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小夥伴們都知道,自從商朝時商王帝辛,也就是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建立了箕子朝鮮,朝鮮就與中原王朝有了扯不斷的關係。從戰國時歸屬於燕國開始,朝鮮半島上的王朝基本功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庸國。但是到了近代,隨著民族主義的興盛,很多人開始不想正視這段歷史,企圖抹殺這些過去,尋找自己自古以來就是獨立國家的證據,但是偏偏事與願違,上個世紀就發生了一件打臉的事。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上世紀60年代,因為洪水肆虐,結果在漢城東南的漢江三田渡就被衝出了一件東西。這東西很好認,是一塊漢白玉大石碑,上面還寫著漢文,顯然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文物。但是,讓人意外的是,韓國並沒有因為它的出現而興奮。這是為啥呢?因為這是他們前幾年才剛剛埋下去的……不過這次並不是為了造假,而是為了迴避某段歷史,事情還得從1636年說起。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1636年已經是明末了,這時候的朝鮮還是明朝的附屬國。但時此時的皇太極已經改國號大金為大清,開始了正式攻打明朝的計劃,但是考慮到後方穩定的問題,皇太極就親帥十萬大軍遠征朝鮮。清軍只打野戰不打堅城,結果長驅而入,十二天就到了朝鮮都城漢陽城下。在攻戰漢陽後,又把朝鮮國王仁祖李倧圍在南漢山城。但是還沒等到明朝援軍走到,朝鮮就先撐不住了,獻出親朝反清的人士後,出城投降。1637年正月三十李倧率領大臣前去清軍所在的三田渡投降,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史稱“丁丑下城”。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之後,為了保全自己,李倧答應了去除明朝年號,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在商定了盟約、朝貢和質子等等問題之後,皇太極撤軍了。為了逢迎清朝,當年六月二十六日,朝鮮仁祖開始命人改建三田渡的壇所,鋪磚造閣準備立碑,紀念皇太極的功德。但是這事兒歷史意義太特殊,朝鮮人對此也是十分抵制,幾經周折,直到1639年最終才由李景奭撰文,朝鮮著名書法家吳竣書寫,呂爾徵負責篆刻完成。這就是著名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毫無疑問,這塊碑就成為了朝鮮看得見的國恥,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清朝的勢力被逐出朝鮮。朝鮮算是又成了日本的藩屬國,日本支持下的反清獨立開化黨人上臺後,全面清算中朝宗藩關係的遺存,1895年大清皇帝功德碑被推到,同時還拆除了迎恩門(迎恩門是朝鮮國王親自迎接中國明朝和清朝使臣的場所)。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但是事情並沒有完,1913年這塊碑又被挖出來,重新豎立了起來。到1956年的時候,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又把它給埋了。大概是上天看不慣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到1963年,洪水又把這碑給衝了出來,歷史再次出現在韓國人的眼前。韓國政府終於認為此碑不管是作為文化遺產,還是民族恥辱的象徵,都應該被銘記,就將它做為史蹟第101號保護起來。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但是之後又有韓國民族主義者往上面潑漆,認為該碑應該被撤去,或者轉移到其他地方去。2010年,韓國文化財廳就把這碑給移到樂天世界大樓後面的綠地上。而且還撤去了原碑座下描繪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理由是沒有文物價值……所以歷史這東西吧,不是你不承認它就不存在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老天爺出來打臉,直面過去,繼往開來才是面對歷史的正確態度。

韓國大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內容卻讓韓國人大呼恥辱,潑油漆毀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