練、改進。

能達到削鐵如泥的功效。

唐刀、苗刀、日本刀是不同時代而出,一時一物刀,它們代表著某種精神。

當今而論:日本刀可稱一絕。



龍飛天19


我首先得說“唐刀”這個詞就是不準確的,因為唐代的刀種類並非只有一種,《唐六典》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這還是記錄中的就有四種,而唐早期和唐晚期的刀型還不一樣。目前我國唐墓發現的很少,而唐代又不允許兵器陪葬,這就導致目前唐代兵器出土量極少,這就導致唐制四刀究竟是什麼形制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從目前出土的實物來看,唐代刀和隋代刀,甚至和南北朝時期的刀都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唐代也沒有革新出什麼新型的鍛刀技術,所以“唐刀”這個詞根本只是網文和商家炒作的一個偽概念。目前出土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把唐代刀,是我國於1991年在竇繳墓出土的唐環首刀

這把刀和隋代刀並沒什麼區別

上圖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於1929年河南洛陽北邙山隋代皇室墓地出土的環首刀,可以看到從刀型來說沒什麼太大區別。唐代到並沒有發展出與其他朝代不一樣的特色出來。


而所謂的日本武士刀也並不是一種刀,只要是日本武士用的刀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種類相當多,大太刀、小太刀、太刀、打刀、脅差、懷劍、鎧通、薙刀、長卷等等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至於題主問題描述裡所發的,是一把太刀。太刀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出現的刀型,特徵是弧度彎曲比較大,而且是刀柄也向後彎曲。不過問題描述裡的太刀一看就是國產廉價仿品,我上一張江戶中期1864年製作的金梨子地系卷太刀的圖吧。


至於苗刀,苗刀這個名字是民國時期出現的,而苗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稱之為單刀或是長刀。一般現在我們說一般稱為明長刀。明長刀是仿製日本的大太刀出現的,但是做了中國本土化的修改,日本野太刀的刀柄跟太刀一樣是彎的,而且弧度也很大。但是明長刀的刀柄是直的,同時刀身弧度也比較小。這裡順便辟謠,因為不少人以訛傳訛說戚繼光仿製日本刀做出戚家刀並且專剋日本刀,這其實是錯誤的,戚繼光並沒有發明任何刀,早在朱元璋時期,在洪武十三年設置“軍器局”,所製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戚繼光也不過是沿用明長刀,而且明長刀也並非是日本刀的剋星,甚至於明長刀根本都不是主戰兵器,戚繼光只是拿它來給鳥銃手當做近戰刺刀用的備用武器。

“今如獨用則無衛,唯鳥銃手賊遠發銃,賊至近身,再無他器可以攻刺,如兼殺器,則銃重藥子又多,勢所不能。唯此刀輕而且長可以兼用,以備臨身棄銃用此,況有殺手當鋒,故用長刀備之耳。”——戚繼光《紀效新書》

我本人有一把按照存世的明長刀復刻的刀。可以看看明長刀的樣子

到了民國時期,苗刀與明長刀最大的區別就是尺寸被改小了,明長刀一般全長一米五、六左右。而苗刀一般全長一米三、四左右,其他並無太大區別。


至於說什麼刀厲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苗刀尺寸遠長於唐代刀和日本太刀。從單挑的角度來說,三個身體素質與訓練程度基本相當的人分別拿唐代刀、日本太刀和苗刀進行對抗,拿苗刀的一方優勢最大。


人渣嘯西風


說起唐刀是日本刀的祖宗!日本刀在唐朝學會了覆土燒刃,可它沒約會唐刀的最核心技術,——包鋼鍛造,而是採用了夾鋼鍛造加覆土燒人刃,才形成了帶弧度的日本刀雛形,。後來,小日本發現弧度的刀身適用於劈砍,就發展到今天。唐刀的刃厚度要大於日本武士刀,但很鋒利!這是日本刀永遠辦不到的!白江口一戰,唐刀就教會了小日本怎麼做人,如何敬祖宗!苗刀的長處在於把腰刀和朴刀結合起來了,更長,砍殺更有利,馬上步下都適合,就簡單說這麼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