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胆用药两则:480克石膏退热&理中汤治出血

放胆用药两则:480克石膏退热&理中汤治出血

古战场之著名战役多为水火之战,中医治急症、危重症亦然,非大寒大热之品不足以力挽狂澜。又,“治乱必用重剂”,生死一念之间,四两不足以拨千斤,需跟据病情需要,当用重剂时必用重剂。

“放胆用石膏”浅识

“放胆用之”是张锡纯运用生石膏治疗外感实热的宝贵经验,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没有用过,常常放不了胆。

今年夏天,接诊一中年妇女,因受凉而发热,体温40°C,口渴喜饮,汗出烦躁,袒胸露臂,脉洪大。肌注柴胡注射液,口服安乃近、强的松。半天过去,高烧毫无退意。证属阳明经证,处白虎汤:生石膏(先煎)240g,知母15g,粳米10g,炙甘草5g,2剂。

服药后20分钟尚没有改变,接着服第2次后,患者全身冷汗,骤然热退凉爽,诸症消除,疗效如此之佳实出预料,后来听家属说误将生石膏全放入第1剂中,方知其由。这和张锡纯说的“断无伤害之理”,“断无不退热之理”不谋而合。

白虎汤以主药石膏色白,作用雄猛似虎而得名。张锡纯认为:“煎服之后使内蕴之热自毛孔息息而出,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而毫无汁浆留中以伤脾胃。”本例高热患者得冷汗而解,为生石膏在诸药的协助下,以其强大的寒凉之性直捣阳明热毒,使邪热迅速化为冷气,同时在辛散的作用下透出体外。有的医者迫于四大证的震慑,看此方平淡,唯恐抵不住烈焰而妄加芩、连、栀之属,不知苦寒遏制邪气,留中伤胃,妨碍白虎汤的作用。

此后遇到外感实热不退,笔者都将石膏“放胆用之”无不效验。推而广之,其它药也有“放胆用之”的。如半夏,吴鞠通有“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的论述。临床上曾遇到两例胃脘攻撑不适,触之有震水声,舌苔白厚腻的患者,辨为痰湿犯胃,胃失和降。一例用半夏30g,一例不寐用60g,均配生姜、茯苓、陈皮等温化痰湿药,服药患者均感胃内翻腾难忍,数分钟消失。1剂服完即觉胃脘舒畅,再进3剂痊愈,后用香砂六君子汤5剂巩固疗效。

“放胆用之”缩短了疗程,是药物在一定量时所产生的最佳效果,希望能有更多的“放胆用之”药物应用于临床。

附子理中汤

男,19岁

患者于10月4日以全腹持续痛伴恶心呕吐,起病1〜2日内小腿上有小出血点,乃住院治疗。小腿及上肢散在粟粒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略高出皮肤,无瘙痒、压痛。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出血时间0.5分钟,凝血时间1分钟,血小板10万/立方毫米。拟诊为过敏性紫瘢(腹型),中医诊为肌衄。曾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及疏肝理脾、行瘀止痛等法和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

症见面色萎黄,神疲,语声低弱,腹痛,四肢散见紫黯色出血点,以下肢及臀部为多。纳呆、腹痛,喜热恶冷,按之痛缓,每于饥饿或劳累时加重。舌体胖、苔白,脉沉细。

证属久病屡用寒凉之品,损伤脾肾,脾统摄失职,则血溢于肌肤,发为阴斑。拟以温肾健脾,统血归经法试治,予附子理中汤。处方:炮姜5克,炙甘草10克,党参15克,焦白术30克,附子5克。水煎,每日1剂。

4月5日二诊:服上方2剂,病情稳定,腹痛消失,四肢未再出现新出血点,精神渐佳。效不更方,予前方加三七粉4克,分二次冲服。

4月12日三诊:前方已服6剂,诸恙悉平,已停药上班工作。追访,病未再复发。

肌衄,一般临床辨证常以虚热型、实热型分之,多宗养阴清热法、凉血解毒法治疗,热证消除后多用归脾汤加减。本例肌衄患者,前医曾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及疏肝理脾、行瘀止痛法治疗罔效。笔者辨证求因,审因施治,以回阳健脾、统血归经法,方选附子理中汤而获全功。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