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填湖廣:祖輩們爲何說是從南昌「筷子巷」搬來的?

近年來,時常會有湖北湖南安徽人來筷子巷尋根問祖。他們的家譜上清楚地寫著,他們的祖先在明朝初年從江西遷徙,末站就是筷子巷。

元朝末年,由於連年戰亂,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因此,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之後,就下令從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據歷史資料統計:僅湖北一省,明初遷入的移民數就達180萬人,其中約130萬人是從江西遷入。從湖北湖南現存的家譜來看,其人口中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江西移民的後代。

當年“江西填湖廣”的移民主要出自南昌、 吉安、 九江、饒州四府。官府在筷子巷設立了移民專門管理機構,於是,筷子巷就成為了南昌府吉安府一批又一批移民的聚集之處。這些移民的家譜有的甚至記載了背井離鄉的最後一站——南昌古城筷子巷。


江西填湖廣:祖輩們為何說是從南昌“筷子巷”搬來的?


筷子巷,有人稱它為筷子街,這個名字為湘、鄂、豫、川等地諸多姓氏家乘言辭鑿鑿地記述本族之祖始遷的地方,是六百年來這些地區移民後裔夢中的家鄉。筷子巷(或街)今為江西南昌市一個行政區轄下既窄小又陳舊的一條老街,似乎還不如深圳的中英街。

目前仍延用筷子之名字的是南昌市公安局筷子巷派出所,如果沒有這一行時的政府機構設此,如今人們很可能將這個極不起眼的老街當成尋常巷陌了。尤其當下南昌市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水平很快,相形之下,它已落時久遠,並非像鄂豫移民史牒裡所記述的那樣神奇和名操。

在古代,江西竹木茂盛、竹業加工興旺,許多制筷子的竹器匠在此尋得一爿作坊,至此制筷子業興盛於斯,長此以往又被人們將此處名喚成筷子巷。更名後的筷子巷雖然沒有遠古時侯的快紫巷那麼沾王氣沐官浴的風光,但在相當時空段裡,這裡店鋪林立、商貿繁榮,達官顯貴樂於光顧簪纓世族雲集流連,成為江南贛江旁邊集商貿和娛樂,文化和經濟於一體的秦淮歌榭之處。

江西填湖廣:祖輩們為何說是從南昌“筷子巷”搬來的?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夜,朱元璋的北伐軍在徐達率領下攻佔元朝京都大都,正式宣告了統治中國九十八年的元朝終結。朱元璋在軍事上一直非常重視洪都(南昌)這個要塞地區,它是隔斷陳友諒與張士誠聯盟的長江要徑之處,也是扼控陳友諒戰武夷的重要關口。這裡原本為陳友諒盤踞之地,鄱陽之戰後該地完全統歸於朱元璋之手,他迅速封朱文正為南昌王,接管該地。

有史載:“鄱當元季,保障西南為吳公宏,保障東北有於公光,率先納士,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淺,大姓之多,想原於此意。”就是說鄱陽和南昌地區在吳宏和於光當邑令之時納士強郡,抗擊外患,使該地區免受罹患,故而社會穩定人口稠密。

當朱文正受封南昌王后部分從軍將士隨之落籍於此,此外還有陳友諒佔據時遺留的軍弁,致使該地區人口密集成份複雜,土地分配不適應人口的需要。為了自己親侄王位的穩定,必須要進行人口疏散與重整。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以江西人口填充湖廣。這一政令下達,江西鄱陽撫州等地引起很大的波動。

硝煙戰火剛熄,驚魂甫定的百姓們又要面臨移徙他鄉,鄱陽的生民心情猶如鄱陽湖水,潮汐難定。據說當年許多人都不願意離鄉他去,熟土難離和戀鄉情結促使些被徵遣的民眾紛紛逃躲深山,有的投靠地方勢力來保護。執行移民抽調工作的里胥官吏便使出詐計:放流言說居住筷子巷的人不作抽丁移徙之列。

江西填湖廣:祖輩們為何說是從南昌“筷子巷”搬來的?

於是一些人都逃到這裡企圖躲過遣遷惡運,結果在一夜之間,逃到這裡的百姓如籠捕雞,反手繩縛捆綁押上去九江口集屯,再分船調撥發往楚北、湘嶽之地。當時被強行遣遷的百姓多為底層平民和勞動者,因沒有文化,且世代不曾遠徙,亦未經世面。加之動亂年代區轄多變,許多人對自己原居地的府州縣名不甚知曉,只記住自己被縛捆之地筷子巷為始發之地。

於是代代相傳,遂成記憶習慣。當然也有遷民非是這種狀況而來的,有的是作為官派,叫帶職受遷。有的是厭倦了江西鄱陽湖地水患和戰亂,想找一塊沒有戰亂沒有水患的安全之地作棲息而自願遷徙。有的為兄弟很多,家大口闊,又無田少地的農民,謀求異地分散定居可解決眼下的住房田產不足而自願遷徒他鄉。

這些人雖然不是來自筷子巷,但因筷子巷是當時的標誌性的地名,且筷子為漢民族每日每時用食的必須工具,是飽肚可人之物,拿起筷子就想起老家,長此以往將此地作為遷移始發地,先祖老家的代名詞而代代流傳。至今這個名字成為明初中國大地移民運動的響亮文化符號,成為鄂、豫、湘移民史上頗巨影響銘刻千秋的歷史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