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終於打敗紐約,成爲中國企業上市的首選

香港终于打败纽约,成为中国企业上市的首选

香港和紐約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但長期以來,中國內地的科技公司都選擇漂洋過海到紐約納斯達克上市,而不是近在咫尺的中國香港。

長期以來,整個港股市場也只有騰訊一家明星科技股,而阿里、百度、京東、網易、新浪、搜狐、攜程、陌陌、盛大等科技公司全部在紐約上市,背靠中國內地的香港,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裡,除了為內地房地產公司和國企融資,在收納內地科技公司方面幾乎顆粒無收。

特別是在2014年錯失阿里巴巴之後,香港金融體系的各種問題顯露無疑,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排名一度被新加坡超過。

但是從今年開始,這一局面正在變化,香港終於洗心革面,對上市機制開啟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內地企業聞風而動,紛紛拋棄紐約,把目光瞄準了香港。

對於中國的明星企業而言,“赴港上市”是2018年的關鍵詞之一。小米、映客、美團、海底撈等紛紛在香港上市,快手、螞蟻金服、同程藝龍等也頻傳將於香港上市。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赴港上市的中國企業已超過15家。而在前幾年,納斯達克才是新興企業的心頭好。為什麼到了今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而不是紐約呢?

香港终于打败纽约,成为中国企业上市的首选

01

終於允許“同股不同權”了

香港交易所曾經因為“一股一票”的上市機制,錯失了馬雲,讓阿里巴巴遠走紐約登陸了納斯達克。

“一股一票”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同股同權“,作為阿里巴巴創始人的馬雲只佔公司不到10%的股份,如果選擇在香港上市,很可能會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而紐約卻允許”同股不同權“,保證了小股東的馬雲可以繼續享有對公司絕對的控制權。

痛失阿里巴巴的港交所,近年來一直在反思,並努力推進改革。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2017年2月的一次演講中稱:“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而李小加此前在談及同股不同權的改革時曾直言:“我們要是再不改,小米也要去美國上市了。”

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終於推出了“差別投票權制度”,也就是雙重股權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對歷史盈利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小米和美團都是在該制度推出後在港交所上市的。

美團的招股書顯示,其創始人王興佔股11.44%,投票權卻佔到了48.41%的比重。對於美團、小米來說,創始人就是IP,對公司有核心價值。按照香港此前“一股一票”的上市機制,公司上市後創始人對公司的控制權也將削弱,光是這一點就很難被接受。

“同股不同權”制度瞄準的正是這個點——創始人雖然股份被稀釋了,但對公司的控制力、影響力不受影響。

02

香港市場更懂內地企業,更容易給出高估值

近年來科技公司頻頻赴納斯達克上市,但種種問題也漸漸浮現。受經濟、文化等差異的影響,美國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認知相對有限。

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表示,他們對公司在納斯達克獲得的估值並不滿意,認為西方投資者並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公司的商業模式,低估了公司的價值和潛力。

香港作為華人主導的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商業文化、商業模式更為理解,也更善於結合國情對企業進行更精準的判斷。香港市場上市制度的改革,可以說就是奔著大陸的新興企業而定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美團赴港上市也就理所應當了。

香港终于打败纽约,成为中国企业上市的首选

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

03

香港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比紐約寬鬆

有媒體分析稱,美國證監會對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為透明、嚴格,財務報告分季度披露,而在香港,壓力相對較小,這也成為科技公司紛紛赴港上市的原因。

04

在香港上市,更方便內地資金投資

港股的投資者主要來自大中華區,特別是滬港通、深港通啟動之後,內地資金進出港股市場的便利度大大提升。內地企業在港股上市,也更容易獲得內地資金的支持。看看A股創業板曾經的市盈率,就知道內地資金的飢渴程度了。

同時,港股市場跟內地無時差,投資者交易更方便。今後有可能成為港股通標的,更容易吸收來自內地投資者的鉅額資金,要知道大陸居民投資美股操作起來是很麻煩的,且受外匯管制,可投資額度是很小的。

05

香港熱情擁抱新經濟

香港為什麼推出差別投票權制度?這反映了當前的香港資本市場對國內新經濟的態度:熱情擁抱。

早在去年,香港市場方面就已經表態要“熱情擁抱新經濟”。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表的博客引人關注。博客中表示,香港市場已經就完善上市規則、擁抱新經濟達成了積極的共識,為香港市場近二十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李小加通過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期待是——使香港資本市場更加與時俱進、更具競爭力,使香港成為孕育創新公司的搖籃。

香港终于打败纽约,成为中国企业上市的首选

06

騰訊、小米、美團的成功先例

作為港股“股王”的騰訊,在港股市場精彩紛呈,這大大加深了香港資本市場對內地科技公司的理解和信心。

另外,儘管小米在港上市後股價起伏較大,但其上市後首份業績答卷還是取得了不錯的城際。8月22日小米發佈的上市後首份財報顯示,小米第二季度取得收入452億元,同比增長68.3%,經調整利潤21.2億元,同比增長25.1%,所有業務全部高速增長。

美團在港上市後當日,市值便超過了京東和小米,成為中國市值第四的巨頭,勢頭直追BAT。10月份,美團披露了上市後首份財報,2018年上半年營收大增91.2%達到263億元,實現毛利總額61億元,繼續在餐飲外賣及到店、酒店及旅遊等核心業務上實現毛利率改善。

有了騰訊、小米、每團赴港上市的成功先例,國內其它的新興創新公司對赴港上市的信心更足了。

分析:

放眼全球,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與全球各大經濟體的力量格局是高度匹配的,哪裡的經濟實力強,哪裡的金融中心就強,或者說,幾流的經濟體造就了幾流的金融中心。

紐約之所以成為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其背靠的是全球第一大經濟美國。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其背靠的是歐盟。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完全有實力孕育出一個可以和紐約、倫敦等量齊觀的國際金融中心,考慮到內地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上海和深圳暫時不能勝任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這就是香港的機會。

美國時代週刊曾發表了一篇名為《三城記》的文章,認為紐約、倫敦、香港所構建的金融網主導了世界經濟,三座城市並稱為“紐倫港”,這充分說明了國際社會對香港城市價值的認可。

過去,香港沒有充分運用內地經濟崛起的優勢,給紐約、倫敦撿了不少便宜,隨著香港資本市場的銳意改革,未來香港有望收復失地,和紐約、倫敦正面爭奪蛋糕,真正建成為一個可與紐約、倫敦分庭抗禮、等量齊觀的國際金融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